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墨家、法家思想与文论
这是一篇关于墨家、法家思想与文论的思维导图,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社会变革、促进历史进步的最强大的思想。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
编辑于2023-02-07 16:29:01 广东墨家、法家思想与文论
墨家
墨子,约前468-376年,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曾任宋国大夫
墨家思想
一、平等兼爱的思想
1.墨子批评孔子的“仁”存在亲疏厚薄之别,从而提出“兼爱”,主张无差别的人道主义原则,以解放平民。
“仁,爱己(爱人如己)者,非为用己也,非若爱马。” (《墨子·经说上》)
2.兼相爱, 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 为具体内容的。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兼爱·中》)
3.生命神圣——“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墨子·天志上》)
4.批评当政者无视民众生存权与休息权,他指出民有三患
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二、社会契约思想
1.选举思想:各级官员莫不是经选举产生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墨子·尚同上》)
2.“君、臣、萌(民),通约[规则(天志)]也。” (吴虞) 《墨子·经上》
(1)政府有权力“发政于天下”“制为五刑”“将以运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义也”。
(2)执政者有义务“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 《尚同中》
批判当时的执政者违背了这个社会契约,说“方今之时之以正长,则本与古者异矣”。王公大人将父兄左右宠幸都任命为行政长官,“非正以治民”,导致社会混乱,民众不肯与上面协调一致,责任在执政者。(参见《尚同中》)
三、非攻的思想
1. 反对儒家思想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
儒家所言的“天命”是“天下之大害也”(《非命上》)。“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所之言也。”(《非命下》)。
2. 主张“义政”,不行“力政”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
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
4.强调公平竞争、平等博弈。
注重对少数派、弱者权利的保护,“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
治国需要众多人才的力量,他认为:“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20或24两黄金)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亲士》)
四、治国思想
1.主张立法为公的依法治国
“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度,此不若百工辩(通辨,明辨)也。”他主张“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法度)。” 《墨子·法仪》
2.公开议政的言论自由
“君必有弗弗(通拂,违背)之臣(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僚),上必有詻詻(è,争辩)之下(直言极谏的下属)。分议(不同的意见)者延延(长久辩论),而支(当作交)苟(当作苛)(相互苛责)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墨子·亲士 》)。
3.平民结社的政治实践思想
墨家团体不仅是一个学术流派,也是一个平民政治社团,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墨子推荐弟子去作官,日后若有违墨家主张,就要被召回。墨家子弟做官的俸禄,一部分要分给墨家团体使用。
五、为国为民的任士侠义思想
墨家分为上、中、下三门。
“上”是指政治家
“下”是指纯粹的专家学者
“中”是指笃信墨学的苦修者
《墨子·经上》指出:“任(侠),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又说“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墨子贵义,《经说上》阐述道:“义,志以天下为芬(美),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以自苦为极,损己利人,完全不同于社会的价值标准,为了所有正“义”的事大声疾呼,嫉恶如仇。中国侠义文化的源头是墨家。
六、强本节用的实用主义思想
反对国家官员的铺张浪费。
他的《节用》《节葬》《非乐》都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时的天子国君,
《辞过》篇中也激烈批评“当今之主”“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造成“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
“言必有三表”
《墨子·非命》上篇云:“何谓三表(仪,准则,标准)?子墨子言曰:有本(考其本始)之者,有原(考察百姓的实际经验体会)之者,有用(实践应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七、强调逻辑的科学理性思想
长于机械制造
“墨经”,包含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逻辑学语言学、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墨辩”,包括《大取》《小取》,是墨家逻辑学理论和体系的大纲,也是第一个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韩非法家思想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一、反对文学、音乐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为私人效劳的刺客)养。”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五蠹》)
《十过》之四六:“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 “六曰耽于歌女,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二、实用主义文论
1.“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
“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明察),行虽至坚(刚直),则妄发之说也。是以乱世之听言也,以难知为察,以博文为辩;其观行也,以离群为贤,以犯上为抗(通“亢”,高,大)。”(《韩非子·问辩》)
2.重质轻文思想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广泛地告诉)人。若辩(修饰)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外储说左上》 )
事物美在于内质
“礼为情(情感)貌(描绘)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解老》)
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因素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外储说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