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批判主义理论
第四章批判主义理论学习笔记导图,内容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文化转向”以及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三个部分。
本图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理论第三章,如经验主义、把关人、媒介生产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感受到的理论,仔细去理解,会帮你看清很多困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四章 批判主义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兴起
20世纪三十年代,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人创立了法兰克福派
流亡期(1930–1949)
霍克海默对研究所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
1、将研究重点转向社会现实分析
2、引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3、把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和批判作为主题
拓宽研究视野和理论维度,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成员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法西斯独裁
鼎盛时期(1950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
理论建构上的成就
1、对发达工业社会展开了全面的批判, 揭露现代社会结构和制度造成的人的异化和物化状态,尤其书意识形态操纵大众文化对人进行束缚和控制
2、进一步强调辩证法的否定性
杰出代表: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公共领域理论”
衰落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衰落原因
1、领军人物的辞世
2、学术意见的分歧导致学派内部出现分化
3、欧洲学生运动的失败导致激进批判理论的影响逐渐削弱
启蒙辩证法与文化工业理论
启蒙辩证法
对启蒙运动展开了集中的批判, 提出启蒙运动试图将科学和工具理性作为管理社会的唯一标准, 使人丧失独立思考之精神,成为单向度的人呢
文化工业理论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透过“肯定的文化”批判了现代社会文化、艺术中的异化问题
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等人将文化批判延伸至“文化工业”的批判
1、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同质化生产导致文化个性丧失
2、文化工业的商品化和拜物教取向
3、文化工业的欺骗性致使人们逃避现实
4、文化工业的操纵性和强制性笼罩着日常生活
大众文化常被用以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但其操纵是悄无声息的,人们无法逃离现有环境, 即使人们对现有制度不满,但因为发声渠道有限和个体影响力弱,而无法达到反抗的目的
公共领域研究和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存在与构成的条件
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
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
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并达成共识,形成舆论
交往行为理论
人的行为
目的行为
规范调节行为
戏剧行为
交往行为的临界状态
交往行为
特性
真实性
真诚性
正确性
构建一种更人性化的“沟通—交往—共识”行为模式
具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
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文化研究
与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中心有关,“伯明翰学派”
产生背景
与英国的新左派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奠基人雷蒙德·威廉斯、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都是新左派的核心成员
他们声讨简单的经济化约论
文化应该被看作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思想来源
利维斯主义被认为是英国现代意义上文化研究的思想源头
理论奠基与发展
威廉斯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文化与社会:1780—1950》
梳理工业革命以来“文化”一词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含义变迁
将“文化”的研究视野拓宽到文学以外的日常民俗、社会阶层、生活经验的领域
《漫长的革命
从批判庸俗马克思主义“经济化约论”的角度分析了过去两百年欧洲的工业、文化、民主革命的发展
指出革命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果,而是必须把它们的发展放在整个历史脉动的过程中去把握
1963年汤普森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反对简单的经济化约论,强调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传播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接合
霍尔认为文化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
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历程的两种范式
文化主义
结构主义
索绪尔区分了“能指”与“所指”
文化转向与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传递观”
文化领导权与意义表征
葛兰西与“文化领导权”
领导集团通过国家暴力机器来行使“领导权”, 也会将这种权利通过媒体、学校、教会等扩散开来
“领导权”的生产、传播、再生产以及接受都经由市民社会完成 知识分子将意识形态主导的观念转化为“常识”
意义表征和“编码/解码”
霍尔关于语言再现世界的阐释 方式
“反映论”式
“意向性”式
“构成主义”式
索绪尔认为语言由两个部分构成
能指
形式(线条笔画、图形、实质物体)
所指
与这些形式相关联的概念
霍尔提出受众“解码”
主导—霸权式
协商式
对抗式
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指向
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发展历史
起源
20世纪40年代
斯迈思研究看电视对家庭生活日常与受众休闲时间的影响 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路径
1974年斯迈思发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
系统阐释“受众商品理论”
开启了传播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倾向
“遇冷”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越来越受排斥,遭到西方思想界的排挤
回归
2008年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焦点
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互联网研究紧密结合,进一步发展为“数字马克思主义”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
受众商品论
广告商出资购买的商品形式是“受众”
电视提供的“免费”内容,其本质是为了印引诱受众坐在电视机前,并将他们的购买力售卖给广告商
这个过程中正式意识工业的运作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过程
信息技术批判与思想管理(赫伯特·席勒)
主要聚焦文化产业发展批判、文化帝国主义、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传播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等议题
文化工业批判与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融合
传播研究的三个方面
关注文化产品的生产,意义的生产就是在行使权利
分析文化,以凸显媒体产品中的再现与其生产和消费的物质现实之间的相关性
评估文化消费,以显示物质与文化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大众媒体视为经济实体的两重性
通过媒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直接发挥剩余价值的经济作用
通过广告,在其他的商品生产部门中间接发挥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劳工”理论
福克斯提出商品资本通过三种方式剥削“数字劳工”
强迫性
异化
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双重商品化
媒介垄断与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也称“电子殖民主义”、“传播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
主要用于“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为继续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以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与统治所采取的一种新型控制形式,同时也用于表达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对这种控制形式的反抗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