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一起来考教招~
编辑于2023-03-21 11:44:31 四川省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方向性和顺序性:感知觉发展最早,抽象思维发展最晚。教育启示:循序渐进
连续性和阶段性:(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 教育启示:有针对性
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遗传,环境,教育等)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发展速度不同(身高,体重)、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生理与心理) 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
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生认识论
认知发展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 认知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认知的本质是适应
图式:认知结构,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基本方式。 最初的图示来自于遗传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适应的实质,打破旧平衡,谋求新发展(完善认知结构)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客体分化 感觉动作分化 客体永恒性(9-12月) 思维萌芽 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功能性游戏(简单的重复)
常考例子:揭开布找玩具 初步问题解决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万物皆有生命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三山实验) 思维不可逆,不守恒 早起的符号功能:象征性游戏 单位思维,知觉集中
常考例子:三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有守恒,可逆性-阶段标志 去自我中心-社会化的标志 去集中化(分类排序)-这个阶段思维成熟的最大标志 能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运算,但是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形象 规则性游戏
常考例子:能根据具体人物排出谁最高,最黑 能画出去玩具店路线图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抽象思维逻辑接近成人水平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假设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反思能力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钟摆实验,天平实验
常考例子:会做钟摆实验
影响因素
成熟:指机体的成长,不是决定性条件
练习与经验:与外界物理环境接触获得的知识。主要指: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性经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传递
平衡化-最关键: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认知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认知发展阶段是普遍存在的-低级到高级不可改变
认知发展个体差异显著-思维发展水平越高级,个体差异越大
同一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思维水平可能达到形式运算阶段,但遇到新问题其思维又会退到具体运算水平
青少年一般先自然科学领域出现形式运算思维,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思维发展水较慢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提供活动:提供大量的物理活动,内化的心理活动,在形式运算阶段前,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习的机会
创设最佳难度-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平衡
关注儿童思维过程
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来设计课程
讓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于“性”的方面,而是强调 社会文化背景 的作用,认为人格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发展危机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经历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没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发展危机。 解决-人格健全 不解决-人格不健全
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0-18月 希望 乳儿期
自主对愧疚:18月-3岁 意志 婴儿期
主动对内疚:3-6岁 目的 学前期
勤奋对自卑:6-12岁 能力 学龄期
自我同一性混乱:12-18岁 忠诚 青春期
亲密对孤独:18-30岁 爱情 成年早期
繁衍对停滞:30-60岁 关心 成年中期(成年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60以后 智慧 成年晚期(成熟期)
教育意义
1、指明了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 2、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自然的,直接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社会的,间接的,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两种工具说
物质生产工具:人与自然交往的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人与人交往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
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四个主要表现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个性化 重要标志
心理发展原因
心理机能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说
基础:工具理论 内化即外部活动借助于语言而转化为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 自我中心言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与发展
现有发展水平(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最近发展区--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学生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伸手能够得到”和“跳一跳能够得到之间的距离”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
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
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同伴合作学习
在情境认知理论的应用(自主积极的“学徒是学习者”)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关键期: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很敏感,过了影响很小。劳伦兹 印刻印象(小鸭子习性)
2-3岁 口头语言 2.3-3岁-规则意识 4岁-形状知觉 4-5 书面语言 5岁以前-智力 10岁以前-外语
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含义: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6-7岁时才达到接受正式教育的准备状态
分为:横向-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因素 纵向-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
影响因素: 生理方面 智力和技能方面 非智力因素
遵循量力性原则
教育如何促进心理发展
目的方向明确 适应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尽可能做到家校社配合 教育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婴儿期
1-3岁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言语发展
儿童言语发展关键期 前言语阶段0-12月 单词句阶段-以词代句时期 双词句阶段-18-24月 电报式语言 完整句阶段 2岁以后 更为准确的表达思想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
容易型 迟缓型 困难型 中间型或过渡型
依恋关系
安全型:情绪积极稳定 回避型:母亲和陌生人一样 矛盾型:想靠近又拒绝
幼儿期
学前期(3-6、7岁)
心理特征
游戏是主导活动 具体形象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社会性也进一步发展
幼儿言语发展
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3-5岁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从简单句到复杂句 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
童年期
6、7-11、12岁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口头言语-书面语言
心理特点
迅速性:智力和思维能力 协调性:言行一致 开放型: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可塑性:培养良好心里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青少年期
11-18岁
少年期
11-15岁 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最显著 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 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抽象逻辑思维
青年初期
14-18岁 学龄晚期 辩证思维 智力水平接近成熟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心理发展特点
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闭锁性:开始不轻易表露内心活动 社会性:更多的被社会政治环境影响 动荡性:思维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
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式
创设最近发展区 培养学习动机 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方向性和顺序性:感知觉发展最早,抽象思维发展最晚。教育启示:循序渐进
连续性和阶段性:(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 教育启示:有针对性
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遗传,环境,教育等)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发展速度不同(身高,体重)、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生理与心理) 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
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生认识论
认知发展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 认知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认知的本质是适应
图式:认知结构,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基本方式。 最初的图示来自于遗传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适应的实质,打破旧平衡,谋求新发展(完善认知结构)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客体分化 感觉动作分化 客体永恒性(9-12月) 思维萌芽 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功能性游戏(简单的重复)
常考例子:揭开布找玩具 初步问题解决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万物皆有生命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三山实验) 思维不可逆,不守恒 早起的符号功能:象征性游戏 单位思维,知觉集中
常考例子:三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有守恒,可逆性-阶段标志 去自我中心-社会化的标志 去集中化(分类排序)-这个阶段思维成熟的最大标志 能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运算,但是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形象 规则性游戏
常考例子:能根据具体人物排出谁最高,最黑 能画出去玩具店路线图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抽象思维逻辑接近成人水平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假设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反思能力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钟摆实验,天平实验
常考例子:会做钟摆实验
影响因素
成熟:指机体的成长,不是决定性条件
练习与经验:与外界物理环境接触获得的知识。主要指: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性经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传递
平衡化-最关键: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认知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认知发展阶段是普遍存在的-低级到高级不可改变
认知发展个体差异显著-思维发展水平越高级,个体差异越大
同一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思维水平可能达到形式运算阶段,但遇到新问题其思维又会退到具体运算水平
青少年一般先自然科学领域出现形式运算思维,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思维发展水较慢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提供活动:提供大量的物理活动,内化的心理活动,在形式运算阶段前,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习的机会
创设最佳难度-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平衡
关注儿童思维过程
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来设计课程
讓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于“性”的方面,而是强调 社会文化背景 的作用,认为人格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发展危机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经历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没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发展危机。 解决-人格健全 不解决-人格不健全
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0-18月 希望 乳儿期
自主对愧疚:18月-3岁 意志 婴儿期
主动对内疚:3-6岁 目的 学前期
勤奋对自卑:6-12岁 能力 学龄期
自我同一性混乱:12-18岁 忠诚 青春期
亲密对孤独:18-30岁 爱情 成年早期
繁衍对停滞:30-60岁 关心 成年中期(成年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60以后 智慧 成年晚期(成熟期)
教育意义
1、指明了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 2、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自然的,直接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社会的,间接的,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两种工具说
物质生产工具:人与自然交往的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人与人交往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
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四个主要表现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个性化 重要标志
心理发展原因
心理机能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说
基础:工具理论 内化即外部活动借助于语言而转化为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 自我中心言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与发展
现有发展水平(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最近发展区--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学生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伸手能够得到”和“跳一跳能够得到之间的距离”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
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
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同伴合作学习
在情境认知理论的应用(自主积极的“学徒是学习者”)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关键期: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很敏感,过了影响很小。劳伦兹 印刻印象(小鸭子习性)
2-3岁 口头语言 2.3-3岁-规则意识 4岁-形状知觉 4-5 书面语言 5岁以前-智力 10岁以前-外语
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含义: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6-7岁时才达到接受正式教育的准备状态
分为:横向-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因素 纵向-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
影响因素: 生理方面 智力和技能方面 非智力因素
遵循量力性原则
教育如何促进心理发展
目的方向明确 适应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尽可能做到家校社配合 教育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婴儿期
1-3岁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言语发展
儿童言语发展关键期 前言语阶段0-12月 单词句阶段-以词代句时期 双词句阶段-18-24月 电报式语言 完整句阶段 2岁以后 更为准确的表达思想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
容易型 迟缓型 困难型 中间型或过渡型
依恋关系
安全型:情绪积极稳定 回避型:母亲和陌生人一样 矛盾型:想靠近又拒绝
幼儿期
学前期(3-6、7岁)
心理特征
游戏是主导活动 具体形象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社会性也进一步发展
幼儿言语发展
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3-5岁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从简单句到复杂句 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
童年期
6、7-11、12岁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口头言语-书面语言
心理特点
迅速性:智力和思维能力 协调性:言行一致 开放型: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可塑性:培养良好心里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青少年期
11-18岁
少年期
11-15岁 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最显著 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 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抽象逻辑思维
青年初期
14-18岁 学龄晚期 辩证思维 智力水平接近成熟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心理发展特点
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闭锁性:开始不轻易表露内心活动 社会性:更多的被社会政治环境影响 动荡性:思维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
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式
创设最近发展区 培养学习动机 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