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验主义
本图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理论第三章,如经验主义、把关人、媒介生产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感受到的理论,仔细去理解,会帮你看清很多困惑。
编辑于2023-02-13 22:55:45 江苏省经验主义
兴起时间
20世纪20年代后期
研究对象
传播者研究
20世纪初,哈、李,源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勒温等早起学院派,把关人理论
20世纪70年代
媒介生产社会学
内容研究
渠道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核心旨趣)
研究方法
长期传播效果理论
设置议程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众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沉默的螺旋理论
书p 150
培养理论
151
知识沟理论
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传播效果认识过程
卡茨对传播效果历程的划分
第二阶段(1956—1960
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有限
第一阶段(1935—1955)
媒介是万能的,威力巨大
第三阶段(1961—1977)
大众传播有相当强的效果,也强调它并非万能的
塞弗林等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总结
魔弹论➡️有限效果模式➡️适度效果模式➡️强大效果模式(螺旋状向前渐进)
三个时期和两次转折
魔弹论时期
大众传媒对每个受众都有着强大的、即时的、直接的和无差别的效果
产生背景:一战时期的战时宣传
第一次转折和“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一次转折:20世纪40年代
有限效果——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受诸多因素制约
“两级传播”“舆论领袖”
第二次转折和“回归强效果论”/“多元效果论”时期
第二次转折:20世纪 60年代末
“知识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等
受众观
行政研究的受众观
作为孤立个体的受众观
影响明显,观点武断
否定个体的信息接受行为与其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将个体看作一个个相似的纯粹接纳信息的容器
晚期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态度
虽仍强调受众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个体,但主张把个体的社会观念看作一种心理变量加以分析
第三人效果理论
受媒体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人
“沉默的螺旋”假说
更贴近现实但割裂了受众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作为社会人的受众观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众所浸润的复杂社会情境被进一步揭示。 受众的意识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集体意识的组成部份
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观
市场话语下,大众媒介被等同于商业组织,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成为买卖关系、供求关系
这种观点抹平了受众与媒介间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加剧了受众的异化
文化研究的受众观
作为主动解码者的受众
一方面媒介具有意识形态构建功能 另一方面,受众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解码方式,阐释媒介文本的意义
三种解码方式(编码/解码理论)
主导—霸权式解读
完全按照编码者希望的方式解读文本
协商式解读
利用文本的某些信息去达成自身的目的
对抗式解读
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解码信息
作为文本生产者的受众
大众文化是受众参与生产出来的,读者利用流行文本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来生产符合自己立场的意义。
受众能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自己的文化
短期效果的过程及制约因素
二级传播与N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罗杰斯)
二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受众
N级传播:大众传播➡️革新者➡️初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迟钝者
说服研究(霍夫兰)
只要传播活动根据说服的要素和原则进行,就可能在个体自身的心理作用下,对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等产生一定效果。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人总是无穷尽地追求认知协调会和谐,因此当人觉察到信念态度或行为不一致时,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即认知失谐,从而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减少冲突,以求恢复平衡、均衡或协调的状态。
受众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受众被动论
与电子媒介的快速普及有关
研究学者默认一个前提: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而且还是消极的和无理性的
与当时盛行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切相关
芝加哥学派学者第一个提出“大众社会”的理论框架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受众是一种分散的、被动的存在,其信息需求只能通过媒介获得满足
“魔弹论”的受众观
受众是一种“原子”式的存在,是信息的极度被动的接受者,在组织化的传媒面前显得孤立无援、被动无助
受众差异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和“选择性接触”等假说
发现受众并非原子式的存在,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受到周围社会关系的极大影响。
霍夫兰
奠定了受众差异理论的经验基石
克拉珀
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前就具有倾向性;在接受信息时,也收到其所属群体的影响
德弗勒
将受众差异论分为四类
个人差异论
个体性所造成的对信息选择和理解上的不同
社会分类论
个性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相同特征可能产生相同的行为。
社会关系论
不同社会关系就会产生不同的受众
文化规范论
强调传媒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对受众产生长期、间接的影响。
受众主动论
秉承经验主义传统
(卡茨等人)“使用与满足”理论
五种社会需求促使人们使用媒体
认知的需求
情感的需求
个人整合的需求
社会整合的需求
疏解压力的需求
只是更好掩盖了受众的闲暇时间被媒介异化,媒介将受众的闲暇时间转化为劳动时间的现实
以文本解释为起点,思考受众对信息的解读
“文化研究学派”的相关理论为代表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三种力量试图操纵新闻媒体的话语权
广告主
政治权利
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
需要媒介帮助他们生产和维系文化霸权
媒体在维护和创造现有文化霸权的同时,也必然被文化霸权所控制
媒体拥有者
媒体的最终目的是追逐利润和效率
新闻专业主义
媒介资本家用以榨取新闻记者与编辑剩余价值的一种意识形态手段(政治经济学批判角度)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强化了媒体从业人员的异化劳动
媒介生产社会学
开创时间
20世纪60年代末
代表人
吉特林、甘斯、塔奇曼、舒德森为代表的社会学家
塔奇曼
分析媒介生产社会学与把关人研究两种范式的差别
1、分析单位不同:个体把关人和复杂建制的新闻机构
2、前者具有倾向性
3、这些研究提出一个关键——新闻机构是如何“获知”它们所“知道”的一切
对解释新闻编辑部里新闻生产的细节做出了巨大贡献
甘斯
丰富了布立德对研究,认为新闻媒体就是一个工厂,以追求效率和利润为重要目标。
进一步指出媒介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吉特林
媒介最终倾向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文化霸权
彻底地揭露了传播者的保守主义立场
把关人
怀特( 创始人)
1. 局限性
I. 对于具体把关环节的强调,淡化了把关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II. 把关人表面在行使个人权限,但他的观念和意识并非仅仅来自于他个人
麦克内利
贡献
丰富了把关人的层级
问题
并未进一步指出把关的内容和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把关人之间的关系
巴斯
观点
认为在新闻组织内部,不同角色扮演的把关人具有不同的功能
问题
看似区分,实则抹杀了不同把关人的关系
吉伯
贡献
认为把关人是存在内在连续的一个系统
布立德
贡献
对新闻编辑部游戏规则的经验研究
潜网
对吉伯所说的压力发生机制作出阐释
完整定义
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播中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个体或机构
赖利夫妇
从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联来讨论社会系统对传播系统对影响
德弗勒
强调社会观念对把关人产生的影响
休梅克(集大成者)
从微观到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