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综思维导图分享,新中国教育的目的历史回顾,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素质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难点突出,帮助同学快速复习。
教综思维导图,整理了现代教育思想及现代欧美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学流派的内容,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思维导图,包含培根(英国)、洛克(英国)、卢梭、康德(德国)、裴斯泰洛齐(瑞士)、赫尔巴特(德国)、福禄贝尔(德国)、斯宾塞(英国)、杜威,一图在手。效率UP。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我国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教育方针(由毛泽东提出):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一个法定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社会”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五育”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接班人”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劳动”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
“个性”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
作用:灵魂与统帅、方向与动力
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智育 (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
作用:前提和支持、认识基础、智力支持
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体育
作用:重要物质基础、现实途径
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革命精神
美育
作用:动力、协调其他各育
基本形态
艺术美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内容:科学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生活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是他们具有感受美(起点)、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功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最高层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功能
直接功能:“育美”
间接功能(附带功能、潜功能)
超美育功能(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原则
情感性原则、形象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实现途径:各科教学及课外艺术活动(基本途径)、大自然、日常生活
劳动技术
作用:综合、实践基础
根本任务: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
D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提速个性创两全”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适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和时代特征,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核心:人的素质的发展、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性潜能的发展 Ö
基本特点
版本一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前面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版本二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
版本三
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
目的观
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体发展、可持续发展
本质特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
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主动发展
实施措施
改变教育观念
转变学生观念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尤其是课程改革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建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过程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误区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Ö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D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最早提出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含义
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
培养全面的人
内容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
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信息解决、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