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精神病
精神病第九版大纲,内容包括症状学、神经认知障碍和相关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障碍、抑郁障碍等等,相关专业的不要错过。
编辑于2023-03-07 22:42:40 陕西精神病
症状学
感知觉障碍
感觉障碍
知觉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自己的思维、情感、意识行为收到某种外力的控制,如红外线、电磁波、超声波——多见于精神分裂
内心被披露感:心理所想的事情被别人知道了
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
定向力障碍:对环境或自身状况认识能力的丧失或认识错误——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碍
意志障碍
动作行为障碍
意志障碍
自知力障碍: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神经认知障碍和相关疾病
谵妄(名词解释、解答、定义)
谵妄是一个综合征,常伴随着广泛的认知障碍和相应的精神及行为症状,因通常起病急且具有可逆性,也被称之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治疗:镇静—对症不治病
阿尔兹海默病(AD)和血管性神经认知障碍的鉴别
与神经认知障碍有关的常见躯体疾病(解答)
临床特点
精神障碍与原发躯体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发生时间上常有先后关系
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意识障碍,慢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智能改变和人格改变,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也可由急性期迁延而来。在急性期、慢性期、迁延期均可以叠加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症状等
精神障碍缺少独特症状,同一疾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疾病又可表现出类似的精神症状
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并及时处理精神障碍,可使精神症状好转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首先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的躯体疾病,停用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药物
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补充营养、能量、维生素和水分;加强脑保护治疗
控制精神症状因年龄、躯体疾病、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原因,对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使用精神药物要慎重,起始剂量应更低,剂量应逐渐增加,当症状稳定时,应考虑逐渐减少剂量
保持宁静与安全的环境,防治自杀、防冲动伤人和毁物、防跌倒和走失及其他意外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
基本概念
精神活性物质(名词解释)
又称物质或成瘾物质、药物,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于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依赖
躯体依赖——戒断综合征
心理依赖——强制性用药(更难戒)
滥用(名词解释)
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学业,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
耐受性
成瘾:反复追求、毒品复吸
戒断状态:酒精(中枢抑制剂)——戒断后兴奋(震颤谵妄)
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酒精
兴奋剂
大麻
致幻剂:氯胺酮、毒品
阿片类
挥发性溶剂:汽油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相关因素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成瘾性)(最重要)
孤独症、成瘾——难治
抑郁、焦虑——相对好治
阿片类
海洛因,强,难戒
脱毒治疗(替代治疗)——美沙酮
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卓类:抗焦虑、抗癫痫、催眠、中枢性肌松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甲基苯丙胺、冰毒
氯胺酮
致幻剂(K粉)
酒精
戒断反应
单纯性戒断反应:一过性
震颤谵妄:有死亡的可能性
BZ处理、减量
记忆及智力障碍:Korsakoff综合征,近事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Wernicke:B1缺乏
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障碍
精神分裂症
(选择/解答)概念:是一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反应以及病程不同的疾病,临床表现涉及感知、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这些表现在不同患者或者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多起病于青少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流行病学:终身患病率接近1%;发病高峰年龄段男10-25岁,女25-35岁
发病机制
遗传
神经发育
神经生物化学:中枢多巴胺功能活动亢进
心里社会因素:童年虐待、文化迁移(移民)
临床表现
前驱表现
一些非特异症状:情绪改变、认知感知改变、行为改变、躯体改变、突然强迫
显症期症状
阳性症状
幻觉(幻听最常见)
妄想
瓦解症状群: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过程障碍、怪异行为和紧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情感
阴性症状(言情一块射)
意志减退(社会功能→自理能力↓)
快感缺乏
情感迟钝
社交退缩
言语贫乏
焦虑、抑郁症状:早期和缓解后期
激越症状:虽然有攻击行为,但是成为受害人的可能性更大
攻击暴力
自杀
定向、记忆和智能:一般能正确定向,记忆、智能没有明显障碍
自知力:急性发作期可缺乏,缓解期可恢复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程特点:要求一个月以及以上的时期大部分时间内确定上述症状条目
病程与预后
病程:多在青少年期起病,一旦发病,恶心和缓解交替
预后:差
治疗与康复
药物选择:抗精神病药首选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
不良反应和处理
锥体外系反应
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类帕金森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其它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恶性综合征:高热
癫痫发作
代谢内分泌的不良反应:体重增加、糖尿病
精神方面不良反应
心脏相关不良反应
其他不良反应
过量中度
原则:早期、适量、全程、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
药物治疗程序
急性治疗期(4-6周)
巩固治疗期(至少6个月)
维持治疗期(至少5年或更长,时间不定)
分裂情感性障碍
概念:同一疾病发作期间内同时满足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要求的发作性疾病,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状与典型的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相伴出现,症状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
妄想性障碍
又称偏执性障碍,是指一组病因未明,以发展成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系统妄想(妄想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
临床特点
嫉妒妄想(othello症):配偶不忠
钟情妄想:未婚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概念:是一类急性发作、病程短暂的精神病性综合征
基本特点
没有任何前驱症状在2周内达到疾病顶峰状态,病程不超过3个月,大多持续数天到1个月,缓解完全
治疗
对症治疗常选用 抗精神病药和苯二氮卓类
抑郁障碍
流行病
年患病率3.59%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
神经生化:神经递质功能和内稳态功能失衡
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
临床表现(要能识别)
核心症状
心境低落
兴趣减退
快感缺失
心理症状群
思维迟缓
认知功能下降——最常见
负性认知模式——绝对化、灾难化、贴标签
自罪自责
自杀观念和行为
三自
+“三无”:无望、无助、无用
+“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
焦虑
精神病性症状
自制力缺乏
躯体症候群
睡眠障碍:早醒(最具特征)、入睡困难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凉、发热
进食紊乱
精力下降
性功能障碍
诊断:三条核心+七条附加
治疗
治疗原则
全病程治疗
急性期治疗8-12w
巩固期治疗4-9月
不减量
维持期治疗(至少2-3年)
可缓慢减量
个体化合理用药
量化评估
联合用药
建立治疗联盟
治疗药物
新型抗抑郁药SSRI(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艾司
SNRI(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SARI(五羟色胺阻滞和再摄取抑制剂):曲唑酮(+戒烟)
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米氮平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
三环类:丙咪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
四环类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传统
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精神动力学治疗
人际心理治疗
婚姻家庭治疗
物理治疗
电抽搐治疗/电痉挛治疗(ECT)+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
适应症
严重抑郁
极度兴奋
幻想分裂
药物无效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
迷走神经刺激(VNS)
深部脑刺激(DBS)
双相及相关障碍(名词解释)
概念: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狂躁或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临床表现
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四高——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高、易激惹
混合发作
其他症状:夸大妄想
治疗
双相狂躁发作:药物治疗为主(心静稳定剂/抗狂躁药物)
区别点:不会诱发狂躁和抑郁的发作
锂盐(不良反应最大)
中毒先兆:血锂1.4
抗癫痫药:吴丙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概念(名词解释):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以及运动型不安
临床表现: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惊恐障碍(急性焦虑障碍)
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5-20min
临床表现:惊恐发作、预期焦虑、回避行为
场所恐惧障碍
是一种焦虑恐惧障碍,所恐惧的对象是特定场所或处境,如在出现惊恐发作和其它尴尬情况下难以逃离或不难得到帮助场所,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社交焦虑障碍
是以在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回避社交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焦虑恐惧障碍
强迫症
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但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
躯体忧虑障碍】
以持续存在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应急相关障碍
共同点
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密切相关
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不同点
急性应激反应
概念(名词解释):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天灾人祸)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特点:发病急骤、历时短暂、预后良好
症状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一般不超过一周,一旦超过4周,应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概念(名词解释):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特点(临床表现):闯入性再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
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
VS
延长哀伤障碍
概念:有别于正常的丧亲反应,是指丧失亲人之后持续的哀伤反应,往往超过6个月,难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
区别点
情绪特征:哀伤,对逝者的念念不忘;愤怒、恐惧、害怕
闯入的内容:与逝者相关的点点滴滴,包括美好的回忆;感到恐惧、创伤的记忆
适应障碍
概念:在有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区别点
应激源: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对每个人都是严重的,异乎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