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心理过程
教资特岗招教第三章 心理过程思维导图,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与想象、言语与思维、情绪情感与意志。
编辑于2023-01-29 22:25:24 河南第三章 心理过程
感觉
感觉
概念(强调个别属性)及感受性感觉阈限
分类
外部感觉
视,听,嗅,味,肤(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相互影响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
继时
感觉后效/后像
不同感觉相互左右
不同感觉相互影响
感觉补偿(代偿)
联觉
认知过程
知觉
知觉
知觉概述
强调整体属性
感知觉关系
联系
区别(有知识经验)
知觉特征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知觉种类
社会知觉
知觉别人
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
空间知觉
深形大方
运动直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两静相继快速呈现,动画片 电影 动漫
诱发运动
一动一静 同时出现
自主运动
长时间观看静止物体,感觉一闪一闪的,星星眨眼
运动后效
一动一静 先动后静
错觉
三不两原因
对客观事物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
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常见类型
大小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形重错觉
倾斜错觉
运动错觉
时间错觉
观察力及其培养
观察概念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又叫做思维的知觉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
客观性
精确性
敏锐性
培养
划个果兴任 任准兴趣别计交
直观教学与感知规律
直观教学
模像直观
实物直观
言语直观
感知规律
强度律
强度够强(视听)
差异律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大,能区分(用彩色笔将重点和难点划分出来)
活动律
活动的态势,在活动中呈现直观,在变化中突出对象。
组合律
对比律
对象与对象的差别对比
感官协同律
多感官参与
认知过程
记忆
记忆
概述
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即把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成一个整体。
分类
分类
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
又称作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特点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时间极短0.25~4秒
容量大,9~20比特
信息原始记痕记忆衰退
编码
图像记忆 主
声像记忆
存储
注意
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
特点
时间很短,不超过一分钟
容量有限,7±2个组块(5--9)。组块又称为意义单元,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组块概念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编码
听觉编码 主
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
觉醒状态(兴奋水平)
组块
加工深度(理解)
存储
复述
机械复述
精细复述(重要条件)
长时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
信息保持时间长久。一分钟以上,理论上认为茶是记忆是永久存在的
编码
意义编码
表象编码
语义编码(主要)
影响因素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加工深度。
存储
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种类
有无明确目的
无意识记(触景生情)
有意识记
根据材料性质及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理解记忆/逻辑记忆)
影响实际效果的因素
情敌俩性方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实际的目的与任务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实际的方法
整体识记
部分识记
保持
保持并非是原封不动的保存,头脑中是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体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记忆保持质的变化
内容更加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被省略。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有意义。
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更为夸张或突出。
记忆保持量的变化
记忆恢复(记忆回涨)
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现象。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位置。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比成人更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表现的更明显,学习程度较低时比学习成熟时更容易发生。
遗忘
再现(再认/回忆)—关键环节
再认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他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有些事情能够再认,但不一定能回忆。
回忆通常以联想为基础
接近律
相似律
对比律
因果律
种类
是否有预定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
根据回忆时的条件方式的不同
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
区别举例
做简答题——回忆
做选择题——再认
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的概述
不能再认与回忆,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遗忘分类
根据遗忘的时间
暂时性遗忘——提取性障碍(受到干扰、或线索不足)
永久性遗忘——存储性障碍( 无反复学习造成的记忆衰退)
主动性遗忘,被动性遗忘
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具体实验中创制了无意义音节词表,为实验材料和重学法(节省法)的统计处理方法。
遗忘的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便立即开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
启示:及时复习
我想遗忘进程的因素(长时学法,数位情人)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时间因素
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达50%,即学习程度为150/100时 ,保持效果最佳。
识记者的方法和态度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情绪和动机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衰退说)
记痕迹得不到强化,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失
干扰说
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压抑说(动机说)
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引起,如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考试时由于过分紧张,一些学过的内容想不起来
提取失败说
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舌尖现象/ 话到嘴边现象(信息加工观点)
同化说(认知结构说)
遗忘就其实质来说 ,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后,高级的概念替代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减轻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奥斯贝尔)
记忆的品质和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记忆的品质
识记 敏捷性:过目成诵→ 记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
保持 持久性:经久不衰→ 记得保持特征
最重要品质 准确性:倒背如流→记得正确和精确特征。
提取 准备性:出口成章→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存储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准备捷持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重复经理的话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方法多样化
集中复习
分散复习(效果更优)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掌握复习的量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注意用脑卫生
两时两多量结合
认知过程
表象与想象
表象
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认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分类
根据感觉通道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不表征个别特征,而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为概括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想象
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庄周梦蝶,白日梦,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有意想象
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想象,又称随意想象
分类
再造想象
以听者或读者思维来在脑海中描述。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事例。
创造想象
以独立或作者思维,原创思维。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特点。
幻想
创造想象的一种独特形式,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
科学幻想
理想
空想
功能(替补条件)
预见功能
具有指导作用
补充功能
对于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想象具有补充社会知识经验的作用(弥补的是认知活动在时空上的局限和不足)
替代功能
当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满足,可以利用想象方式得到实现。(弥补的是人的需要)
调节功能
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想象的加工方式
黏合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孙悟空美人鱼水陆两栖坦克
夸张
改变客观事物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张强调,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千里眼,顺风耳,千手观音,九头鸟。
拟人化
把人类的特点,特征加在外界的事务上,使之人格化。雷公电母
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过程,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普遍采用此方式。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形象的创造
想象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唤醒学生对材料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于打开想象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并通过言语来表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丰富优美的,生动的,丰富的词句来描述事物,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对学生幻想不应讽刺讥笑,教师应鼓励引导,帮助把幻想转变理想,把想同创造想象结合。
认知过程
言语与思维
言语
概念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互动过程,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现象。
种类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聊天,座谈,辩论质疑。
特点
合作性
情境性
简略性
反应性
独白言语
个人独自进行。与叙述思想情感性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讲演授课做报告。说话者独自进行开展的有准备有计划的言语活动。
书面言语
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借助别人言语的影响的言语活动
特点
随意性
展开性
计划性
内部言语
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
特点
隐蔽性
简略性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言语的感知
口头言语的感知
书面言语的感知(包括单词再用和阅读)
言语的理解
分为三级水平
第一级水平
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
第二级水平
句子的理解
第三级水平
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思维
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特征
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教师根据学生行为推断学生内心世界,地震工作者通过动物反常行为,来分析预报地震。
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如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的树木称之为枣树。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称之为果树。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如,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两者密切联系,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反映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的反映客观事物。如,人能根据屋顶潮湿,做出曾下过雨的判断。这是因为人们知道下雨和屋顶潮湿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种认识正是由思维的概括性所获得的。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区别
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联系
思维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与感知觉密不可分。
感性材料如果不经过思维加工,就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认识上,而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思维的分类
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不同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无清晰的意识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最基本过程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包括内涵→ 本质属性,与外延→ 对象范围)→ 两者成反比关系
分类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
具体概念
抽象概念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更及其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
析取概念
关系概念
概念形成的途径
前科学概总(日常概念)
科学概念
概念的自然情
自然概念
人工概念
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概念学习的过程
概念的获得(奥苏贝尔)
概念形成(三阶段)
抽象化
类化
辨别
发现学习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概念同化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概念的应用
在知觉水平上的运用
在思维水平上的应用
科学概念的掌握
判断
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推理
归纳推理
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如铁铝铜等能导电,推出金属都能导电。
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所有鸟类都有羽毛,燕子也属于鸟类,由此推出燕子也有羽毛。
判断是概念的继续和展开,是对概念的说明。判断是组成推理的成分,没有判断就没有推理,从而无法认识客观世界。
创造性过程
概念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的特征→核心)
灵活性(变通估)→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独创性(独特性)→强调独创性
流畅性→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变独流
过程
准备期
酝酿期
豁朗期
验证期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创造发明课
直觉思维训练课
发散思维训练课
推测与假设训练课
自我设计训练课
假设课
侧向思维训练课
头脑风暴法
系统探索法
联想类比法
组合创新法
对立思考法
转换思考法
检查单法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问题要有挑战性
问题要有开放性
问题要生活化
良好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
独立性与批判性→ 重要前提
灵活性与敏捷性
逻辑性与严谨性→ 中心环节
思维的创造性→ 是思维的活动方式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变独流)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启法电力解决实际问题
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与情感
概述
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构成
生理唤醒(生理层面)
主观体验(认知层面)
外部表现(表达层面)
表情
包括
面部表情(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
姿态表情
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识别的有关因素
面部表情的复杂程度
个体年龄
职业
文化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区别
二者赖以产生的需要有所不同,情绪都跟个体的生理需要有关(第几个台独体验),情感更多的跟社会需要性有关(高级的态度体验)
情绪,具有情境性,表浅性,暂时性。情感,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深刻性。
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显得深沉,内隐。
联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他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又受到已形成情感的制约。所以,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沉和本质内容。
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动组,感信健)
情绪的分类
基本情绪分类
快乐,悲伤,愤怒,恐惧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
微弱的,持续时间长,就弥散性
激情
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经常与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就指向性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激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天灾人祸,情急生智,教学机智,怯场
积极作用
轻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个体增强感知能力,活跃思维
消极作用
持续时间长有害健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记忆力降低,对事情的判断抉择发生困难,言语迟钝,自我评价降低。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理智感
是人认识事物和探索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中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认知调节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情绪ABC”
合理宣泄法
意志调节法
转移注意法
幽默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意志
意志概述
概念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特征
有目的的行动
随意运动是意志运动的基础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识过程具有反作用。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确定目的
选择方法与策略,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关键步骤)→ 一直在努力克服困难
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独立性)
相反品质: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果断性
相反品质:优柔寡断,草率武断
自制性
相反品质:任性,怯懦
坚韧性(坚持性)
相反品质:见异思迁(动摇)和顽固执拗
注意品质的培养(异地变成折磨事)
强生活,强养成,实践活动正确看,因材施教树模范,别忘了自我锻炼。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挫折的概念
挫折的产生
挫折认知
挫折情境
挫折反应
挫折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攻击冷漠,退行,固执,幻想,逃避,压抑
积极应对:升华补偿,幽默,认同,合理宣泄,认知该组(认知重组)
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应激状态)
警觉反应阶段
搏斗阶段
衰竭阶段
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
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精分学派专业用语)
否认
压抑
合理化
移置
投射
退行
升华
幽默
补偿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