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9. 极简佛教史
用最简化的方式梳理佛教的全部历史,包括:佛陀顿悟:菩提树下的灵光乍现;三次结集:佛学经典初具规模; 部派分裂:传统派和创新派分道扬镳;华氏城结集:佛教获得王权加持;佛法东传:后阿育王时代的佛教传播。
编辑于2023-01-21 17:10:34 河南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9. 极简佛教史
佛陀顿悟:菩提树下的灵光乍现
两千六百年前
轴心时代
佛陀生活的时代,中国的孔子/老子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活跃在这个时间段里
轴心时代的印度
小国林立
释迦族建立的国家,地跨今天的印度和尼泊尔。国内有一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乔达摩·悉达多
他有着美满的家庭,富足的生活,大好的前程,但他偏偏觉得生活所带来的一切都是痛苦,于是抛家舍业、抛妻弃子,到当时印度的各大教派里认真学习和修行,渴望找到一条彻底摆脱痛苦的金光大道。
可是他逐渐发现,一切教派都不能让自己满意,答案只能靠自己去寻找。他为此静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终于在饥寒交迫、奄奄一息的时候,灵光乍现,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
从此他云游四方,传播自己的新发现,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生活之痛。人们称他为佛陀,意思是觉悟的人,也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越来越多的人追随在他的身边,佛教就是这样诞生的。
佛诞节
中国人通常把农历四月初八当作佛陀的生日,称为佛诞节;有佛教传统的国家还会把佛陀的卒年作为历法上的元年,这种历法称为佛历
就像圣诞节并不真的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公元元年也不真的是耶稣诞生的那年一样,佛诞节和佛历也只是约定俗成的传统,不是历史上的事实。
佛陀悟出的真理
首先,生活所带来的一切都是痛苦,要想摆脱痛苦,就必须舍弃生命。
但是,在当时印度人的共识里,生命的本质就是六道轮回,今生的死亡就是来生的开始,生命是舍弃不掉的。
所以,佛陀就从六道轮回的成因入手,发现业力是轮回的原动力,只要想办法终结业力,也就自然终结了轮回。
要让业力终结,就相当于让因果律不再发生作用,当因果律的作用在一个人的身上彻底消失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人解脱了、涅槃了,不再承受生活之苦了。
学佛的目的,就是追求这样一种解脱或涅槃的状态,从此跳出轮回,离苦得乐。
彼时的佛教
在佛陀传道的日子里,佛教还只是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当中很不起眼的一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高高在上的祭司们煞费苦心地用教义的神话维系种姓制度,所以佛教的平等观很能在低级种姓里吸引信徒
随着信徒的增加,教团组织开始成型,佛陀还派遣弟子们到各地传法布道,佛教就这样迅速成长起来了。
组织规模的增长当然也会意味着管理难度的提高,五花八门的棘手问题不断摆到佛陀面前,诸如:
僧团该不该接纳逃兵;
该不该接纳病人、残疾人、奴隶和违法犯罪的人;
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应付世俗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要求;
对犯了错误的信徒应该怎样处罚;
当戒律制定出来以后,对那些狡猾地规避了戒律字眼的违规者应该怎样处罚。
这些琐碎的事情在今天常常被人忽视,但比起高大上的佛法,正是这些琐事一步步推动着僧团组织的成型和扩张,使佛教在几十年间成长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修行团体,而不是一个松散的哲学流派。
佛陀在晚年带领弟子们周游在印度各地,随处说法。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拘尸那城成为他人生旅途的终点。在城市附近的一座树林里,佛陀躺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向右边侧卧,左脚叠放在右脚上,向弟子们讲说最后的教导。今天你看到的各种卧佛的雕像,有不少都是在表现这个场景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佛陀生命的最后一天,享年大约八十岁。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佛陀从这一天进入无余涅槃,彻底脱离了轮回苦海
三次结集:佛学经典初具规模
第一结集
在失去了人间领袖之后,如何确保佛法的纯洁性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于是就在佛陀涅槃的当年,僧团推选出五百名品学兼优的学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百罗汉,共同整理佛陀的遗教和僧团的戒律。
五百罗汉在王舍城集会,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背诵佛陀的教导,优波离背诵戒律,由大家共同审定。
这次集会,史称第一结集、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佛教最早的文献,主要是五大系统的阿含经典,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结集
大约在佛陀涅槃的一百年后,有十条戒律在僧团组织里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当中的焦点问题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诸如能不能储藏食盐以供日后食用,正午稍稍过了一点时间之后还能不能吃饭,没有搅动过的牛奶和没有发酵的棕榈酒能不能喝,僧人能不能接受金银财物的施舍……
耶舍长老在毗舍离城发起了一场七百名高僧的大结集,史称第二结集或七百结集,又因为与会者大多是佛教长老,所以又称上座部结集。
第三结集
虽然第二结集宣布了旧有的戒律不能动摇,但与时俱进的一派不服气,另行召集了一万人规模的大结集,史称大众部结集。
部派分裂:传统派和创新派分道扬镳
第一次大分裂
上座部结集和大众部结集之间到底相隔了多久,我们很难确定,佛教是不是从这时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同样很难确定。比较可以确定的是,不久之后出现了著名的“大天五事”,僧团的内部分歧终于无法调和,大众部正式独立,这就是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
“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是一个名叫大天的僧人提出的五个新观点,诸如罗汉也会发生梦遗,罗汉并非无所不知,一个人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得道成佛
罗汉是否梦遗的问题是“大天五事”当中最深刻也最无法调和的问题,从它可以引发出来一个更加耐人寻味的问题:修成正果的人到底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具体来讲,除了梦遗之外,是不是还有吃喝拉撒?如果再追问一步的话:佛陀本人也有梦遗和吃喝拉撒吗?
部派分裂之后,上座部比较坚守传统,虽然他们无法容忍罗汉会有梦遗的可能,但他们并没有把佛陀拔高到超越于其他罗汉之上的地位,或者说,并没有把佛陀神化。
而在大众部看来,罗汉既然还有梦遗现象存在,就说明罗汉成果还不圆满。那么,佛陀的修为应该远在罗汉之上,他也许不是人,而是超人,是与生俱来的佛。大众部就这样开始不断把佛陀神化,让佛陀生来就只有吃喝而没有拉撒,有功能完善的性器官却完全没有性欲。
你会在一些佛经里看到对佛陀的生理特征,尤其是性器官和性能力的不厌其烦的描写。这些记载虽然在今天不受重视,甚至被认为不雅而尘封起来,但你要知道,这些不雅的内容里隐藏着佛教第一次大分裂的核心枢纽。大众部发展到大乘佛教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上座部分裂
大众部和上座部分裂之后,各自又在内部继续分裂。
最重要的分裂是上座部的分裂,大约发生在佛陀涅槃之后的二百年,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的末叶,中国还在发生着百家争鸣的时候。
当时一位名叫犊子的长老声称,他从前辈长老的遗教里发现了关于“我”的独到见解,简单讲,轮回应该有个主体;不然的话,是谁在修行,谁在轮回,谁得到解脱呢?
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当初佛陀关注个人解脱,对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缺乏兴趣,把相关疑点一概悬置不论,轮回主体的真实性和恒存性就是其中之一。
但这些疑点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终归不可避免,所以在佛陀圆寂之后,信徒们在这些问题上各执己见,催化了派系分裂。犊子长老的出现,终于把“无我”概念的两难性明明白白地摆在大家面前。既然失去了佛陀这位权威领袖,问题就再也不能被回避了。
表态的结果,支持犊子长老的一方独立成为犊子部,和原有的上座部分庭抗礼,但问题还是没能争得清楚。
大众部分裂
至于大众部,他们并没有隔岸观火的闲情逸致,因为他们也在忙着争论,在争论中分化出了一说部和鸡胤部。
华氏城结集:佛教获得王权加持
华氏城结集
在佛教发生部派分裂的过程当中,印度的政局却在从分裂走向统一。著名的阿育王通过南征北战,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阿育王在后半生崇信佛教,用政治力量强行推广佛教,奠定了佛教的国教地位。
从大的派系来说,上座部得到阿育王最多的青睐,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理论分歧。一些僧侣坚持“有”的观点,对最小物质单体和轮回主体的问题发表了新的意见。
阿育王很可能为此主持了一场结集,称为华氏城结集,判定新兴观点非法,并且把异端分子逐出僧团。但是,被贴上异端标签的僧侣们并没有屈服,他们远走高飞,继续传播自己的主张,被称为“说一切有部”。
当然,对这段历史还存在着既不同、又混乱的记载。上座部似乎并不认为这是一场分裂,只是驱逐了几个混进佛教阵营的外道修行者罢了。说一切有部则宣传说阿育王身边的佛教导师是自己这一派的,指导阿育王做了很多伟大的弘法工作。
继续分裂
派系分裂一直都在继续,佛教经典也越来越多。大约还是阿育王在位期间,先前已经从上座部分裂出去的犊子部,先后再分裂出四个部派,分别是正量部、法上部、贤胄部、密林部。它们的影响力都不太大,只有正量部的经典保存至今。
而在大众部的阵营里,分裂出了一支影响力惊人的说出世部
这一派提出了一个很惊人的命题,那就是佛陀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是一种很特殊的、超越于经验世界之上的存在了。
简单讲,佛陀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像神一样存在着;而在佛陀降生于我们这个世界之后,他的身体也不是普通的血肉之躯,而是像神的身体一样非凡。
这种新理论完美解释了“大天五事”留下的难题:佛陀之所以只有吃喝而没有拉撒,是因为他虽然连吃喝也不需要,但为了随俗才做出吃喝的样子,他那神一样的身体当然不会产生屎尿这样的脏东西。出于同样的理由,佛陀也不会洗脸、洗澡,甚至从不洗脚,因为他的身体沾染不上任何一粒灰尘。
在把佛陀神化的道路上,说出世部跨出了巨大的一步,为后来大乘佛教里的佛陀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梳理
今天普通人心目中的佛,是由大乘佛教渲染来的;大乘佛教的渲染,是从说出世部变化来的;而说出世部描绘的佛陀形象,是对“大天五事”罗汉梦遗问题的一种回应。所以不要小看梦遗,它可是全部演变脉络当中的核心枢纽。
佛法东传:后阿育王时代的佛教传播
婆罗门教反攻
阿育王去世之后,佛教因为失去了王权的加持,敌不住婆罗门教的反攻。后来兴起的笈多王朝复兴传统,崇奉婆罗门教,致使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
中国佛教/东南大佛教
但墙里开花墙外香,佛教在中国和东南亚高歌猛进。传入中国的佛教,既有大乘,也有小乘,但大乘占了明显的上风,而传入东南亚的佛教以小乘为主,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衰落并没有阻碍佛教继续分裂的步伐,而随着教派越分越多,依靠大结集来审定是非就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体来说,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主场作战可以完胜,但客场作战就胜算渺茫。
顿悟与渐悟
大约在阿育王去世之后不久,在上座部这个大阵营里又发生了一个理论分歧:新见解认为靠智慧得解脱可以一蹴而就,传统见解则认为这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中国人很熟悉这样的观点,这不就是顿悟和渐悟之争吗,不就是禅宗里边的慧能和神秀之争吗?在当时的印度,渐悟是绝对的主流,支持顿悟的几乎只有化地部一家。
公元初年:大乘佛教兴起
大乘佛教
进入公元一、二世纪之后,大乘佛教终于轰轰烈烈地出现了。为大乘奠基的,既有龙树、世亲这样的传奇大师,也有《佛说阿弥陀经》《大宝积经》这样在今天已经大名鼎鼎的佛经。
大乘佛教的特点是“大”,一切都大:目标大,格局大,供养大,牺牲大,就连经书的规模都特别大。
“大乘”是他们的自称,意思是大车,之所以提出这个名目,是要把传统佛教不分派别通通打包,再贴上一个“小乘”的标签,表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比他们大。
大乘 VS 小乘
“小乘”的意思是小车、破车。佛法就像一辆车子,把人从此岸世界送到彼岸世界。既然肩负着运载功能,自行车和高铁的效率肯定是不一样的。小乘佛教好比自行车,大乘佛教好比高铁。
当然,小乘佛教绝不接受这个侮辱性的标签,他们反唇相讥,提出“大乘非佛”的命题,宣布大乘佛教虽然打着佛教的旗号,其实宣讲的内容似是而非,完全背离了佛陀的教导。
小乘佛教的攻击很有几分说服力,毕竟佛陀已经涅槃了几百年,佛教也传承了几百年,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新的佛经和新的观点呢?
大乘:
“我们这些佛经当然都是真经,都是佛陀当初亲口说的,但之所以几百年间从没有在人间现身,是因为人间缺乏够资格的老师和够聪明的学生。这几百年间,这些真经一直被收藏在龙宫之底、雪山之巅,总之都是人类走不到的地方。直到人间出现了传法的好苗子,真经才纷纷涌现。”
小乘:
“你们难道忘了佛经和戒律是从第一结集来的?那时候五百罗汉在王舍城集会,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背诵佛陀的教导,优波离背诵戒律,大家共同审定。谁听说过有龙宫什么事呢?”
大乘:
“当年第一结集的时候,由大迦叶主持,审定出来的是小乘经典,这事没错,我们从没质疑过。但你们不知道在大迦叶主持结集小乘经典的时候,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等大菩萨都聚集在铁围山,让阿难背诵大乘经典,大家审定通过,史称‘铁围山大乘结集’。”
小乘佛教真是没处说理了,从此只能和大乘分道扬镳。其实大乘佛教的理论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大众部发展出来的,所以大众部的一些部派会被大乘佛教奉为先驱。
需要留意的是,大乘和小乘只是很粗略的划分方式,它们各自在内部又分化出许多教派,彼此之间的理论分歧并不比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分歧更小。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推崇的修行方式是“菩萨行”,就是比着菩萨的标准来修炼,菩萨的标准比小乘佛教的罗汉标准更高
上座部认为罗汉是一种很高的修为状态,佛陀的修为也不过如此了,人只要修成罗汉,就摆脱了本性当中的各种弱点,不会再受到色欲的干扰,在女色的引诱面前全然不会动心,也不可能再从罗汉退回凡人。
但大众部认为罗汉也会梦遗,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即便修成罗汉,也不能完全摆脱本性当中的弱点,所以在罗汉之上一定还存在更高的修为阶段。于是,在对更高修为阶段的追求里,大乘佛教把菩萨置于罗汉之上,又把佛置于菩萨之上,认为一个人仅仅修成罗汉还远远不够,还要发大慈大悲之心,向着菩萨道勇猛精进。
印度余韵:被婆罗门教同化吞噬
因明学
佛教派系越分越多,各自不但要和外道论战,彼此之间也常常展开激烈的理论交锋。正是在这些激烈的交锋里,不断产生出精妙而繁琐的思辨哲学——因明学(也就是逻辑学),佛教因此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在形而上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佛教衰落
需要留意的是,大乘和小乘只是很粗略的划分方式,它们各自在内部又分化出许多教派,彼此之间的理论分歧并不比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分歧更小。
而且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教义竟然和婆罗门教越发相似了,除了神佛的名称,普通信徒简直看不出两者的分别。这就难怪佛教在印度渐渐边缘化,再也没能翻身。
今天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其实就是改头换面之后的婆罗门教,它不但击败了本土崛起的佛教,还先后击败了外来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以骇人的生命力屹立至今。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教并没有用敌视的态度剪除佛教,而是像它一贯的风格那样,兼收并蓄,在自家的诸神谱系里给佛陀留了一个位置,说他是毗湿奴神的十大化身之一,把人们引入歧途,但毕竟邪不压正,人们终于还是会看破他的把戏回归正道的。
印度佛教
佛教初入:三国东晋风起云涌
三国东晋
佛教到底从什么时间传入中国,史料给出了相当混乱的说法,大体来讲,这个时间很可能是在东汉。
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传说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有一个头顶放光的金人从西方飞来。第二天他把这个梦讲给大臣们听,有一位博士说:“您梦到的是西方的神,名字叫佛。”汉明帝很高兴,于是派遣使者到印度求取佛法。三年之后,使者用白马载着佛经,还带着几位外国僧人,回到首都洛阳。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专门为僧人修建了一座住处,称为白马寺,这大概就是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僧人和助手们在白马寺里翻译佛经,译出的第一部经就是著名的《四十二章经》。如果你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一定对这部经书印象深刻。
第一座佛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从来都会迎来宗教的繁荣。在军阀割据的夹缝里,有一位名叫笮(zé)融的豪强用铜铸造佛像,再用黄金给佛像涂身,又在佛像下边修筑了极其复杂宏伟的建筑群落,可以容纳三千多人。这座佛像,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像。
第一个僧人
到了三国时代的尾声,曹魏甘露五年(260年),有一名汉人依照佛教戒律正式出家为僧, 名字叫朱世行。汉人要突破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佛教传入二百年,才终于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过,一旦有人开了头,后继者马上风起云涌。
本土化的佛教
缺乏哲学精神的人把佛当成了神,相信祭祀这位外国神可以得到保佑,还相信佛教徒拥有神通法力;
普通百姓本着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精神,见神就拜,相信多拜一位神至少没有坏处;
而高级知识分子通常从老庄哲学来理解佛教的教义,尤其在三国之后的两晋年间,佛学和老庄哲学一起成为上流社会最喜爱的清谈主题。
佛学的形而上学色彩不但高于老庄哲学,更高于中国传统上的任何一种学说,所以格外投合高级知识分子的喜好。
这样一来,在以儒学立国的古代中国,知识精英纷纷投靠到佛教阵营,佛教各种大部头经典才能不断被译介过来。
而随着译介作品增多,印度佛教里的百家争鸣也一起被译介过来了,这当然会催化中国佛教界的派系分裂。从此中国佛教不但要和本土的儒学、道教相抗衡,还要在内部争强斗勇。
北朝灭佛:佛教的几次暂时受挫
南北朝时期:第一场灭佛运动
南朝:
南朝在长江以南,先后有宋、齐、梁、陈四朝。梁朝的梁武帝以阿育王为楷模,几乎倾尽了全国的政治力量来推行佛教,中国僧人严禁吃肉的戒律就是梁武帝定下来的。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的就是南朝佛寺遍地的场面。
北朝:
在长江以北,佛教的兴盛让那些满怀政治抱负的皇帝们感到忧虑,道理很简单:出家的人多了,服兵役的人就少了,捐给寺院的财物多了,国家的税收就少了。
于是在太延四年(438年),北魏太武帝听信道教徒的意见,发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灭佛运动,勒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还俗服兵役,寺院财产一概没收,佛经、佛像一概焚毁。
第二次灭佛运动:北周武帝
一百多年后的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运动,消灭的对象不仅是佛教,也包括道教,毁掉了几万座寺庙和道观,强迫几百万出家人还俗。
我们看到这时候宗教和世俗的关系,不是彼此帮扶,而是此消彼长。宗教界既然吸纳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皇帝索性就把它连根拔起。
玄奘取经:唐朝佛教的繁荣复兴
唐代:佛教八大宗派
天台(tāi)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和密宗
其中前三家被合称为“教下三家”,禅宗被称为“教外别传”,这四家最为盛行。
佛教 vs 儒家 vs 道教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从法门寺恭迎佛骨,把唐朝人的信佛热情推到空前高度。
儒家学者不甘心阵地失守,也看不惯举国疯狂的场面,于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结果严重触怒唐宪宗,被贬潮州
缺乏形而上学基础的道教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国教,但在这个时候的影响力已经明显不如佛教了。而韩愈为了对抗佛教这种外来势力,不惜借用佛教概念,精心编织出儒家的“道统”谱系。后来朱熹远承韩愈,接过了捍卫道统的这面大旗,从此道统观念在儒家阵营里屹立不倒,这是后话。
第三次灭佛运动:唐武宗
唐武宗会昌年间,道教重新得宠,佛教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
会昌初年,仅仅在唐宪宗迎佛骨的二十多年之后,唐武宗连番下令要求僧尼还俗。一开始的政策还稍微宽松一些
但政策越来越严厉,终于酿成一场灭佛运动,毁掉成千上万的佛寺,逼迫二十多万僧尼还俗。在没收的寺院产业里,有良田几千万顷和奴婢十五万人。佛像销毁,用来铸钱,就连寺院里的钟都被销毁了,熔化之后打造农具。唐王朝用灭佛运动换来了一次国力提升。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先后发起了三次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之厄”。
唐武宗时代虽然有藩镇割据,但底子毕竟还是大一统王朝,所以灭佛的规模最大,不但彻底摧毁了佛教的经济支柱,还导致大量佛经失传。
结果在唐朝佛教的八大宗派里面,既不译经,也不太搞著述,更没有什么产业的禅宗南宗(也就是六祖慧能一系),反而更容易在逆境中存活下来。这就像六千五百万年的强烈天灾导致恐龙灭绝,但体型很小的哺乳动物反而幸存下来一样。
三武一宗灭佛运动
后周的周世宗雄图大略,为了打江山,学习唐武宗搞了一次灭佛运动。这次灭佛和“三武之厄”一起,合称“三武一宗灭佛”。从此以后,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终于不再有了。
而在周世宗灭佛的时候,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反而香火鼎盛,佛教各大宗派繁荣复兴,甚至还有新兴的宗派,比如从禅宗分化出来的法眼宗和云门宗,鼎盛一时。
禅宗兴起:外来佛教的本土化转身
宋徽宗
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崇信道教,在宣和元年(1119年)搞过一场温和版的灭佛运动,给佛陀改了尊号,称为大觉金仙,其余的佛菩萨改称仙人、大士。今天我们还常常看到观音菩萨被称为观音大士,这就是来自当时的传统。宋徽宗的意思是把佛教整个纳入道教系统,但没等成功,金兵就已经兵临城下,把他和宋钦宗一起掳走了。
禅宗
宋朝以禅宗最盛,慧能一系的南禅宗陆续分化出七大宗派,合称五家七宗
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南方民间流行起两个新兴的佛教宗派,白云宗和白莲教,传统佛教徒把它们和源自波斯的摩尼教一起称为“事魔邪党”,意思是侍奉魔鬼的邪教。
朱熹
到了南宋,朱熹借用佛教的思想,为儒家打造出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儒学才终于有了可以和佛教抗衡的能力。
朱熹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元明清:维系边疆的精神力量
元代
到了元朝,蒙古统治者是原始萨满教的信奉者,比较看重宗教的巫术一面,对信仰缺乏热情,这反而造就了宗教宽容政策,各种宗教在元朝版图上自由发展。
于是,来自西藏地区的佛教密宗渐渐进入中原汉人的视野。还有一些新兴的教派,诸如头陀教、白莲香会等等,秘密期盼弥勒佛降临人间。
这些新兴教派其实是净土宗的分支。净土信仰大体可以分为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弥勒净土又可以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下生信仰每每成为民间反抗和叛乱的思想武器。
明清
明清两代,佛教界对理论研究越来越没兴趣,这就很容易导致宗派的减少与合流。
禅宗和净土宗在明朝成为并驾齐驱的两大佛教主流,到了清朝,禅宗向着净土宗融合,称为“禅净合一”,结果净土宗一支独大。
印度人的较真精神,终于被中国人不爱较真的本土特色彻底冲淡了。
佛陀到底教人什么,大家不但越来越搞不清了,也无所谓能不能搞得清了。
另一方面,清政府大力鼓励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有效完成了对广袤边疆的统治。
中国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