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部分 新课程改革
教资 特岗 招教考试第四部分 新课程改革思维导图,包括: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二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编辑于2023-02-03 22:25:45 河南第四部分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与发展趋势
1999年新课改正式启动 2001年《新课改纲要》正式颁布 第八次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核心内容 原则:“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为全面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背景
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
内在需求
理论基础
理念
整体趋势
多选题
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基本趋势。
由双基到四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
综合化与实践性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个性化和多样化
法制化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1、指导思想: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江泽民“三个代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
多选题
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
选择 判断 简答
记忆口诀:习结评管内能
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1 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2 “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做人)→ 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从小学到高中整体设置“综合活动实践课程”。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过去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1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2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管理过于集中,转变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第三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
主要任务
单选
确定新的教育观念→ 首要任务
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 显著特征和核心)
教学管理制度
主要观点
单选
实施素质教育→主题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
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第二章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第一节 新的教学观与课程观
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 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简答 案例分析
课程观
课程内容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
(一)新课程下的课程观
1、课程是经验性,体验性的
2、课程是学生思考到感受到的
3、课程不是预设的圣经,是在过程中逐渐生成建构起来的
4、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和跳板
5、教授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选择
1、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节 新的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观
多选 简答 材料
教师角色
开促放研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促进者: 1、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反思者
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
尊引反合
师生关系: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帮助引导
自我:注重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加强合作
第三节 新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
选择 简答 材料
学生观
(一)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可塑性)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
(三)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新型师生关系观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一)伦理关系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核心)
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二)情感关系(一个真情 两个魅力)
第四节 新的学习方式
1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创新。 3 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
选择与多选
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
独立学习
元认知监控学习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探究学习
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学习的特点:自主性,问题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
探究学习的过程:问题阶段→ 计划阶段→ 研究阶段→ 解释阶段→ 反思阶段
(三)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的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基本特征
主动性(首要特征)
独立性(核心特征)
独特性
体验性(突出特征)
问题性(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转变途径
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五节 新课程评价
概述
评价观
发质过多
(一)发展性评价
核心: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质性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
(四)过程性评价
发展的基本特点
改革方向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
1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方式、主体、内容、标准的多样化
2 关注过程评价
3 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
1 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
2 强调以自评方式督促教师发展。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多渠道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程教学评价模式
发展趋势: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选择
1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1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选择
研究性学习
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判断)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第四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单选 多选
经验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三级管理的课程
第五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合性
基本特征
实践性
首要的基本特征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