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政策
金融学(第三版)课本知识点总结概括。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编辑于2023-03-22 21:24:50金融学(第三版),课本知识点总结概括。存款性公司: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公司。其他存款性公司包括主要参加从事金融中介业务和发行包含在该国广义货币中的负债的所有居民兼容性公司。
金融学(第三版),课本知识点总结概括。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 终值:指货币的未来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一般按照复利方式计算。. 现值;指将来货币金融的现在价值。. 贴现:指将未来某个时点资金的价值折算为现在某个时点资金的价值。. 利率:是资金的增值同投入资金的价值之比,是衡量资金增值量的基本单位。
金融学(第三版)课本知识点总结概括。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金融学(第三版),课本知识点总结概括。存款性公司: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公司。其他存款性公司包括主要参加从事金融中介业务和发行包含在该国广义货币中的负债的所有居民兼容性公司。
金融学(第三版),课本知识点总结概括。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 终值:指货币的未来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一般按照复利方式计算。. 现值;指将来货币金融的现在价值。. 贴现:指将未来某个时点资金的价值折算为现在某个时点资金的价值。. 利率:是资金的增值同投入资金的价值之比,是衡量资金增值量的基本单位。
金融学(第三版)课本知识点总结概括。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理论
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也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根据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制定与执行权衡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特点
逆周期
灵活性强
静态视角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产生一种称为“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货币政策规则
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是在理论上研究最深入,实践上应用最广泛的货币政策规则
麦卡勒姆规则
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含义
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货币当局明确以稳定中长期的通货膨胀率为首要目标,并将未来一段时间要达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向外界公布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确定合理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中央银行要有精确预测通货膨胀率的能力
中央银行要有高度的独立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含义
非常规货币政策没有准确定义,主要以“量化宽松”为主要特点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特点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总量扩张
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扭曲性操作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和不足
数量型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框架
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再贷款和再贴现,信贷政策等;货币数量(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以存款性公司为主,中央银行为主导,通过调整贷款等货币供给活动实现政策目标;直接调整GDP,COI,FAI等宏观经济变量,对微观主体行为的影响力较弱;观测GDP,CPI,FAI等宏观经济变量
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价格变量(利率,汇率);金融价格(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以金融机构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为对象,通过改变其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进而改变经济行为实现调控目标;间接调整宏观经济变量,注重影响微观主体的预期来调整经济行为;观测微观主体预期与经济行为的调整及其对金融价格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影响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金融价格传导论
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
M ® r ¯® I ® AD ® Y
托宾Q传导机制
M ® Ps ® Q ® I ® AD ® Y
财富效应传导机制
M ® Ps ® 财富 ® C ® AD ® Y
汇率贬值传导机制
M ® r ¯® E ® NX ® AD ® Y
货币传导论
M® M/P > (M/P)¢® C ® AD ® Y
信贷传导机制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M ® Ps ® 资产价值 ®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 贷款 ® I ® AD ® Y
企业现金流渠道
M ® i ¯® 企业现金流 ®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 贷款 ® I ® AD ® Y
银行贷款渠道
M ® 银行准备金 ® 银行存款 ® 贷款 ® I ® AD ® Y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
内部时滞
外部时滞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与目标
货币政策的框架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的含义
广义的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其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种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
狭义的货币政策
政策目标
中介指标
操作指标
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机理
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货币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通过调控货币供给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内外均衡,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通过利率和汇率调节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
币值稳定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诸目标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现——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负相关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操作与中介指标
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操作指标的特点
直接性
灵敏性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
可行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
准备金
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也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操作的指标
准备金的三种计量口径
准备金总额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其他指标
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
利率
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就是要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使其达到中央银行的期望值
选取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其优点是可测性和相关性都较强,能有效地作用于货币和金融变量,调节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应量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币供给量增长水平,以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其他指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存款准备金制度运用特点
调整频繁
有同有异
对准备金存款利息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所做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
再贴现政策的内容
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
再贴现率的调整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
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的途径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中央银行对金的政策意愿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利率风险加大,干扰市场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充当最后贷款人,有可能加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的政策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越性
主动性强
灵活性强
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具有告示效应,影响范围广
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条件
中央银行必须具有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
要有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可买卖的证券种类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经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较高,有完善的政策传导机制
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
消费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和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
目的: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投机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这类手段的运用需要金融监管来进行配合
直接信用控制类别
规定利率限额
采用信用配额
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
直接干预
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