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CPA重大错报风险采取应对措施笔记思维导图
CPA重大错报风险采取应对措施笔记思维导图,整理了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2-23 21:29:08 广东CPA重大错报风险采取应对措施笔记思维导图
第一节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 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一、总体应对措施的内容 (教材P250)
1.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
2.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 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3.提供更多的督导;
4.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 时间安排或范围做出总体修改。
二、对拟实施审计程序做出 总体修改应考虑的因素(教材P251)
如果控制环境薄弱
1.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
2.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更为广泛的审计证据;
3.增加拟纳入审计范围的经营地点的数量。
三、增加审计程序不可 预见性的方法(教材P251)
1.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 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
2.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使其超出被审计单位的预期;
3.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年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
4.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 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所选定的测试地点。
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示例 审计领域 一些可能适用的具有不可预见性的审计程序 存货 向以前审计过程中接触不多的被审计单位员工询问,例如采购、销售、生产人员等 在不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下,选择一些以前未曾到过的盘点地点进行存货监盘 销售和应收账款 向以前审计过程中接触不多或未曾接触过的被审计单位员工询问,例如负责处理大客户账户的销售部人员 改变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对象,例如对收入按细类进行分析 针对销售和销售退回延长截止测试期间 实施以前未曾考虑过的审计程序,例如: ①函证确认销售条款或者选定销售额较不重要,以前未曾关注的销售交易,例如对出口销售实施实质性程序。 ②实施更细致的分析程序,例如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复核销售及客户账户。 ③测试以前未曾函证过的账户余额,例如,金额为负或是零的账户,或者余额低于以前设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账户。 ④改变函证日期,即把所函证账户的截止日期提前或者推迟。 ⑤对关联公司销售和相关账户余额,除了进行函证外,再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进行验证 采购和应付账款 如果以前未曾对应付账款余额普遍进行函证,可考虑直接向供应商函证确认余额。如果经常采用函证方式,可考虑改变函证的范围或者时间 对以前由于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而未曾测试过的采购项目,进行细节测试 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审阅采购和付款账户,以发现一些特殊项目,例如是否有不同的供应商使用相同的银行账户 现金和银行存款 多选几个月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测试 对有大量银行账户的,考虑改变抽样方法 固定资产 对以前由于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而未曾测试过的固定资产进行测试,例如考虑实地盘查一些价值较低的固定资产,如汽车和其他设备等 跨区域审计项目 修改分支机构审计工作范围或者区域(如增加某些较次要分支机构的审计工作量,或实地去分支机构开展审计工作)
四、总体审计方案 (教材P253)
1.总体审计方案类型
(1)实质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 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
(2)综合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 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 拟实施的总体方案的对应关系
表12-2如下: 重要账户或交易 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 相关控制预期是否有效 相关控制预期是否有效 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是否为特别风险 相关认定 总体 方案 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索引号 实质性程序 存在 / 发生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准确性 / 计价和分摊 截止 分类 列报 分析程序 细节测试 营业收入 高 是 是 是 是 是 综合性方案 是 是 是 应收账款 高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营业收入 高 是 是 是 是 否 实质性方案 否 是 是 应收账款 高 是 是 是 否 否 是 是
3.对选择总体 审计方案的考虑
(1)总体审计方案针对的是“进一步审计程序”而言的概念。
(2)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为确定总体审计方案奠定了基础, 注册会计师根据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恰当选用实质性方案或综合性方案。
(3)通常情况下,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综合性方案。
(4)如果评估的是“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则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才可能有效应对评估出的某一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
(5)如果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程序未能识别出与认定相关的任何控制, 或注册会计师认为控制测试很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就是适当的。
第二节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一、进一步审计程序含义和要求 (重点掌握,教材P253)
(一)进一步审计程序 的含义(教材P253)
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 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二)设计和实施进一步 审计程序的要求(教材P253)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 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 时间安排和范围应当与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具备明确的对应关系。
下表中列示的是“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与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应当具备明确的对应关系”的举例,请理解后举一反三。 表12-3如下: 事项 序号 财务报表项目及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报表项目及认定类别 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性质 时间安排 范围 1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不足 应收账款/计价和分摊 实质性分析程序(应收账款账龄),重新计算(坏账准备) 财务报表日后 全年应收账款 2 本期固定资产少提折旧 固定资产/计价和分摊 实质性分析程序、重新计算 财务报表日后 各种类别固定资产 3 本期收入虚增 营业收入/发生 实质性分析程序,函证(应收账款),检查(销售业务的销售发票、发运单、收入明细账) 财务报表日前后 营业收入的虚增属于舞弊,属于特别风险的事项,有针对性选取金额大、关联方交易、接近财务报表日前后的重大交易测试项目
(三)设计进一步审计 程序时应考虑因素 (教材P253)
1.风险的重要性(比如虚构收入的舞弊风险);)
2.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
3.涉及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特征 (比如存货未计提应当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4.被审计单位采用的特定控制的性质 (比如针对出纳员挪用现金的舞弊风险所 设计的所有销货款进行银行账户结算);
5.注册会计师是否拟获取审计证据, 以确定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 (比如管理层串通舞弊时内部控制已经失效)。
(四)设计进一步审计 程序时特别考虑(教材P254)
注册会计师无论选用实质性方案还是综合性方案, 都应当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 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 (教材P254)
控制测试-没有分析程序
三、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 (理解抽象,教材P255)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 程序分类 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 期中测试 期末测试 利用以前期间审计证据 比如: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 比如:2012年11月1日-12月31日 比如: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比如:利用审计2011年度财务报表获取的审计证据 控制测试 期中测试 剩余期间 针对期中证据以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需要考虑的因素(教材P262) 利用以前审计证据以及再次测试间隔要求 (教材P263) 不得利用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教材P264图12-1) 实质性程序 考虑是否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教材P269) 剩余期间 如何考虑将期中审计证据延伸到期末(教材P270) 如何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教材P270)
四、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 (教材P256)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数量, 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
第三节 控制测试
一、控制测试的含义和要求 (重点掌握,教材P257)
(一)控制测试的含义 (教材P257)
控制测试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
【相关链接】了解内部控制,教材P220图11-2。 【相关说明】区分控制测试的目的和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理解控制测试的关键 1.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审计证据证明已经设计并正在运行的某认定相关的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即是否防止或发现并纠正了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2.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审计证据证明针对某认定是否设计相关内部控制,如果已经设计相关控制,这些控制是否正在运行,并且已设计的内部控制如果运行的话是否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二)测试控制运行有效的内容 (重点掌握,教材P257)
1.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相关时点是如何运行的;
2.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3.控制由谁执行或以何种方式执行。
(三)测试控制运行有效与确定 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教材P258、 P259、P220图11-2)
1.测试控制运行有效属于控制测试范畴。
2.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是了解内部控制的范畴。
(四)需要实施控制测试的情形 (教材P258)
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 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2.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 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二、控制测试的性质 (重点掌握,教材P259)
(一)控制测试性质的含义 (教材P259)
控制测试的性质是指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及其组合。
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
(二)确定控制测试性质的要求 (教材P260)
1.考虑特定控制的性质;
2.考虑测试与认定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控制;
3.如何对一项自动化的应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
(三)双重目的控制测试 (教材P260)
1.控制测试的目的是获取审计证据评价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2.细节测试的目的是获取审计证据证明某认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3.尽管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两者目的不同, 但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针对同一交易同时实施 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以实现双重目的。
(四)考虑实施实质性程序 的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教材P260)
1.如果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未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 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与该认定有关的控制是有效运行的;
2.但如果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评价相关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时予以考虑,比如:
(1)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
(2)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
(3)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3.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出的重大错报, 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这些缺陷 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
三、控制测试的时间 (重点掌握,教材P259)
(一)控制测试时间的含义 (教材P261)
1.何时实施控制测试(以财务报表日为测试的时间点, 在财务报表日前的测试属于期中测试);
2.测试所针对的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期间。
(二)剩余期间补充测试 应当考虑的因素(教材P261)
1.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程度。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越大, 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越多;
x
2.在期中测试的特定控制,以及自期中测试后发生的重大变动;
3.在期中对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度。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期中对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获取的 审计证据比较充分,可以考虑适当减少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
4.剩余期间的长度。剩余期间越长,注册会计师需要 获取的剩余期间控制运行有效的补充证据越多;
5.在信赖控制的基础上拟缩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注册会计师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越高,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越多;
6.控制环境。控制环境越薄弱,注册会计师需要 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越多。
(三)确定利用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 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应当考虑的因素 (教材P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