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 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907年—1840(一)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宋元时期,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逐步走向统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封...
编辑于2023-01-30 12:41:21 湖南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
前一章
学校教育的改革
北宋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
范仁庆
庆历兴学是范仲淹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发起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改革太学,推行教育家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设经艺斋和治事斋; ②改革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 ③令州县立学,为地方办学提供合法依据,激发地方学校的兴起; ④设立四门学,允许八品至庶族子弟入学,为庶族地主子弟入学深造提供机会。
熙宁兴学
安神熙
熙宁兴学是王安石宋神宗熙宁期间主持的兴学,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改革太学,推行“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 ②改革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仅为经义、策论,罢帖经、墨义和诗赋形式,《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诗》《书》《周礼》) ③ 扩大和整顿地方官学,改变地方官学有学无教的状况,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 ④ 恢复和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一技之长的人才。
崇宁兴学
京徽崇
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时期主持的一次兴学,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扩建太学。新建辟雍,发展太学,作为太学的“外学”; 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③在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④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⑤恢复书学、画学、算学等专业学校,采用太学“三舍法”考选取士。崇宁时期的画学是我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意义
以上三次兴学虽然前两次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在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所起的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三舍法
“三舍法”是熙宁兴学时所提出的一种管理太学的方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旁听生,然后通过考核,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 ②考核的内容分为“行”和“艺”,即品性和学业。 ③上舍生考试优异者直接推荐做官,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一些相应的待遇; 这种将平时行艺与考试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太学的教学质量。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各个朝代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是教育家胡瑗主持苏州、湖州学校改革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太学的教学。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 ②在学校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其中,经义斋学习“六经”,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学习治兵、水利、算数等,属于“达用”之学; ③在“苏湖教法”中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必修选修的教学制度。
积分法(宋朝)
“积分法”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是一种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美丽不是一次,依据成绩来评分,积分达到一定分数可以升级,不及格者继续学习。这种方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是对“三舍法”的继承和发展。
六等黜陟法(清朝地方官学)
“六等黜陟法”是清朝实施的一种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地方官学生员分为三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学生按岁、科成绩分为六等,决定升降惩罚; “六等黜陟法”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这是清朝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监生历事(明朝)
明朝规定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的年限,需要被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历事,被称为监生历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同,有具体的考核方法。设立此制度的起因是为了满足明初官吏的不足,但是通过历事,监生可以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成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
社学(元朝地方官学)
元朝始设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让八至15岁的农家子弟成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并带有某种强制性。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并使之更趋于完善。由于明朝政府的大力提倡,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社学,成为对民间儿童,即农家子弟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
简介
发展产生发展
书院萌芽
书院萌芽于唐末,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初兴于五代,发展于宋代,其原因如下: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②我国悠久的私人讲学传统,绵延不绝,书院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③受佛教禅林讲学的影响。④印刷术的发展。
著名书院
①唐代的书院
皇家图书馆:集贤殿书院、丽正修书院;
民间设立:李秘书院、松洲书院。
②宋代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南宋四大著名书院);除此之外,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等也是当时著名的书院。
书院的发展
①宋代的发展
第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在组织结构上也已经趋向完善;
第二,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第三,书院已表现出官学化的倾向。
②元代的书院
第一,政府对书院的统治加强,通过由政府委任山长、规定教学内容、拨给经费的方式使书院官学化;
第二,元朝书院传授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书和理学家的著作,同时书院也出现医学、数学、书学等学科;
第三,为书院设置学田,保障书院运行的经济基础;
第四,政府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和生徒去向。
③明代书院
第一,书院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三个阶段;
第二,明中叶以后,书院遭受了四次禁毁;
第三,书院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④清代书院
第一,顺治—雍正时期,书院处于沉寂—复苏时期;
第二,雍正—鸦片战争以前,积极提倡,促进书院发展。
第三,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内容大体分为四类: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
典型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1)白鹿洞书院的发展
①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唐后期李渤、颜翊(yi)等人先后在此 读书讲学,南唐在此建有国学;
②宋初置书院,并得到朝廷授予的儒学经典。
③南宋朱熹常到此讲学,并写有《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
朱熹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做为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同时它也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的学规,基本内容如下:
①教育目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②治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④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教学生处事接物
评价
《白鹿洞书院揭示》既规定了教育宗旨,又明确了治学、修身、处事、接物之要;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办学的规律。不仅为后续中国书院制度所承袭,而且为当今外国教育界所重视,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重要教育规章之一。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东林书院是明朝时期抨击时政,给统治者以压力,在民间形成的与朝廷抗衡的学术阵地,既是学术中心,又是政治活动中心,由顾宪成与其弟弟 顾允成修复,并在其讲学,其特点如下:
制定了东林会约,完善了讲会制度。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将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在讲习之余,抨击时政;
基本思想是推行程朱,反对王学
东林书院不仅是东林学派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具有其特殊的地位。
诂经精舍、学海堂的与书院学术研究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清代阮元创立的,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内容
①坚持“以励品学”的办学目的,不求科举时文,而是以名物训诂为教学内容;
②对教师,各有所长;对学生,因材施教;
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师生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学术研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
评价
它继承和发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不少人才;在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的风潮中独树一帜;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交流
但是它引导学生终日埋头于故纸堆,从事名物训诂,脱离了社会实际,缺失经世才能
书院教育的特点
1.书院精神:自由讲学 2.书院功能:育才,研究,藏书 3.书院组织:私办、公办、私办公助。书院主持者称“山长”或“洞主”。 4.书院教学: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教学形式多样; (3)讲会制度盛行; (4)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相互讲学,互相听课。 (5)一些书院注重讲明义理,躬亲实践,重视兴趣。 5.学生学习:读书自学 6.书院制度:《白鹿洞书院揭示》 7.师生关系:融洽、民主 8.书院发展倾向:官学化
书院意义
(1)促进了理学发展和学术文化繁荣 (2)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3)提倡自由讲学,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私塾
1.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1)私塾的发展
私塾是民间所办的蒙学的统称,是对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它的名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①在西周称“小学”;②在两汉前称“书馆”;③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称“家学”和“蒙馆”;④宋元明清有“私塾”“社学”等。
2)私塾的种类
①家塾:宦官和殷实人家聘教师在家中教弟子;
②义塾:一般由私人或团体(地方官绅或富人)捐资开办,免费对本族的穷苦子弟进行初级教育。
2.私塾教育的特点
①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②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行为习惯;③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④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个别教学,重视学生的知识与领悟并重。
蒙学
1)蒙学教材的发展
①西周时期—《史籀(zhou)篇》
②秦代——《仓颉篇》
③汉代——《急救篇》
④南朝梁——《千字文》
⑤唐代——《开蒙要训》
2)蒙学教材的种类
①识字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②伦理道德教材——吕本中《童蒙训》、吕祖谦《少仪外传》、程端蒙《性理字训》等;
③历史教学教材——宋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叙古千文》、黄继善《史学提要》、吴化龙《左氏蒙求》等;
④诗歌教学教材:朱熹《训蒙诗》、陈淳(chun)《小学诗礼》等;
⑤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方逢辰《名物蒙求》等。
3)蒙学教材的特点
①蒙学教材按照类别来编写,更加具有科学性,也更加适应儿童心理发展需求;
②著名学者亲自编写,蒙学教材质量较高;
③采用韵文、诗歌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便于儿童朗诵;
④将识字教育与伦理道德有机结合,体现了蒙以养正。
教育思想
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还编撰了很多书籍。
教育实践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
教育作用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人性就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规范。
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至善至纯,只有遵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才能养成这种品性。
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挥气质之性中的善性,去除气质之性中的恶性,使每个人都能遵守封建伦理道德,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格禁物欲之弊,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教育阶段
小学
8~15岁
任务:培养圣贤坯璞
内容:以学事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形象生动,激发兴趣;首创须知,学则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强调读书要做到三道,即心到口到眼到,其中心到最重要。
大学
任务: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
内容:以明理为主,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方法:注重自学;强调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
朱子读书法
简介
朱熹酷爱读书,其弟子和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
主要内容
循心思 切荔枝
循序渐进。
读书要按照首尾篇章顺序来学习,不可颠倒。
读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制定的读书计划就要切实遵循。
读书要强调脚踏实地,切勿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虚心涵泳。
虚心指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考,认真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主观臆断。
涵泳指读书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
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反复阅读,要能够背熟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真谛。
切己体察。
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见之于具体的行动。
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反对悠悠然。
读书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
拘禁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注意力集中。
迟滞指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用毅力坚持下去。
评价
优点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长期的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
6条读书法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局限
朱熹提倡读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读书的范围受到了限制,造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不良学风。
朱熹的读书法主要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没有注意到和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
王守仁
简介
世称阳明先生,明朝中期,著名教育家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
教育实践
创办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教育作用
致良知
王守仁认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但是在与外物接触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物的引诱,然后受其昏蔽,因此他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是致良知或者学以去其昏蔽的过程。
教育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
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他对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线所及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对不同的人来说即因材施教,对每个人而言指循序渐进。
论教学
在教育内容上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以作为教育内容;读书不能迷信书本知识,因为六经皆史;提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论儿童教育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
主张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教育的程序是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
采用诱导启发讽劝的教学方式。
教育的原则是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评价
随人分限所及原则承认了人的个体差异承认的教育的作用,把教学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在那个年代生活的王守仁能提出这样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儿童教育思想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倾向,他主张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接受能力,使儿童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发展,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但是王守仁主张对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这是具有局限性的。
黄宗羲
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浙江绍兴人,是17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教育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其代表《明夷待坊录》、《名儒学案》等。
(1)含义:在学校中,应该由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政事的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而不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2)基本观点(主张)①将寺庙和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
②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 紧密结合,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也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
总之,“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功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民主化起到了启蒙作用。
颜元
颜元与漳南书院
颜元,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号习斋,他的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晚年曾受聘主讲漳南书院,代表作《漳南书院记》。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批判传统道德教育: ①严重脱离实际; ②批判在伦理道德将“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
“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①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把人才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 ②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正确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 ③颜元主张培养“实德实才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之才。一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一种是“终身只精一艺”的专门人才。 总之,虽然颜元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局限性,但他对于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作用以及强调学校教育的思想都带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1)实学教育内容。颜元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为教育内容。 ①“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②“六府”:金木水火土谷;
(2)书院的六斋及各斋的教育内容。 ①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②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公孙、射、御等科; ③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章奏、诗文等科; ④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学等科; ⑤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治学;(暂时开设的) ⑥帖括斋:课八股举业。(暂时开设的)
“习行”的教学方法
颜元所谓的“习行”,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观察、练习和躬行实践,这是颜元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主张。 颜元重视“习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这是颜元重视“习行”方法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