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汉时期教育笔记
下图汇总了秦汉时期教育的相关内容,包括秦国的背景、教育内容及评价、汉朝的文教政策、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董仲舒教育思想。
编辑于2021-09-28 15:31:35秦、汉
秦
背景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教育制度也遵循一个原则,即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以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内容
统一文字
秦统一六国后,各国文字混乱,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因此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字。李斯总结出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编成《仓颉篇》的字书,颁发全国并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后来程邈有对该字体进行了简化,形成了隶书,并成为通用字体。
严禁私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采取李斯的建议,严厉禁止私学,并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除秦朝历史、卜筮用书和农书不烧之外,其余一律烧毁。
吏师制度
为了达到政治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为了培养知法执法的官吏,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规定教育的内容为法令,使人人成为知法守法、服从法治的公民。
评价
统一文字,是汉字规范化、统一化、定型化,奠定了汉字统一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有重大作用,也对维护中国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严禁私学和焚书坑儒等制度的实施,却无疑是教育历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汉
文教政策
简介
汉初时期推行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此时,董仲舒提出统一思想,独尊儒术,并提出了三大政策,后均被汉武帝采纳,历史称之为三大文教政策。
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对教育采取的是宽松政策,各学派均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会影响到政治思想的稳定,因此,董仲舒向汉武帝论证了儒学作为教育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国家政策及文化教育都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
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统治思想高度统一和改变人才短缺的局面,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及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兴办太学,国家掌握教育大权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落实独尊儒术的重要步骤。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察举制形成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制度化,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察举制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优劣取士的制度,考试方式是先经考察举荐,再考试;儒生优待,开启了儒学取士的局面。
察举制确立了举贤才的教育目的,促进了讲习儒经社会化风气的形成;但是难保公平,贵族干涉贿赂乘风,缺乏标准,评分主观。
评价
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和教育的儒学化。
学校、制度
中央官学
经学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后,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由此形成了儒家经学教育与研究的繁荣局面,并出现了许多传授儒学的经师。汉代诸多儒学流派可以归结为两类: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汉朝初年凭借经学大师的回忆。背诵,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
今文经学
汉武帝时,学着通过挖掘出来或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重新研究先秦古文字。
章句之学、师法、家法
章句之学指经师教学使所用的讲义,师法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家法指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的讲义。
经学会议、石经
经学会议指两汉皇帝召集著名学者对儒学进行讨论,是为了提供经学研究和教育的规范思想;石径指篆刻在太学门外的经学教材,是为了提供经学的规范教科书。
太学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及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特点
教师和学生
太学的教师是博士,学生是博士弟子、诸生或太学生
培养目标
培养国家需要的经明行修的官吏
教学内容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形式
初期: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期;大都授集体上课、次第相传
考试制度
没有严格的教学和考试制度,考试是一种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科:教师用来评定学生成绩是的等级标记,由优到劣依次是甲科、乙科、丙科。
射:以射箭的过程来描述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答题过程。
策:试题
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在性质上是一所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学校。但其实它是东汉宦官集团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与太学生所支持的官僚集团作斗争的产物。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了学校的多样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汉朝设立的地方官学,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将地方官吏送至京都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到地方为官为教,创办地方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郡国学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地方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以及通过学习举办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道德化。
董仲舒教育思想
简介
西汉著名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著作有《春秋繁露》和《对贤良策》,他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均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教育实践
他在对贤良策中向汉武帝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和教育的儒学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对教育采取的是宽松政策,各学派均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会影响到政治思想的稳定,因此,董仲舒向汉武帝论证了儒学作为教育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国家政策及文化教育都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
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统治思想高度统一和改变人才短缺的局面,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及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兴办太学,国家掌握教育大权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落实独尊儒术的重要步骤。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察举制形成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制度化,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察举制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优劣取士的制度,考试方式是先经考察举荐,再考试;儒生优待,开启了儒学取士的局面。
察举制确立了举贤才的教育目的,促进了讲习儒经社会化风气的形成;但是难保公平,贵族干涉贿赂乘风,缺乏标准,评分主观。
教育作用
论人性
内容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仁气和贪气
仁气:人性中促进封建社会道德发展的先天因素;贪气:人性中与封建社会道德发展相抵触的先天因素。二者是人性中的对立物。
董仲舒将人性和善区分
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人性与善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人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善是人性在教育条件下想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现实人格转化的结果。
提出性三品说
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天生的至善至纯以及天赋之性,有时无需教育也能达到善性;中民:绝大多数普通人,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善性;斗筲:天生恶性,教化无用,刑法对付。
教育作用
教育对不同品性的人作用不同。圣人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在教育的助力下注定可以向善,有时甚至无需教育的助力;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通过教育可以向善;斗筲之徒教化无用,只有通过刑法才能制止他们不做坏事。
道德教育
德育作用
德教是立政之本,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核心。虽然董仲舒主张教化和刑罚并重,但强调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
德育内容
三纲五常
德育原则和方法
确定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满足的是精神上的需求,利满足人们肉体上的需求。二者不可或缺,但他提倡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应该高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建立在对人生命的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为邓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必仁且智
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即道德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强勉行道
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按照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去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