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阴阳学说
详细总结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学说,属于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编辑于2023-03-11 11:59:27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含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为日、月。《说文解字》说:“阴,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月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含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含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为日、月。《说文解字》说:“阴,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月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含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含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为日、月。《说文解字》说:“阴,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月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含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含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为日、月。《说文解字》说:“阴,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月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含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含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为日、月。《说文解字》说:“阴,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月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含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含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为日、月。《说文解字》说:“阴,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月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含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概念的形成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大约奠基于西周,最初概念为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先秦时期,阴阳学说已初步形成
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阴阳的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对相对事物或一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可表示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划分及运动变化,又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应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趋向及运动规律
阴阳的特性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标示
阴阳的关联性——阴阳所概括的一对事物或现象应是共处于统一体中,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空间的上与下,内与外,时间的春夏与秋冬,昼与夜等都是既相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可用阴阳标示
阴阳的规定性——阴阳学说对阴阳各自属性有着明确的规定,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用阴阳属性划分事物或现象时,必须依据这个规定的属性进行,不能随意颠倒
阴阳的相对性——相对性指事物阴阳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阴阳的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阴阳属性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其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的无限可分),如昼为阳,夜为阴。白昼的上午和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其三,阴阳属性随比较对象而变。事物的阴阳属性是通过对立双方比较而划分的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
凡是具有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凡是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阴
水与火成为事物划分阴阳属性的标志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作用阐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等内容
阴阳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地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交感是天地万物化生地基础,是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地动力
阴阳对立——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现象固有的属性 阴阳对立是宇宙中广泛存在的规律 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的意义,在于防止阴阳的任何一方不至于亢盛为害,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阴阳互根——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互根的形式,通过阴阳互藏,互为根本而发挥作用
阴阳互藏【阴阳互寓,阴阳互合】——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阴阳的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的关系 互为根本的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如气和血的互生关系 阴阳互根互藏的意义,在于阴阳始终处于统一体之中,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藏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病理——阴阳互根关系失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关系失常——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阴阳消长——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加的运动变化之中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制约与相互依存
阴阳消长的形式——阴阳互为消长与同消同长
阴阳互为消长——此长彼消,此消彼长——阴阳对立制约 含义:即阴长则阳消,阴消则阳长。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面消减,或某一方面消减而另一方面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
病理: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的异常消长——“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阴阳同消同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阴阳互根互用 含义:即阴长阳亦长,阴消阳亦消。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
病理: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的异常消长——“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精气两虚”“气血两虚”
阴阳消长的意义——维持阴阳双方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
阴阳消长是绝对的,阴阳平衡是相对的
阴阳转化(运动形式)——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极”“重”“甚”
阴阳转化的内在原因——阴阳互藏互根
阴阳消长是发生转化的前提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的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的形式,既可以表现为渐变的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
阴阳自和的概念,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以和为贵”的基本观点
阴阳自和的意义——阴阳双方以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为基础,在一定限度内消长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运动变化,维持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交感是阴阳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和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 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两个方面的固有属性,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 在阴阳对立,互根的基础上,阴阳消长体现事物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体现事物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过程,是消长的结果,两者说明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使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同时也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内在依据; 阴阳自和是阴阳自身通过彼此之间制约和互用,自我调节以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
部位分阴阳 阳——上,体表,背部,四肢外侧 阴——下,体内,腹部,四肢内侧
脏腑分阴阳 阳——六腑,心肺 阴——五脏,肝脾肾
六腑——属表,化传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属阴
心——属火,主温通,阳中之阳,即太阳 肺——属金,主肃降,阳中之阴,即少阴 肝——属木,主生发,阴中之阳,即少阳 肾——属水,主闭藏,阴中之阴,即太阴 脾——属土,主运化,居中焦,阴中之至阴
经络分阴阳 阳——手足三阳经,阳跷脉,阳维脉,督脉 阴——手足三阴经,阴跷脉,阴维脉,任脉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互根的协调关系处于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
说明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阳——气,卫气,津 阴——精血津液,营气,液
精血津液在内,是阳气固守于外的物质基础; 阳气主外,为精血津液的生成,输布的动力
说明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阳——升,出 阴——降,入
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阳——六腑,心阳,肾阳 阴——五脏,心阴,肾阴
五脏之阴具有宁静,滋养,抑制的功能; 五脏之阳具有推动,温煦的功能
说明机体的防御功能 阳气,卫阳——卫外功能 阴气,营阴——物质基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析正邪的阴阳属性 阳——卫气,阳邪,风暑热 阴——营气,阴邪,寒湿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说明疾病的病变机制
阴阳偏盛(胜)【邪气盛则实】——胜(盛),指邪气盛。阴阳偏盛(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超出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
阳偏盛(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含义:阳胜,是阳邪侵犯人体,或邪从热化而表现为阳热亢盛的一类疾病,即所谓“阳胜则热” 阴病——指阴液相对不足的现象,如口干唇燥,舌红少津,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阴气,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表现,如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症
阴偏盛(胜)——阴胜则寒,阴盛则阳病 含义: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或邪从寒化而表现为阴寒亢盛的一类疾病,即所谓“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邪亢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以寒邪直中内脏为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脉迟伏或微细绝等阴胜伤阳,阴胜阳衰症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属于阴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称之为阴虚,阳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
阴偏衰——阴虚则热 含义:阴虚,是指人体阴气的虚衰。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阳偏衰——阳虚则寒 含义:阳虚,是指人体阳气的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相对偏盛
阴阳互损——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俱虚
阴损及阳——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可逐渐出现阳虚的证候,称为“阴损及阳”,如精气亏导致气虚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因阳虚不能生阴,可逐渐出现阴虚的证候,称为“阳损及阴”,如气虚导致血虚
阴阳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偏盛偏衰,互损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化
表现——阳证转化为阴证 ——阴证转化为阳证
用于疾病的诊断
辨别四诊信息的阴阳属性
作为辨证的纲领 阳——表,热,实 阴——里,寒。虚
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指导养生保健——养生,又称“摄生”。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最根本的原则是“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指导疾病治疗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偏盛:实热证——热者寒之+滋阴 阴偏盛:实寒证——寒者热之+助阳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阳偏衰:虚寒证——扶阳益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阴偏衰:虚热证——滋阴壮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为阳病治阴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阴损及阳——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阴为主 阳损及阴——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阳为主
归纳药物的性能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阴阳之偏
昼夜阴阳属性: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阴阳学说,属于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