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潘毅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以及《中医理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等。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子品析以及课文理解等复习内容。总结了各单元的复习重点和知识拓展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包括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体质的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包括概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皮部、别络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潘毅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学好不好学?易学难精
西医看微观,中医看整体。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收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士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教科书内容(略)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与本质的学科。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道理
道:天地自然的本质、规律
理:具体的东西
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
灵枢
素问
扁鹊
战国时期著名医家,相传中医典籍《难经》为其所著。
张仲景
东汉末著名医学家,人称“医圣”,撰《伤寒杂病论》。后世根据该书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把方剂发扬光大。
华佗
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神农本草经》
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为重要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王叔和
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撰写了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望
神
闻
圣
问
工
切
巧
《针灸甲乙经》
晋代皇普谧编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诸病源候论》
隋朝巢元方所撰,第一步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极——病证方论》
宋代陈无择撰,中医综合性著作。
金元四大家
李东恒
属“易水派”。
刘元素
属“寒凉派”。
张从正
属“攻邪派”。
朱震亨
属“养阴派”。
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
《医宗金鉴》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温病理论的创立
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医林改错》
清代王清任撰,中医脏象著作。
近代和现代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病理、诊治方面
体系内/体系间、形神一体观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辨证论治
病、症、证的概念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疾病完整的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与规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1.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2.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3.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
疾病的原因
疾病的部位
疾病的性质
邪正关系
辨证和论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病异同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机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机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治法也相同。
病、证、症的区别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