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政策导论》第一章 绪论
《公共政策导论》主编 张红凤 第一章 绪论。全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公共政策的学科框架,认识公共政策的基本研究领域,掌握公共政策的主体理论与方法,厘清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脉络,达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观察与认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极限词查询
法律相关的英语词汇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民法债的担保保证
自考合同法整理
思修笔记
绪论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内涵与特征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公共
公共的含义
七个公共
1、公共空间
含义
与私人空间的对比
2、公共物品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具有两个特征
3、公共职能
4、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
四项基本标准
6、公共权利
四个特征
1、人民性
2、支配性
3、相对性
4、权威性
7、公共秩序
五个秩序
1、社会管理秩序
2、生产秩序
3、工作秩序
4、交通秩序
5、公共场所秩序
政策
1、《辞海》对于政策的定义
2、四层内容
(1)、政策的制定主体——国家与政党
(2)、政策存在的基本形式——行为准则
(3)、政策的目的——实现路线与任务
(4)、政策的时效——一定历史时期
3、卡尔•弗雷德里奇对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
1、含义
2、内涵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指“公共权力机关”
2、公共政策是特定时期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具有很强时 效性
3、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公共问题
公共目标
公共利益
4、公共政策是一种“政治过程”
5、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与层次性
公共性的含义+特征
层次性的含义+特征
2、合法性与权威性
合法性的含义+特征
权威性的含义+特征
3、公平性与效率性
公平性的含义+特征
效率性的含义+特征
4、稳定性与动态性
稳定性的含义+特征
动态性的含义+特征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类型与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类型
(一)按照政治体质的不同划分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国会立法
总统决策
行政决策
司法决策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形式
议行合一体制的基本特征
中国现行的议行合一体制的特征
从权利关系看
从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看
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
从实质特征看
能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从形式特征看三部分构成
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1)直接形式
(2)间接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决策的五种形式
宪法
基本法
其他法律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3、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决策的三种形式
行政法规
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部门规章
(二)按照政策产生的逻辑顺序
1、元政策
表现形式
(1)宪法及其解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执政党的纲领
(3)执政党领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施政纲领和政策报告
(4)执政党、政府的重要文件
2、基本政策
基本政策与元政策的区别
基本政策的要素
政策目标
战略重点
战略方针
实施原则
3、具体政策
含义
(三)按照政策社会内容的不同划分
1、政治政策
2、经济政策
3、社会政策
4、教科文政策
5、生态政策
(四)按照公共政策的功能划分
1、根据政策的主导或辅助功能划分
实质性政策
程序性政策
2、根据政策的社会资源提取与利益分配功能划分
资源提取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
再分配性政策
3、根据政策对公共行为的限制功能划分
行为限制性政策
行为自我调节性政策
4、根据政策是否发挥实质性功能划分
物质性政策
象征性政策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作用形式
直接引导
间接引导
作用结果
正导向功能
负导向功能
2、规制功能
两种途径
积极性规制
消极性规制
3、调控功能
两种形式
直接形式
间接形式
4、分配功能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二)西方国家18~19世纪的政策研究
(三)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二、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拉斯韦尔的观点
(1)政策科学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
(2)政策科学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及其敏感
(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
(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三、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取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重视
(4)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起步
四、公共政策学的最新发展
(一)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
(二)对新研究方向的拓展
(三)政策分析职业化
五、我国公共政策的发展及趋势
(一)我国公共政策逐步成为政府全面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准则, 党政政策的职能分工将进一步深化
(二)公共政策的决策将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
(三)公共政策的决策逐步信息化
第四节 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范式与途径
一、意义
(1)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和行政体质改革
二、范式
(1)公共政策学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系统及 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
(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多样化
三、途径
(1)政治学研究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3)管理学研究途径
(4)社会学研究途径
(5)伦理学研究途径
第五节本书的框架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