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经济史总结
这是一个关于高中经济史总结的思维导图,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等内容。
编辑于2023-01-27 11:25:50 江西经济
中国
古代
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铁犁牛耕
西汉
东汉
隋唐
耕作方法
垄作法
代田法
耕耙技术
水利灌溉
战国时期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
翻车
筒车
水车
风力水车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商周集体劳作
个体农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
封建土地私有制
特点
评价
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下夏,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有利可图的都归官办
特点
成就
冶金
制瓷
丝织
评价
民间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特征
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
确保赋役和地主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是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海禁
闭关锁国
近代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鸦片战争后
耕与织分离
纺与织分离
农产品逐步商品化
洋务运动
创办近代公工业
筹划海防
新办近代教育
甲午战争惨败宣告破产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以轻工业为主
分布地域不平衡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放宽限制
短暂的春天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战后迅速萧条
现代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准备了条件
一化三改成为核心内容
一五计划(1953---1957)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大改造(1953---1956)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1956)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大跃进(1958)
造成1959---1961严重经济困难
八字方针的提出(1960)
文化大革命(1966)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的创办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立海南省
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
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路的不畅通
迪亚士,哥伦布,达加马,麦哲伦
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引发商业革命
引发价格革命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免顶之灾
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劳动力
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世界整体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海上马车夫
英国
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之霸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机械制造业的机械化,代表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使人类迈向现代化,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提高了生产力 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诞生了新兴工业
改变了生产结构 形成了垄断组织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1929年10月24日,出现经济危机
胡佛政府发危机措施
并未克服危机
罗斯福新政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逐步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未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
国家经济干预政策
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
各国进行政策调整,减少经济干预
出现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第三产业的兴起
新经济的出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实行余粮收取制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新经济政策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一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冲击了苏联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未能从根本上破除苏联模式的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世界经济全球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7月建立
为世界货币的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20世纪70年代瓦解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7年23个国家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确立
标志着中国共体从经济实体转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推动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正式成立
加强三国之间经济合作交流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东南亚国家联盟
经济
中国
古代
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铁犁牛耕
西汉
东汉
隋唐
耕作方法
垄作法
代田法
耕耙技术
水利灌溉
战国时期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
翻车
筒车
水车
风力水车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商周集体劳作
个体农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
封建土地私有制
特点
评价
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下夏,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有利可图的都归官办
特点
成就
冶金
制瓷
丝织
评价
民间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特征
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
确保赋役和地主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是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海禁
闭关锁国
近代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鸦片战争后
耕与织分离
纺与织分离
农产品逐步商品化
洋务运动
创办近代公工业
筹划海防
新办近代教育
甲午战争惨败宣告破产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以轻工业为主
分布地域不平衡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放宽限制
短暂的春天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战后迅速萧条
现代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准备了条件
一化三改成为核心内容
一五计划(1953---1957)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大改造(1953---1956)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1956)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大跃进(1958)
造成1959---1961严重经济困难
八字方针的提出(1960)
文化大革命(1966)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的创办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立海南省
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
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路的不畅通
迪亚士,哥伦布,达加马,麦哲伦
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引发商业革命
引发价格革命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免顶之灾
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劳动力
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世界整体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海上马车夫
英国
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之霸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机械制造业的机械化,代表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使人类迈向现代化,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提高了生产力 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诞生了新兴工业
改变了生产结构 形成了垄断组织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1929年10月24日,出现经济危机
胡佛政府发危机措施
并未克服危机
罗斯福新政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逐步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未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
国家经济干预政策
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
各国进行政策调整,减少经济干预
出现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第三产业的兴起
新经济的出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实行余粮收取制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新经济政策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一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冲击了苏联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未能从根本上破除苏联模式的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世界经济全球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7月建立
为世界货币的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20世纪70年代瓦解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7年23个国家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确立
标志着中国共体从经济实体转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推动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正式成立
加强三国之间经济合作交流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东南亚国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