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思维导图,包含培根(英国)、洛克(英国)、卢梭、康德(德国)、裴斯泰洛齐(瑞士)、赫尔巴特(德国)、福禄贝尔(德国)、斯宾塞(英国)、杜威,一图在手。效率UP。
编辑于2023-02-23 17:22:20 江苏省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英国)
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科学归纳法(实验归纳法)第一人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D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之父、资产阶级教育家的鼻祖
著作
1632年《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运用自然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教育的作用”
《母语学校》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最早的学前教育教师的教科书
《世界图解》
欧洲第一部儿童看图识字课本
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教育目的(宗教本位论、神学目的本位论)
宗教目的:永生
“今生为永生做准备”
现实目的:学问、德行、虔信的人
泛智主义和普及教育的主张
“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思想
教育和教学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是贯穿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直观性原则
提出的依据:感觉论
被夸美纽斯认为是“一条教师的金科玉律”
相关名言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知识的开端必定永远来自感觉”
巩固性原则
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
“学习不能像水泼在米筛上,最终将一无所获”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道德教育内容:谨慎、节制、刚毅、正义(勇敢、智慧、节制、公正、劳动)
教育与教学管理
主张统一学制
婴儿期(1-6岁):设立母育学校
春季
儿童期(6-12岁):设立国语学校
夏季
少年期(12-18岁):设立拉丁语学校
秋季
成年期(18-24岁):设立大学
冬季
提出并系统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模仿—偏差—修正
洛克(英国)
个人本位说
著作:《教育漫话》
提出”白板说“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倡导“绅士教育”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中”
德行是第一位的
卢梭
著作:《爱弥儿》(西方最早的一部小说体著作)
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
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内发论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回归自然)
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实务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方法原则
消极教育:教育要遵循儿童天性,防范外界不良影响
实施(四阶段)
婴儿期
0-2
身体养育和锻炼为主
儿童期
2-12
锻炼感官,基本道德观念等
青年早期
12-15
知识学习和劳动教育
青春期
15-20
道德和宗教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
实践成果
德国,巴西多开办泛爱学校
教育名言
“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力”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人的手里就完全变坏了”
康德(德国)
个人本位论
著作:《康德论教育》(《教育论》)
名言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课程
“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
(相关考点)
最早的教育学机构:1737年,德国的哥廷根大学
第一位教育学教授:特拉普
裴斯泰洛齐(瑞士)
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慈爱的儿童之父”“小学各科教学法额奠基人”“初等教育之父”“教圣”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
(中国最早:陈鹤琴)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提出要素教育
德育:儿童对母亲的爱是最基本要素
智育:数形词是最基本要素
体育:关节活动是最基本活动
名言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D 赫尔巴特(德国)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
著作
1806年《普通教育学》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正式诞生
《教育学讲授纲要》
理论基础:伦理学(实践与哲学)、心理学(统觉观念)
道德教育
教育目的
可能的教育目的(选择的教育目的)
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
必要的教育目的
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训育
课程理论:“相关”和“集中”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四阶段教学”理论)
明了/清楚/清晰:学生的兴趣活动为“注意”,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中
联想/联合:学生的兴趣活动为“期待”,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
系统:学生的兴趣活动为“要求”,处于“静止的审思活动”中
方法:学生的兴趣活动为“行动”,处于“动态的审思活动”中
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育目的理论:完善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社会本位论
福禄贝尔(德国)
“幼儿教育之父”
著作:《人的教育》
首次肯定游戏的价值
提出“恩物(即供儿童游戏和使用的课程资源)”
斯宾塞(英国)
著作:《教育论》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篇)
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智育》
最早发表
《德育》
倡导自然后果法
《体育》
课程论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
五类课程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 生理学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 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 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
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 历史、政治
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 艺术、文学
教育目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预备生活说)
教育为完满生活/完美生活做准备
D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
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
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及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