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学概论
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思维导图,包含了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新闻”的定义、新闻价值等内容,适合新闻学专业学生考前复习。
编辑于2023-03-19 20:43:00 河北省新闻学概论
新闻与宣传
新闻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没有特别的目的
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受者晓其事
宣传
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中国式的“新闻宣传”
虚假浮夸、以偏概全、空洞说教、一刀切、任意捏造
宣传具有目的明确、公开表达、扩散传播、形态多样等特点,是以说服和影响传播对象为目的的传播活动
从表现形式上看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形式
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事实、观点
时效、时机
沟通、操纵
平衡、倾斜
要在宣传中坚持“以新闻为本位”
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都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的客观需要
常见的宣传方法
西方
标签法
加以恶名
美化
光晕效应
假借
现身说法
佐证法
以平民百姓自居
洗牌作弊
号召随大流
巡游花车法
三色宣传
白色宣传
公开表明信息来源
灰色宣传
不说明信息来源
黑色宣传
故意隐蔽消息真实来源
6种扭转人们思想的扳手
控诉暴行
夸大利害关系
把对手形象妖魔化、非人化
二元对立(非友即敌)
强调神的旨意(把我方的言行“合法化”)
反宣传(全盘否定对手的宣传
11种常见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
用单向或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
把观点包装成事实
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目的
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态度
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
不顾受众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
采用不同的称号
游击战士——自由战士
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
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照片、语言、音响资料
以偏概全
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
我国
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大我的利益同时增大你的利益
求同存异
无我策略
在宣传上不直接讲出我的意图,仿佛不是为了我的利益
小骂大帮忙
适可而止
微调
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新闻与舆论
舆论
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件事态所持有的意见和看法
马克思称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力量
恩格斯把舆论看作是一种与立法、司法和行政平行的权利
舆论是对权利组织和政治家活动的制约力量
舆论对立法是一种推动力量
舆论可实现普遍的社会监督
有意转移舆论的兴奋点,减轻对焦点问题的舆论压力
迷惑舆论,使舆论顺从控制者
组织舆论和制造舆论,以控制真实的舆论
新闻舆论
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的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潜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
新闻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公众
新闻舆论的主体
新事态
新闻舆论的客体
媒体表达
表现形式
形成舆论的几个条件
一定空间人们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
空间的开放程度
空间的感染力度
新闻舆论产生的三个条件
要具备引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
要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论的社会环境
要具备强有力的新闻传播阵地
新闻舆论通过新闻媒体的快速广泛传播,对公众认识最新事态,引导其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推动事件的解决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良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国家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错误的舆论可误导民众、分裂社会、制造动荡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时刻关注舆论、回应舆论的关切、疏导多方意见冲突、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增益整体社会的福利和发展,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时、度、效
新闻舆论具有现实性、引导性、影响力三个特征
新闻舆论形成的阶段
引发、形成、扩大影响、影响消退
“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内涵
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息
各种新闻报道的总和
各种大众传媒的总称
新闻行业的总称
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
新闻教育、新闻研究
宣传的代词
舆论的代词
刚发生的事实
新闻的定义
事实论
新近发生的事实
报道论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功能论
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信息论
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只有经过报道,传播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
新闻必须注重时效
新闻以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目的
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求的要素总和
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经典新闻价值五要素之说
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
新闻价值的实现经过发现、呈现、检验三个阶段
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共同的认可
发出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可的那些新闻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事实能够成为新闻前提是接受者的“不知”
不能重复已有的东西,有新鲜的东西,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事实具备新闻价值的第三个条件是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
新闻价值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或评估指引着新闻的内容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什么是新闻价值
素质说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新闻事实
标准说
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用以衡量新闻的标准
强调传播者
功能说
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后取得的社会效益
强调受众
源流说
由新闻价值因素和新闻价值表现两方面构成
将三者结合起来考察
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总和
只有当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价值的预测同社会与公众的需要充分吻合时,新闻价值才能较好实现
对专业的新闻传播着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
新闻价值的要素
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越具有新闻价值
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事实的发生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越是著名的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地点也一样)
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真实,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
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可观的
新闻价值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制约,新闻价值的实现会被打上多重折扣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发现
呈现
检验
传媒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
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清晰度
文化上接近或利益相关
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
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
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
版面组合
新闻学概论
新闻真实
新闻的十大原则
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想负责
首先必须忠于公民
本质是用核实加以约束
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被报道对象
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
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
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
新闻必须做到全面平衡
新闻从业人员有义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
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能够真实反应客观现实需要
具体真实
要求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准确无误,新闻中的信息有根据,有来源,能够做到与事实完全相符
整体真实
要求新闻能够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坚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和主观认知的统一、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呈现的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新闻工作的基本矛盾
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
任何一种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
具体的新闻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政经体制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性,使得接受新闻者对真实的理解发生差异
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引发的失实
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采访不深入
新闻源制造失实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
套话、套路描写造成的不真实
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有意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故意不报道公认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是一种看不见的真实
新闻客观性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
三点因素推动其形成
19世纪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新闻业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共同需求和兴趣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主张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和人的主观感觉及其选择没有关系,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传播技术的发展支持者客观性理念
新闻客观性的形成,是大众传媒有意识的职业构建。它们通过主动调整新闻业同政党、商业,并结合传媒市场的情形进行自我构建,这显示出传媒自身的职业逻辑
1900年,美联社提出“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宗旨,这是第一次以社训的形式明确提出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作为职业理念的“客观性”内涵
诚实
超脱、平衡对待事物、公正
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不牵扯个人利益
只相信事实,怀疑处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
客观性原则要求记者以理性和冷静的态度看待事实、报道事实,以便于读者从客观的叙述中发现真相
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
将事实与意见分开
用中性词汇表述事实
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
选择表述事实的方式
叙述性新闻
要求所叙述的内容能够被核实
分析性新闻,要求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记者可以输出一定的判断,但要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来描述事实”
因果性新闻
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
时效紧迫的情况下,使用推断、猜测的语言,但一般后面还有跟进的报道,以便对前面的报道予以适当的纠正
要求新闻旗帜鲜明与要求客观公正的争论
有立场的客观性,是政治家的一种对所控制的新闻传播的要求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不应有过于明显的新闻主观操控——以新闻联播为例
叙事者习惯于主观概括和评价事实或人物
国际新闻的主观色彩浓重
国际新闻在涉及具体国家时大多是战乱、政变、恐怖活动
形容词带来的主观主义色彩
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因素
记者无法摆脱自己所处文化的无形制约
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因为它们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环境下产生的,它不完全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
不同的人采访同一个人或事,做的报道不会完全一样
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
新闻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两个方面
个体主体
组织主体
社会道德、职业规范
1991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遵守法律和纪律
维护新闻真实性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增进同各国新闻界的友谊和合作
新闻职业要求
维护新闻自由,具有独立精神
献身正义、人道、为公众利益服务
恪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工作标准
为新闻来源保密
不诽谤、侮辱他人
不侵犯普通公民的个人权利
拒绝收取馈赠和贿赂,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客观报道的酬谢
不参与商业和广告活动
比较普遍的违反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情形
有偿新闻
因接受贿赂而发表消息或删除事实
将广告内容以新闻的形式发表(广告新闻)
把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冒充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把市场行为冒充为公益行为,把广告主的利益冒充为公共利益
新闻敲诈
一种变相的,更为恶劣的有偿新闻
报道财经新闻的记者,利用职业质变获取利益
关于采访报道
采访或拍照应征得对方同意
采访对象有选择表达方式的权利,比如是否出境,是否匿名
未经同意不得干扰公众人物和家人及朋友的工作和生活;未经同意不得进入私人建筑物拍摄
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隐藏式摄像机和麦克风
不透露消息来源和新闻证人的无关身份消息
不报道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私人话题
媒介审判
新闻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体制转型
商业利益
行业内混岗
传媒人的劳动保障不到位和人员流动率过高
主题
主题
隐性采访
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却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