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兽医药理学
兽医药理学学霸笔记法,勤奋的背后是拥有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可行的预习资料,本图就很适合,快来看看了,内容有药效学的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药动学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知识,复习的同学也可以拿来复习!
编辑于2023-02-13 18:46:10 山西总论
药效学
概念: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
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改变的反应
形式:兴奋;抑制
类型
局部作用:在用药部位产生的;吸收作用:进入血液循环所发挥的作用
直接作用:进入机体首先发生的原发性作用;间接作用:通过直接作用的结果产生的继发性作用
选择性
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一器官、组织产生的主要的或最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影响较小或几乎无作用
原因:机体各器官组织对药物亲和力不同;对药物的转化速度不同;药物受体分布不同
防治作用
使用兽药后能达到防治动物疾病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
概念:兽药在发挥防治作用时产生的与防治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预料
毒性作用:药物使用剂量过大、速度过快、使用时间过长,超出了机体的耐受能力而产生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作用
过敏反应:极少数动物个体在应用某种药物后所发生的特异性不良反应
继发反应:应用药物治疗动物疾病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机体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特异质反应:高敏质个体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的现象
药物的构效关系
拟似药;拮抗药
量效关系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药理效应也增强
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50%最大效应的剂量或浓度
极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常用量:大于最小有效量,小于极量
最小中毒量:引起中毒的最小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致死量:引起死亡的剂量
量效曲线: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的对数值为横坐标的对称S型曲线
效能:效应强度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加,此时的效应就叫效能
效价强度:效应相同的两种药物引起相等效应强度时的剂量
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LD50/ED50);安全范围:95%有效量-5%致死量
药物作用机制
受体机制
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一种具有特异性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或酶,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从而导致组织或器官发生特定生理效应
占领学说;速率学说;二态模型
非受体机制:影响酶活性;影响离子通道;影响核酸作用;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影响神经递质或自体活性物质;影响免疫机能;改变理化条件
药动学
概念: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药物的跨膜运输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性;顺浓度差,不耗能;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与药物解离度有关
滤过:通过水通道
主动转运:需载体,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逆浓度梯度,耗能
异化扩散:需载体,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胞饮、吞噬
离子对转运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
药-口腔-胃-肠-门静脉-肝脏-体循环
影响因素:剂型;溶解度;药物极性;胃肠道排空率;胃肠道ph,胃肠道内容物充盈度;药物相互作用;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
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
呼吸道给药
皮肤给药
静脉>腹腔注射(呼吸道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腔>直肠>皮肤
分布: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一定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结合性和游离型药物动态平衡,游离型浓度与作用强度成正比;具有可逆性、非特异性、饱和性);器官血流量(血流量决定分布,脂肪含量决定再分布);组织亲和力;体内屏障;体内酸碱度和药物理化性质(弱酸性药物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
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的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
第一步:氧化、还原、水解,第二部:结合反应(生物毒性作用:少数药物经过第一步转化后生成有高度反应的中间体,使毒性增强,甚至产生三致和细胞坏死等作用)
主要器官:肝脏
酶系统:肝药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专一性低)、非微粒体药物代谢酶、肠道菌群药酶系统
排泄: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通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肾脏(极性高或原形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胆汁;乳汁;胃肠道;呼吸;汗腺泪腺唾液腺
肝肠循环:某些脂溶性强的药物可在肠腔中重吸收,或某些葡萄糖苷酸结合物可被肠道内β-葡萄糖苷酸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物,然后被重吸收
药动学模型
药时曲线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立刻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官,并迅速达到动态平衡);二室模型(药物首先快速进入中央室,再缓慢分布到周边室)
速率过程
一级速率(恒定速率消除,半衰期恒定);零级速率(恒定浓度消除,半衰期随浓度变化);米曼氏速率(浓度大零级,浓度小一级)
药动学参数
消除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指定给药间隔,连续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稳定浓度,停药后药物消除时间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反应全身循环药物总量
与生物利用度有关
表观分布容积(Vd=X/C):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越大穿透组织越多,分布越广,血中药物浓度越低
体清除率:单位时间内机体通过各种消除过程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峰浓度: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决定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生物利用度:药物以一定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静脉注射的AUC代表完全吸收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和合理用药
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间隔、疗程
药效学相互作用:协同作用(1+1>2),相加作用,拮抗作用(两种作用相反的药物合用后药效减弱,可用于抵消副作用)
配伍禁忌: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可能出现理化性质或药理性质改变,使药效减弱或丧失,甚至产生毒性。
物理性、化学性、药理性
重复给药:耐受性,耐药性,蓄积作用(药物不能及时消除,且继续给药的情况下体内蓄积产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