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热
正常人在温度调节中心的控制下,身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往往保持动态平衡。当身体在热源或温度中心的作用下出现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散热不能相应增加或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低热:37.1~38、中等盒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诊断学#症状学黄疸,详细的总结了黄疸按病因学分类,按胆红素性质分类,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诊断学#症状学#第五节咯血 ,主要内容有咳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以及咳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咳出。
诊断学-皮肤粘膜出血是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热
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
内源性致热原
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外源性致热源
大多数是大分子物质如内毒素,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血液中的白细胞,使其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非致热原性发热
病因
感染性发热
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
临床表现
临床发热分度
低热:37.1~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临床发热阶段
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
缓升型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骤降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
缓降常见于伤寒、风湿热
热型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在39~40以上,24h内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败血症热)
体温常在39,24h内波动超过2,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高峰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至39以上,数天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子主题
体温骤然上升至39以上,数天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不规则热
没有规则
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