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教心、1.教育者想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特 征及其发展规律、个别差异,使教学活动与学生心、理相适应。
1.主动性研究 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2.反思性研究 研究如何促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整。
1.主动性研究 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2.反思性研究 研究如何促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 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心理发展的含义
概念: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颖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包括
认知过程的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阶段8个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岁-1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以后)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阶段性与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主导活动:学习
四年级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少年期(学龄中期、初中阶段)
半成熟、半幼稚
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心理活动随意性增强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高中阶段)
智力水平接近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出站“辩证思维”
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教育者想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个别差异,使教学活动与学生心理相适应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也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关键期 劳伦兹 印刻现象
2-3岁 口语关键期
2.5-3.5岁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关键期
4岁形成形状知觉的关键期
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乐器学习的关键期
9岁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10以前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第二节 学生认知、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论
发展的实质
“发生认识论” 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
四个概念
图式
同化 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 认知结构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
平衡 个体遇到新刺激,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成功则获得平衡, 若无法平衡,则顺应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前具形)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出现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儿童思维开始萌芽
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园
早期符号功能 例如:用“牛羊”代表真正的牛羊
自我中心性 “三山实验” “我走月亮走” 孩子不能设想他人处境,,以自我经验为中心
泛灵论
守恒概念没形成
思维片面性
不能进行逆运算
集体独白 (在群体中,每个孩子都说的很高兴,但彼此之间没有真实的交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
守恒概念形成
具有抽象概念
思维可逆
去自我中心
思维开始去集中化(多种思维)
出现具体罗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至成人)初高中~~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能够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
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灵活性
具备反思能力
教育启示
学习从属于发展
维果茨基 认知发展观
支架式教学
指在学习中给予儿童帮助
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接入的空间,为什么学习提供支架
教学实践改革
交互式教学(教师采用提问、总结、阐明等认知策略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指向“最近发展区”)
合作型学习
建设学习者班级社区
由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同伴间就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的效果优于独立的发现学习
让学生与一个认知水平更高的同伴进行交流
编制一个以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的教育计划
教育应当促进发展,而不只是适应发展,教学应当激发尚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教学应该走在发展之前
二、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本我
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混乱无序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
超我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三个作用: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启示: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当三者协调时,人格表现健康,当三者不协调,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八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怯感(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
8.自我整合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论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中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面临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宽容,鼓励学生多尝试
三、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认知能力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表现的早晚的差异
智力水平差异
超过130智力超常
超过140天才
低于70智力低下
智力的群体差异
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差异表现
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性离散程度大于女性
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各自领域的优势
认知方式差异
类型
场独立与场依存
冲动型与沉思型
具体型与抽象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