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12月,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由丹麦购进一台15千瓦发电机,在中南海西门外设立了北京西苑电灯公所,北京的宫灯蜡烛开始换成了灯泡
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设立台湾兴市公司,安装小型发电机,开始燃煤发电
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采用燃油机发电,100盏白炽电灯照亮总督衙门
军机处机器制造局在河北宣化开设龙烟铁厂,建立20千瓦自备电厂
1890年,李鸿章兴办北洋水师,亲自在大连创立大石船坞电厂
清朝末年,不平等条约陆续签订,大量租界产生,为了租界内各国侨民生活,各国租界纷纷建立自己的电厂,专供租界用电
1887年,英国商人在厦门鼓浪屿安装直流发电机,专供侨民用电
1898年,德国人在青岛装设移动式发电机组,专门为军事设施和机关供电
1899年,德国商人在北京东华门开设电气灯车公司,并且建立发电厂
清朝末年,除了官办、外商办的电厂,还有部分民间自办电厂。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力量与外商电厂进行了艰难的较量
1905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电灯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公司成立
1906年,特别区域电灯厂、汕头开朗电灯公司成立......
1911~1937年,民族资本推动,自营电厂比重增加,发电设备制造开始起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使得中国电力工业最强大的东部地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1946年,中国发电量只有36.25亿千瓦时,比战争爆发前足足少了8亿千瓦时。
1946年~1947,由于全国局势比较稳定,电力工业有所回升,1947年底达到了46.7亿千瓦时。
1948年,随着蒋介石反动集团悍然发起内战,国内经济和工业再次遭到严重的破坏,总发电量也连年下降,为45亿千瓦时,1949年为43亿千瓦时
1882年~1911年中国电力工业初期,发电设备全部来自国外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电力工业基本处于停滞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发展处于落后地位(装机185万KW居世界21位,全年发电量43亿KW居世界2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