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语文小说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小说思维导图,该导图包含了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五步(环境、形象、情节、标题、语言),环境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等等,使您逐个突破。超全面一步到位!
编辑于2020-02-02 15:53:06小说
环境
环境描写手法
描写方法
修辞手法
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达技巧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描(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7.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1.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2.借助物象衬托 3.借助环境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2.对主题的作用:通过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3.对社会的作用: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能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影响或作用,能给带来人们带来某种启示
次要人物的作用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因和价值。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共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3.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5.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莫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物象的作用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从心理、行为、语言方面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连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情节
情节概括
解题方略
明考型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暗考型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情节手法
叙述方式
1.顺序: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4.补叙: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5.平叙: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拓展作品容量
情节安排技巧
1.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节作用
开头
1.一般开头:①开们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中间
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结尾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标题
标题意蕴理解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标题作用分析
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情节的概括。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意。 4.标题与主题的关系: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艺术效果: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语言
品味语言艺术
1.从描写角度判定分析:分析语言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表现出独特个性特征这一方面的魅力。 2.从语言运用的手法角度判定分析:分析语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锤炼、句式(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等)特点及效果。 3.从语言风格角度判定分析:分析语言的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特点。分析时注意三特色:①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②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③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