导图社区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知识梳理,包括感冒,发热,咳嗽,厌食,小儿夜啼,便秘等的症状,基本方,治疗方法。
编辑于2023-01-16 16:57:05 安徽小儿推拿
感冒
风寒感冒
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清涕,喷嚏,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为特征
风热感冒
以发热重,恶风,有汗,浊涕,咽红肿,口干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色深红为特征治宜解表清热。
基本方
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掐揉耳背高骨)既调和阴阳,又祛邪解表
掐揉耳背高骨尚可镇静安神,平熄肝风,有防止惊风与抽搐作用
清肺经清肃肺,加固蕃蓠
推上三关和二扇门发汗力强
拿风池及颈夹脊可祛风解表,风去正安
拿肩井为升散代表
黄蜂出洞法刺激心包经,利于发汗
感冒兼证治疗
夹痰,加揉掌小横纹,运板门。
夹滞,加掐揉四横纹,捏挤板门,振中脘,捏脊。
夹惊,重点操作黄蜂出洞。加掐端正、老龙,天门入虎口。
注意
1.手法从重从快,适当哭闹利于发汗。
2.适当饮水,以资汗源。
3.考虑出入环境因素,避免空调综合症。
4.常用保健法。
发热
定义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标准,或扪之觉小儿皮肤发热。正常小儿腋温多在36.1oC~37oC之间波动。发热很常见。小儿为纯阳之体,更易发热。。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热年龄集中在0-9岁。小儿发热为急症,常伴惊风、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积滞日久,沤而发热
气虚下陷,郁而发热。
阳虚不化水,寒水凝滞不流,化腐生热
辨证要点
腋温37.1到38度为低热
38.1到39度为中热
39.1到40度为高热
高于40度为超高热
小儿体温波动比成人大:如体温在37度以上,但未超过37.5度,且并无其他不适。不作病论。
常见发热疾病
麻疹
持续发热,热度多在39°C左右,退热药效果不佳,发热3天左右始出疹子疹子先发于阳后发于阴(额头、颈部、上肢、胸背、腹、手足心), 疹子红活如粟米累累、玫瑰色,皮疹出齐后开始退热
风疹
体温多在39°C以下,持续1~2天后出疹疹子细小、鲜红、皮肤搔痒,出疹后1~2天退热热势、全身症状和疹子比麻疹轻
川畸病
持续5天以上高热手掌和足底潮红, 皮肤呈多形红斑样皮疹,无疱疹及结痂,双眼充血明显,口唇红而干裂、草莓样舌,口咽部潮红,颈部淋巴结肿大。
急性扁桃体炎
初期见高热,甚至超过40度。咽部疼痛,吞咽困难,扁桃体红肿或有黄白色脓点
手足口病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手、足、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肺痨
以长期不规则低热,体温多在38度以下,以潮热盗汗为特征。解热镇痛药无效,抗结核治疗效佳。多伴有咳嗽、咯血、身体消瘦等症状
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
发热为主诉时,当用清法。清热泻火,以治其标。
火郁发之,体若燔碳,汗出而散
发汗是重要的体温调节方式。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保水为治疗发热的重要环节。留得一份津液,才有一份生机。
基本方方解
清肺既可宣散肺卫,又能清肺热,透热达表
平肝则清热除烦与定惊;二法同施,于外感内伤之热均宜
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为清法代表,扬汤止沸,清热效宏
天柱骨能清能降,扼制火势
上三关发散火热,下六腑釜底抽薪。临床上三关与下六腑多同时按比例操作
箕门清热滋阴
大椎取痧清泻力强,退热效果好。全方位体现清热泻火,发散火郁和固护阴液的治法。适用于各种发热。
食积发热
以热度不高,体温一般在38°C以下,脘腹灼热、胀满,不思饮食,口臭,烦躁不安,或恶心呕吐,泻下臭秽如败卵,苔腻,脉滑,指纹紫滞为特征。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化积。基本方重点操作退六腑,加清胃经,捏挤板门,下推七节骨,捏脊。
注意事项
操作手法从重从快,取痧一定见痧
临床应积极针对原发性疾病治疗
体温过高,特别是伴发惊风抽搐时,应综合防治,切勿延误病情
注意补液,防止小儿脱水
咳嗽
定义
口咳嗽是人类呼吸道发出的特殊声音, 同时伴随气流与飞沫从气道喷涌而出的一种现象。咳嗽是人类自洁呼吸道, 以清除异物或分泌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咳嗽四季均有,冬春多发。中医咳嗽独立成病, 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但只有咳嗽突出时,中医才称为咳嗽病。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纤维化等均可参考本病。
病因病机
肺失清肃
肺为娇脏,不耐寒温。各种外邪侵袭使肺失清肃各种内伤病因,如脏腑火热(肺火、肝火、肾火、中焦湿热等)痰浊、水饮、气滞等一旦干肺使肺失清肃肺气虚,难于自洁,失清肃。肺阴虚,肾阴虚,肺失所养,肺络受损,亦失清肃。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诊断要点
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发烧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
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湿罗音
X线摄片示支气管或肺纹理素乱或增粗
鉴别
肺炎喘嗽
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涎上塑,甚则张口抬肩为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见口唇指甲紫绀
肺痨
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盧损疾患。以阴虚燥热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血,湖热,盗汗及身体消瘦等
基本治法
清肃肺金
外感咳嗽辅以疏风解表宣肺祛邪
内伤咳嗽实证应针对痰、 气、火热等不同状态,辅以化痰,理气,清热降火等治法
内伤虚证应针对气虚或阴虛辅以益气,或养阴治法
痰是咳嗽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或加重咳嗽的重要原因。判断痰的性质,化痰、排痰是咳嗽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基本方方解
清肺经清肃肺脏,化痰顺气祛邪。清肝经平息肝旺,二穴同时操作,治各种咳嗽有效
肺俞位于肺区,专一治肺,亦令肺金清肃
降肺法与肃肺法振动胸廓,化痰散结降气力强
缺盆镇静化痰止咳有效。
抱肚实则抱胸挤压胸廓。咳穴催咳与抱肚法应按顺序操作,即先催咳,再抱肚。
基本方加减
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
基本方重点操作清肺平肝和肃肺法。加揉外劳,拿列缺,拿风池与颈夹脊
风热咳嗽
基本方加清天河水,清天柱骨令局部潮红,拿肩井
内伤咳嗽
痰湿咳嗽
基本方重点按缺盆,催咳催吐与抱肚法。加掐揉板门、揉掌小横纹,揉膻中并乳旁乳根
痰热咳嗽
在痰湿咳嗽方基础上加清天柱骨,清天河水
阴虚咳嗽
加补肾经,揉二人上马,轻揉天突穴
气虚咳嗽
加补脾经,补肺经,捏脊,按揉足三里
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治疗咳嗽有疗效。在治疗感冒发烧时应有预见性,事先告之家长
不要见咳止咳。只有痰尽,咳嗽才能止
预防感冒有重要意义
小儿鼻炎、扁桃肿大,腺样体肥大等疾病也常常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临床要注意鉴别,并治病求本
厌食
定义
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欲进食,或厌恶进食。该病以1~6岁小儿多见,病程较长,很难确定具体发病日期
病因病机
厌食的基本病机有虚有实。虚为脾虚失运,无力运化。实为中焦积滞,胃肠空间减少导致受纳食物不足。临床多虚实互见,以实为主。
虚证因素体脾常不足,或喂养不当(如乳食品种调配、变更失宜),或乱投饮食,或乱投补品,或过用寒凉,或因小儿神气怯弱,卒受惊恐,致牌气受损。
实证或为积食,或为宿粪,或为痰饮,或因情志郁结。
肝气不畅,胃肠糟粕和气体太多,气压过高,亦使胃肠空间相对或绝对减小,影响受纳。
诊断要点
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可有暖气、泛恶、口臭,大便不调等症状。且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排除其他引起厌食疾病
鉴别
厌食需要与疳积相鉴别:疳积病程更长,影响到发育,身高体重多不达标,兼腹胀疳积为慢性营养不良综合征,厌食可为其主要症状之一
治疗原则
虚证宜健牌益气实证宜消积导滞
实证应辨明积滞有形还是无形分别辅以消食、通便、化痰、行气等方法
基本方方解
方1:虚证
补脾经(1~2分钟) 调脾胃,助运化、增进饮食,促气血化生
足三里(1~2分钟) 健脾和胃,增益气血
捏脊(3~5次) 为传统方法,单用即能消食,配合补脾经和揉足三里更能调补脾肾,化积导滞
全方攻补兼施,以补为主,是治疗各种虚症厌食的基本方。
方2:实证
掐揉四横纹(先横向推四横纹1分钟;再纵向推每一横纹令热;继继而掐揉四横纹,揉3掐1,从食指至小指为1遍,共5遍)
推四横纹、运板门为消食化积经典穴位,板门还称“脾胃之门”,能升清降浊,去胀除满
运板门(3揉1掐约10遍, 捏挤10次,来回推之令热)
运内八卦(1~2分钟)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配合四横纹和板门消导之力更
清胃经、清大肠(各1~2分钟)清胃经直清胃中腐浊,清大肠清洁肠道胃肠得清,腑气得降,诚治病求本
脘腹部直接操作(分别运用分推、按法、揉法、振法、荡法、挪法、摩法,抱肚法和抄腹法,共约10分钟)能改变腹腔系统内能,增强局部压力,激荡内体器官。胃得激荡则排空,肠因激荡而蠕动,均利于进食。荡法、挪法、抱肚法和抄腹法化积作用直观、迅速、有效
全方以化积滞见长,适用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积滞,能增进食欲
基本方加减
食滞胃脘
有伤食史,并与食量突然减少有关。以方2为主,方1为辅。加掐揉小横纹,向下振中脘,点脾俞、胃俞各,揉天枢。
脾胃气虚
长期不思进食,形体消瘦,面色少华。以方1为主,方2为辅。加揉脾俞、胃俞,推上三关、揉外劳营、揉关元,摩、揉、振、按神阙,推上七节骨
胃阴不足
以口燥咽干,好动,食少饮多,皮肤干燥,手足心热等为特征。方1方2并重。加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揉二马,分手阴阳,推下七节骨,掐承浆与廉泉。
肝气犯胃
闷闷不乐或暴跌拒食,进食量受情志影响明显。以方2为主,方1为辅,重点分推腹阴阳,揉腹与摩腹。加清肝经,搓摩胁肋,下推膻中,橫擦肝俞
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喂养方法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诱导开胃,待其食欲增进后,再逐步按营养需要给予食物
泄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以2岁以下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
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
小肠不能分清别浊,或(和)大肠传导失常。生理上,小肠将胃下传的糟粕进行分清别浊。清者经三焦通路,输膀胱排出,是为小便。浊者输送大肠,形成大便泄泻是清浊不分,合污而下,病本在小肠,但与大肠传导密切相关。《内经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大肠小肠为泄”利小水以实大便说明了小肠在大小便的形成中起着调节的作用。
大小肠功能失调的病因
可能为外邪直中肠道,或内伤饮食,或素体脾胃虚弱,肠道发育不全,或卒受惊恐,肠道气机逆乱等。
诊断要点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 5次及以上。便质多不成形,甚或水样。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严重泄泻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神菱,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接红,呼吸深长等,提示气液将亡。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等。血培养可有相关病菌,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
鉴别
痢疾(细菌性)
痢疾起病急,便次频多,大便有粘冻或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 脓细胞均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治疗原则
分清别浊为泄泻的基本治法。
升清降浊在脾胃,分清别浊在小肠。
治疗重点在于调节牌与小肠、大肠
实证泄泻包括各种感染性腹泻、伤食性腹泻和过敏原因所致的腹泻。应因势利导,加速感染、积滞和过敏物质的排出。邪尽,泻才能止。
虚证腹泻则应收敛之
基本方方解
止泻四法中龟尾、七节骨位于腰骶,属于督脉,腹与脐位于腹部,属于任脉,四穴均在中、下二焦,与形成大便的脏腑密切相关。前后阴阳配对,升清降浊。
龟尾邻近肛门,能调节肛周括约肌。
七节骨深层为脊髓排便中枢,推揉令热有较好的良性刺激作用。
摩腹作用于大小肠脐为先天通路,既温运,又化气行水,有利于分清别浊推大肠调节大肠功能
全方分清别浊,调整脾胃与肠道气机,适宜于各种泄泻
基本方加减
实证
伤食加揉板门,掐揉四横纹,揉中脘、天枢
气滞加搓摩胁肋,清肝经
热盛加退六腑,清小肠,清天河水,推箕门;
寒湿加揉外劳宫,运外八卦,点揉一窝风,横擦小腹令热。
基本方用泻法,即清大肠、顺时针摩腹、下推七节骨。
虚证
基本方用补法。补大肠、逆时针摩腹、上推七节骨。
急性泄泻
除推拿外,应配合液体疗法,防气阴耗损导致阴竭阳脱危症。如患儿面色苍白,小便极少或无尿,眼眶凹陷,呕吐频繁,饮食难进,精神萎靡等。应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注意事项
实证、热证不能见泻止泻,应以祛邪、化积、顺气、清热为务,以免闭门留寇
泄泻期间,适当控制饮食,吃易消化和清淡食物,忌食油腻之品
便秘
定义
小儿绝大多数的便秘并无相关脏器损伤,而与生活环境、精神因素和排便习惯等有关,学术上将其称为功能性便秘
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
腑气不通
肠腑不通,气不下行,粪块结聚,艰涩难解
导致腑气不通的原因
虚证
中气不足和肺气耗散,均属动力不足,无力传导与推动糟怕下行
实证
多因胃肠积热,热盛灼伤津液,津枯肠燥,大便干涩,甚则如羊粪
诊断要点
大便次数少,每周排便少于两次
大便次数可正常,但排便困难,粪质干燥、坚硬、难于排出;或小儿每于排便之时哭闹,或虚坐努责
左下腹常可扪及包块,包块于排便后消失
治疗原则
大便总为积滞,为精粕,故便秘总以通下为主
实证为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以攻邪为务针对具体病情,施以泻热、行气、通导之法,邪去便通
虚证为推动无力,急则治标,仍应通下通下后,则辅以滋阴润燥,或益气温阳等治法
基本方方解
清大肠(1~3分钟)调理大肠,行气通便
退六腑(1~3分钟)降腑气,化腐浊,泻肠热
揉膊阳池(1~3分钟)常用于通便
运土入水和运水入土(1~3分钟)都能通调大便
推下七节骨为清、为泻、为降,通腑泻热而通便
龟尾距肛门最近,可调节肛门括约肌,开塞秘结,增加便意推下七节骨为清、为泻、为降,通腑泻热而通便龟尾距肛门最近,可调节肛门括约肌,开塞秘结,增加便意
扩肛法直接扩张肛门,通便最速
食指戴一次性手套,醮少许油,从肛门插入,分别向前后左右方向各按压3-5次,来回提播3-5次
腹部操作促使胃肠蠕动,全面调理肠胃,荡涤积滞,通导腑气全方通腑气、助蠕动、促排泻,有较好的通便功能
基本方加减
实秘
大便干结如羊粪,艰涩难出,腹胀拒按,烦躁不安,啼闹,矢气臭秽,或伴口干、口臭、口舌生疮,面赤身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基本方重点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清大肠。加清脾经、清胃经,捏挤板门,揉内劳,清天河水
虚秘
便质可不干硬,但努责难下。或面唇、爪甲无华,神疲懒言,啼声低微,舌淡苔白,脉细,指纹淡
基本方重点操作下推七节骨。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二人上马,点揉足三里,捏脊
注意事项
治疗大便秘结,总以腑气通畅为有效
应合理添加辅食,多种食物是胃肠发育的必要条件
训练养成按时排便习惯,利于从根本上治疗便秘
平常应加强腹压和腹部肌力训练。
夜啼
定义
指小儿夜晚啼哭, 白天如常,夜夜如此,持续多夜,甚至通宵达旦的一种病症
本病以1岁内小儿多见,西医无相关病名。认为婴儿夜间啼哭与神经功能发育不良,昼夜节律未能建立,以及小儿体内外存在不安宁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正常唾岷是阴敛阳,阳归阴的结果。正常睡眠和觉醒互为因果。小儿夜啼是睡眠觉醒障碍的特殊表现形式。
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心肝偏旺,心神不宁
传统中医认为夜啼的原因有惊恐,心火、脾寒和食积
脾寒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夜啼候》“小儿夜啼者, 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胃不和则卧不安”则为食积所致神乱。
诊断要点
入夜(多在子时左右)啼哭不止,有轻有重,但白天安静
持续多个夜晚
排除引起小儿不适的各种因素,如冷暖、饥饱、大小便因素
排除各种疾病,如疼痛、肠套叠、发烧等所致啼哭
治疗原则
平肝潜阳,宁心安神为夜啼的基本治法
在治疗夜啼的同时,要尽可能帮助小儿建立天人合一的昼夜节律,使小儿终生受益
基本方方解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调节阴阳,使天人合一,
掐揉耳背高骨定惊安神
囟门配合风府作用于大脑,增强其调控能力,并建立其节律
心肝同清平肝、宁心、镇惊、清热
改良黄蜂入洞法调心、调阴阳
掐揉五指节和掐精威为镇惊安神而设
腹部振揉能化积行滞,
擦涌泉引火归元
捏脊、拿肚角和拿肩井为兴奋类手法(非常规操作)
夜啼特点是夜晚啼哭,白天如常。观察证实小儿每天有不超过2小时发声从昼夜节律考查夜啼,则欲夜间安静,应该于睡前使其兴奋并发声。捏脊,拿肚角和拿肩井就因此而设均在睡前操作,手法宜重,时间宜短,操作时以患儿当时挣扎与哭闹为度三法有区别。积滞所致夜啼宜捏脊,腹痛所致夜啼宜拿肚角,感冒低烧夜啼宜拿肩井以乱治乱,以惊疗惊,应适可而止
全方以调节阴阳立法,针对夜啼阴阳失调,昼夜颠倒病机,具有平肝、宁心、促睡眠之功,是各种夜啼的基础方
基本方加减
心火治宜清心除烦
基本方重点心肝同清,双点门,黄蜂出洞。加清小肠、清天河水,推箕门
惊恐治宜平肝定惊
基本方重点掐揉五指节、掐精威、黄蜂出洞。加掐皮罢、老龙、人中、承浆、合谷、曲池、委中、承山、内关等穴
积食治宜消食化积
基本方重点振揉腹,捏脊。加捏挤板门,掐揉小横纹、掐揉四横纹,下推七节骨
脾寒治宜温脾散寒
基本方加补脾经、推上三关、揉-一窝风,捏脊。
注意事项
适当减少白天睡眠时间,晚饭后可适当散步、游戏、嘻笑等。可试着通过改变作息规律,尤其是觉醒规律来防治夜啼
孕妇及乳母不可过食寒凉、辛辣、燥热食物。勿受惊吓
要养成小儿良好的睡眠习惯,不宜养成怀抱婴儿睡觉的习惯,不宜通宵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