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医学免疫学 免疫器官和组织,整理了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归巢的内容,欢迎查看。
编辑于2023-03-09 21:54:36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与成熟的场所
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
组成
骨髓
结构与细胞组成
红骨髓
造血干细胞
基质细胞
白骨髓
脂肪细胞
造血诱导微环境
基质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外基质
功能
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
结构与细胞组成
皮质:主要为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细胞)
髓质:胸腺小体、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胸腺微环境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细胞因子
激素
功能
决定T细胞的分化、增殖与选择性发育
分泌细胞因子与胸腺肽类分子(胸腺肽、胸腺素、胸腺生成素)
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接触(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
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
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免疫调节
进入胸腺的T细胞
5%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
95%胸腺细胞发生凋亡
由皮质浅层至皮质深层,淋巴细胞由大变小,显示其发育过程
法氏囊(鸟类)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淋巴结
结构
皮质
浅层皮质(非胸腺依赖区、B细胞区)
初级淋巴滤泡
次级淋巴滤泡
副皮质区(胸腺依赖区、T细胞区)
高内皮微静脉(HEV)
血管中T、B淋巴细胞穿过HEV进入淋巴结
髓质
髓索
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
髓窦
巨噬细胞较多
功能
T、B淋巴细胞居住的场所
75%为T细胞
25%为B细胞
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主要是对由引流来的淋巴液来的抗原产生应答
过滤淋巴液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清除抗原物质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
脾
结构
红髓
脾血窦
巨噬细胞
脾索
B细胞、浆细胞较多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胸腺依赖区)
T细胞区
脾小结(淋巴滤泡)
B细胞区
边缘区
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功能
T细胞与B细胞定居的场所
T细胞为40%
B细胞为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主要是对血源性抗原产生的主要应答场所
过滤作用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清除血液中的抗原异物以及自身衰老颓废的废物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补体、细胞因子)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派尔集合淋巴结(PP)
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支气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为B细胞
M细胞(微褶皱细胞)
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
无绒毛
不能分泌消化酶与黏液
为扁平上皮细胞
其中容纳T、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非降解地转运抗原,非APC
功能
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SIgA)
由固有层浆细胞产生
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
为肠道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
扁桃体
功能
成熟免疫细胞定居、进一步分化、执行免疫功能的场所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归巢
淋巴细胞归巢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特定组织的特定区域的现象。
(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义
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达到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意义
使全身淋巴细胞分布更为合理,有助于整个机体的免疫应答。
增加了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机会,扩大了免疫识别,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
使全身免疫器官组织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它们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发挥免疫效应。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与成熟的场所
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
组成
骨髓
结构与细胞组成
红骨髓
造血干细胞
基质细胞
白骨髓
脂肪细胞
造血诱导微环境
基质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外基质
功能
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
结构与细胞组成
皮质:主要为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细胞)
髓质:胸腺小体、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胸腺微环境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细胞因子
激素
功能
决定T细胞的分化、增殖与选择性发育
分泌细胞因子与胸腺肽类分子(胸腺肽、胸腺素、胸腺生成素)
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接触(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
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
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免疫调节
进入胸腺的T细胞
5%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
95%胸腺细胞发生凋亡
由皮质浅层至皮质深层,淋巴细胞由大变小,显示其发育过程
法氏囊(鸟类)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淋巴结
结构
皮质
浅层皮质(非胸腺依赖区、B细胞区)
初级淋巴滤泡
次级淋巴滤泡
副皮质区(胸腺依赖区、T细胞区)
高内皮微静脉(HEV)
血管中T、B淋巴细胞穿过HEV进入淋巴结
髓质
髓索
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
髓窦
巨噬细胞较多
功能
T、B淋巴细胞居住的场所
75%为T细胞
25%为B细胞
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主要是对由引流来的淋巴液来的抗原产生应答
过滤淋巴液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清除抗原物质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
脾
结构
红髓
脾血窦
巨噬细胞
脾索
B细胞、浆细胞较多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胸腺依赖区)
T细胞区
脾小结(淋巴滤泡)
B细胞区
边缘区
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功能
T细胞与B细胞定居的场所
T细胞为40%
B细胞为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主要是对血源性抗原产生的主要应答场所
过滤作用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清除血液中的抗原异物以及自身衰老颓废的废物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补体、细胞因子)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派尔集合淋巴结(PP)
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支气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为B细胞
M细胞(微褶皱细胞)
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
无绒毛
不能分泌消化酶与黏液
为扁平上皮细胞
其中容纳T、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非降解地转运抗原,非APC
功能
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SIgA)
由固有层浆细胞产生
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
为肠道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
扁桃体
功能
成熟免疫细胞定居、进一步分化、执行免疫功能的场所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归巢
淋巴细胞归巢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特定组织的特定区域的现象。
(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义
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达到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意义
使全身淋巴细胞分布更为合理,有助于整个机体的免疫应答。
增加了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机会,扩大了免疫识别,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
使全身免疫器官组织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它们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发挥免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