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护理研究第四章---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理设计方案,用以指导研究过程步和方向,目的在于得到理想和可信的研究结果。本图介绍了常用设计方案、基本规侧、描述性研究及其他研究、分析性研究(不干预)、干预性研究的内容点,欢迎品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研究设计
定义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理设计方案,用以指导研究过程步骤和方向,目的在于得到理想和可信的研究结果。
意义:具体化研究目的,指导研究人员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最后完成研究目的。
相关概念
确定样本
研究工作中的研究对象称为样本,是总体的代表,需从样本推断总体。
选择样本注意事项
严格规定总体的条件
按随机原则选取样本
每项研究课题都应规定有足够的样本数
观察指标
确定研究数据的观察项目,通过指标所获取的各项资料,可归纳出研究结果。
指标特征
客观性
合理性
可行性
灵敏性……
确认变量
变量:是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变化因素,且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出来。
自变量: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自变量不受结果的影响,却导致结果的产生或影响结构。
因变量:指想要观察的结果或反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也可受其他因素影响。
混杂变量:干扰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研究设计中尽量排除。设立对照组能达到排除混杂变量的作用。
常用设计方案
护理研究体系的设计方案
实验性研究(干扰性实验)
具备:①干预 ②对照 ③随机
类实验性研究
非实验性研究
临床流行病研究体系的设计方案
基本规则
设立对照
又称控制,在干预性实验中,除了干预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外,还有一些非干扰因素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设立对照以控制实验中非干预因素的影响
对照分类
按照研究的设计方案分类
同期随机对照:按严格规定的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同期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可较好保证各组之间的均衡可比
有效避免潜在未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可同时对各组进行观察,避免因实验先后顺序对结果的影响
利于资料的统计分析
非随机同期对照:有同期对照,但实验组和对照组未严格按随机化原则进行分组
避免一些与不公平性相关的伦理问题,易被研究者及研究对象所接受
可比性较差
自身对照:将研究对象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施以干预措施后,比较两个阶段的变异差异。
消除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但难以保证两个阶段的病情完全一致。
历史对照:在研究中仅设实验组,将以往的一组同种疾病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比较方便,可缩小研究样本,节省但偏差大。
需要区分
配对对照:以可能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混杂因素为配比条件,为每一个研究对象选配一个以上的对照
可保证比较组之间在这些影响因素上的均衡性
按照对照组处理措施分类
标准对照
以目前公认的有效处理方法施加给对照组,然后与实验组的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比较
空白对照
对照组在实验期不给予任何处理,仅对他们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再与实验组进行的结果进行比较
随机
随机抽样+随机分组
随机化常用方法
简单随机法
分层随机法
区组随机分组法
系统随机抽样法
整群随机法
盲法
盲法观察:不让研究对象或研究者知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接受干预措施的具体状态,以避免双方的行为对结果进行干扰。
描述性研究及其他研究
过程: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按特征进行分组,用文字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出差异出现的可能原因,提出进一步的猜想
特点
收集比较原始资料,影响因素较多,只能提供病因和疾病转归影响因素的线索
一般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一般不涉及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不限于描述,还包括分析
横断面研究
在特定时间内,通过调查的方式,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以描述该病或健康状态与该因素的关系。又称患率研究或现况研究
设计要点
普查
抽样调查
适用范围
描述群体中事件的发生率,患病率与感染率等
初步了解疾病相关因素
初步描述筛检与干预措施的效果,疾病预后等的效果
研究人群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及质量
优点
易实施,科学性,代表性较好,一次可研究可观察多种疾病的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
缺点
一次横断面调查无法获得发病率和死亡率,难以确定相关因素 ,尤其大规模时成本高
纵向研究
对一特定人群进行定期寻访,观察疾病或某种特征在该人群或个体的动态变化 (随访研究)
设计特点
在时间上是前瞻性的,性质上类似横断面研究,可以看成多个横断面的总和
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无对照研究,下结论需慎重
可做病因分析,某种疾病的动态变化分析
全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往往能看到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关键转折点
花费成本高且时效性差
德尔菲法
由调查组拟定调查问卷,按照既定程序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提交意见,反复如此,得到较为集中的答案 (专家咨询法或专家评分法)
匿名性
反馈性
统计性
优缺点
简便直观,成本较低但具有较高的主观性缺乏客观标准,会影响准确性
分析性研究(不干预)
特点:①属于观察法 ②必须设立对照组(这是与描述性研究的区别点)
队列研究
观察目前存在差异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持续若干时间后两组的情况如何
某一可以因素或某种特征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关,具有这因素或特征的为暴露群组
队列研究分组为非随机分配(不是人为分组)
方法分类
前瞻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双向性队列研究
使用范围
疾病预后研究
检验病因假设
评价预防效果发现暴露因素对预防疾病常有作用
能直接得到相关较准确的数据(前瞻)
成本较高
容易失访
改变暴露因素后会影响结果
难以保证除干扰因素其他条件基本相同
不适用于罕见病
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
选取所研究的病人为病例组,再选取具有可比性无此病的作为对照组,通过回顾调查推出可能影响疾病的因素,并利用统计学判断该因素的是否具有可能性
分类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数量上不要求配比)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数量上需要)
探索病因和危险因素
评价筛检实验效果
评价干预和治疗效果
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受伦理学限制)
所需样本少
易实施,成本较少
适用于罕见病
易受回忆偏倚的影响
合理的对照选择困难
无法计算发病率,只能推算优势比
干预性研究
随机对照实验
用于临床干预或预防性研究
用于病因研究
用于预防和群体干预性研究
用于教育学研究
前瞻性的对照设计,可人为控制条件等
可比性好
控制偏倚
资料统计分析容易实施
结果的外推性强,有逻辑性,具有说服力
需要严格控制混杂变量
由于伦理方面,难做到完全随机的分组
难以找到对等条件的实验对象
非随机对照实验(相当于对照为空白对照)
可行性和依从性较好,易被接受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伦理学的限制
所需样本比随机对照实验少
缺乏严格的可比性,会产生较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