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专升本政治考纲,内容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欢迎查看。
编辑于2023-03-10 00:13:05 江西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识记)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最首要、最迫切)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五四运动爆发标志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决定的)
前途:社会主义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领导者,团结者,被革命者)根本指导路线
(一)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简单版) 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48年在《在晋绥sui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版) 完整表达了总路线的内容: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首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2.封建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3.官僚资本主义(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解放中国社会生产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领导者
2.农民——革命的主力军
贫农→雇农(最可靠的同盟军)
中农(可靠的同盟军)
富农(半剥削,半自做,剥削贫雇农)
3.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可靠同盟者(没有雇佣他人,没有剥削他人,所以小资不是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4.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两面性
(理解: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二、(识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指明具体奋斗目标 具体阐述: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一)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联合各革命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 (双重性质,新民主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的内容
(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三)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
(具体必然性):
(1)武装夺取政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2)农村包围城市: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具体原因):
(1)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存在不少统治薄弱环节(提供可能)
(2)农民饱受压迫,革命愿望强烈(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坚强后盾)
(5)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主观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1土地革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3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意义:
(1)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民主革命的客观规律;
(2)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革命经验)
(一)提出:《<共产党人>发刊词》
(二)内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原因:
是由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
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总结:
一是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四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主要的斗争形式
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唯一宗旨
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根本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