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山西专升本《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包含了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等内容。
编辑于2023-03-19 17:16:16 山西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习的实质与特性(4个)
1.概念(选,填)
(2017名1)学习(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进程中,凭借经验(后矢)而产生的行为或(外显的 内隐的)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
人类学习:学习(狭义)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是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心理实质(简答,选)
1.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选)
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续变化。
我们可以凭借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正规学习
随机学习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3.学习的特点(选,填)
1.不是本能活动,是后天习得的活动
2.发生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的,还有内部经验改组和重建)
3.变化是持久的
4.变化是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的
学生学习的内容(简答,选,填)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学习的分类(3个)(简答,选,填)
(美国)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与学习结果的分类
1.依据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分类(8)
1.信号学习(巴浦洛夫)
2.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不同)
6.概念学习(相同)
7.规则或原理学习 功 二力 乘 距离
8.解决问题学习
不仅包括了动物的学习,也包括了(人类的学习)
2.依据学习结果分类(5)(2020简答1)( 2011简答3)
1.智慧技能(解决问题)
2.认知策略(eg:注意,学习,记忆)
3.言语信息(学会陈述观点)
4.动作技能(外显肢体运动)
5.态度(对人物选择倾向,活动前)
3.中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学习的分类(3)
1.知识的学习
关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或者做什么,怎么做的操作性经验。
2.技能的学习
人脑内部,对事物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
3.行为规范的学习
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准则,维护社会秩序(以一定的价值观为中介,通过态度形成与改变培养)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选,填)
(行为学习理论){选,填}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建立中起中重要作用,
3.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习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4.主要代表
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 尝试错误说
主要观点{选}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
1.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2.以动物为研究学习过程——实验(饿猫开迷笼)
3.学习即建立刺激——反应联结
基本规律(选,填)(含义要熟悉)
1.准备律(预习)(学习动机原则,事前有准备实现则满意,eg:饿猫,反之则烦恼,不准备实现会烦恼)
2.练习律(多少做题)(s-r联结练习或使用越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会变强,eg:题海战术)
3.效果律(最重要)(反馈)(效果越好,联接越强,获得满意结果,联结增强,烦恼结果,联结削弱)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行为主义
总述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1.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1)应答性行为(2)操作性行为
2.应答性行为:指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条件
3.操作性行为:指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4.在日常生活中,人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理论名称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解答应答性行为)
(1)俄国 巴浦洛夫 【巴浦洛夫的狗】
(2)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固定反应的刺激 eg:肉
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固定反应 eg:唾液
中性刺激:eg:一开始的铃声
条件刺激: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 eg:铃声
条件反应:条件反应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 美国
强化出现的时间 强化 强化物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解释操作性行为)
1.基本理论: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由控制作用,能影响发生概率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物(名)是能提高概率的刺激物。
3.强化(名)指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措施
4.正强化:指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给愉快刺激)
5.负强化:指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书上的原例)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简答,填空)
(选 填)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3.有机体当前学习依赖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4.代表(苛勒,完形——顿悟说)(布鲁纳,认知——结构说)(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简答)苛勒 完形——顿悟说(箱子/棒子)[最早 认知方面]
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学家 黑猩猩问题的解决实验——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1.(选)基本观点
(选)(基本观点)顿悟就是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理解她的各个部分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分析出制约问题解决的各种条件,从而突出发现通向目标途径。或者说,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
2,(简答,选择,填空)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顿悟是对整个问题的突然领悟为前提)(顿悟是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过程手段途径间的关系的理解)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成
(名)完形岁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结构重组不断构建完形的过程。)
3,(选)评价
强调了学习的内部过程
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
有目的
布鲁纳(获得,转化,评价) 认知——结构学习论 {认知结构——发现说}(填)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1.基本观点(选)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认知结构
认识——发现说
认知——结构轮
2.学习观(选,填)
1.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认知结构: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
2.编码系统:指关于现实世界信息分类和联系的系统,主要特征是对相关信息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较高级类别 较一般,较低级类别具体些
3.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己有点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观(名词)
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认识,基本方法,基本态度
3.布鲁纳把学科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位置,成为教学的中心。
4.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5.理解基本结构——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记忆学科知识——学习迁移——智力创造力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奥苏伯尔 有意义接受 学习论 认知结构(布鲁纳)(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奥苏泊尔)提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1.分类(选,填)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选,填)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非字面联系,表达词语不同,但却是等值的,换成相近的词语也可以
非人为的联系——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联系有逻辑(本身就有的)
3.意义学习的条件(简答,选,填)
总: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又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主观条件:
1.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相关旧知识)
2.学习者必须具有 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当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动机和意向)
3.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得以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思维能力)(以及真正实践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
随机培养认知支架并抛锚
(17年简答)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1.随机通达教学
2.支架式教学
3.认知学徒式
5.培养学习共同体
4.抛锚式教学
(维果斯基 皮亚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知识观(选,填)
知识是具有动态性的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是一种解释假设,不是最终答案。(地球是圆的)
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
具体问题 具体情景 需要再创造(有使用范围)
知识是具有建构性的
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不一定相同,知识是基于自己经验而建构起来的。
2.学习观(名词,简答,选,填)(知识点内瘾性,默会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每个学生对原有经验构建对学习的信息理解)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知识经验,掌握相关方法,工具的过程,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来完成)
(名)学习共同体
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经常在一起沟通合作,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学习的情境性
(使学得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境)(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联系)
3.学生观(选)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及其对其知识点作用
(以往学习已有的经验,即使没有接触过,也会借助以往经验解释他(不是白板)
经验背景差异,学生对问题理解也不同(可相互沟通合作)
(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