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有: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编辑于2023-03-26 11:25:51 广东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时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
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理论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结构--发现理论认为
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 2.任何一门学科都能够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 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3.要学的好,必须采取发现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
教学原则
1.方向性 2.科学性和实践性 3.系统性和连贯性 4.可接受性 5.激发动机性 6.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 7.各种方法有机结合 8.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 9.为教学创造最佳条件 10.巩固性和效用性
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
时间:世纪50年代初
教学原则
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2.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 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4. 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
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掌握水平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
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 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 综合贯通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 应该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 的异同,并对这加以组合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20年代
观点:观察,R-S(反应-刺激)
代表人物
巴普洛夫
实验:摇铃与狗(经典性条件反射)
观点:学习是现成刺激和反映的联结和联想
毕生
贡献:美国心理学家毕生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行为主义心 理学,他是第一个将巴普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观点: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实验:毕生的恐惧形成实验(条件反射的原理)
桑代克(联结主义)
实验:饿猫吃鱼
观点: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强调奖励)
斯金纳
实验:白鼠按压杠杆
观点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
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反射学习S-R,操作学习S-R-S
直线式,分支式学习
程序教学法
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 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
观点:强调内在学习行为
代表人物
苛勒
实验:黑猩猩吃香蕉
观点
学习在于构成一个完形
突然顿悟
托尔曼-符号学习
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
学习是有符号-完形的认知
S-O-R
布鲁纳
观点:1、人类智慧分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2、强调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 S-AT-R)
贡献: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提出了“接受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贡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用于识别学习的结构与过 程,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及如何安排教学 事件有极大应用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90年代
理论思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结构的过程
代表人物
皮亚杰
发展观
同化、顺应观
维果斯基
1、最近发展区 2、强调教学
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观
心里发展是一个质变量变相结合的过程
强调活动(内化)
贡献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强调学校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所提出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启发式,自我反馈式,基于网络的探索式
主动的建构知识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 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 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 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朱利安·罗特:关注的是人们在面领多种可选择的行为方式时所 进行的选择,为了解释人的选择倾向,罗特对动机领域的 两种主要观点--强化观点和认知观点进行整合
阿尔伯特·班杜拉: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 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关于学习行为的习得过程 ↓ 关于决定人类学习行为的因素 ↓ 关于人的行为的内在强化过程 ↓ 关于自我效能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兴起
学习者的潜能与价值
代表人物
马斯洛:“情境教学过程论”
马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观点
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
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气氛
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时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
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理论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结构--发现理论认为
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 2.任何一门学科都能够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 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3.要学的好,必须采取发现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
教学原则
1.方向性 2.科学性和实践性 3.系统性和连贯性 4.可接受性 5.激发动机性 6.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 7.各种方法有机结合 8.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 9.为教学创造最佳条件 10.巩固性和效用性
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
时间:世纪50年代初
教学原则
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2.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 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4. 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
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掌握水平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
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 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 综合贯通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 应该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 的异同,并对这加以组合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20年代
观点:观察,R-S(反应-刺激)
代表人物
巴普洛夫
实验:摇铃与狗(经典性条件反射)
观点:学习是现成刺激和反映的联结和联想
毕生
贡献:美国心理学家毕生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行为主义心 理学,他是第一个将巴普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观点: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实验:毕生的恐惧形成实验(条件反射的原理)
桑代克(联结主义)
实验:饿猫吃鱼
观点: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强调奖励)
斯金纳
实验:白鼠按压杠杆
观点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
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反射学习S-R,操作学习S-R-S
直线式,分支式学习
程序教学法
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 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
观点:强调内在学习行为
代表人物
苛勒
实验:黑猩猩吃香蕉
观点
学习在于构成一个完形
突然顿悟
托尔曼-符号学习
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
学习是有符号-完形的认知
S-O-R
布鲁纳
观点:1、人类智慧分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2、强调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 S-AT-R)
贡献: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提出了“接受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贡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用于识别学习的结构与过 程,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及如何安排教学 事件有极大应用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90年代
理论思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结构的过程
代表人物
皮亚杰
发展观
同化、顺应观
维果斯基
1、最近发展区 2、强调教学
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观
心里发展是一个质变量变相结合的过程
强调活动(内化)
贡献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强调学校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所提出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启发式,自我反馈式,基于网络的探索式
主动的建构知识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 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 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 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朱利安·罗特:关注的是人们在面领多种可选择的行为方式时所 进行的选择,为了解释人的选择倾向,罗特对动机领域的 两种主要观点--强化观点和认知观点进行整合
阿尔伯特·班杜拉: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 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关于学习行为的习得过程 ↓ 关于决定人类学习行为的因素 ↓ 关于人的行为的内在强化过程 ↓ 关于自我效能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兴起
学习者的潜能与价值
代表人物
马斯洛:“情境教学过程论”
马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观点
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
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