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颅脑疾病,一起了解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的知识,欢迎学习。
编辑于2023-03-30 11:28:38 陕西中枢神经系统
颅脑疾病
脑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I级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III、IV级分化不良,为高度恶性
I级肿瘤:平扫,通常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绝大多数无或轻度强化 II~IV级肿瘤:平扫,多呈高、低或者混杂密度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III、IV级肿瘤多数强化明显
MRI:T₁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T₂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
IV型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瘤II~III级
脑膜瘤
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5%~20%,多见于中年女性
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桥小脑角,大脑镰,小脑幕
肿瘤包膜完整,多由脑膜动脉供血,血运丰富,常有钙化,少数有出血,坏死和囊变。
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其内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颅板受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或破坏;增强检查,病变大多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MRI:在T₁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在T₂WI上呈等或高信号。
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垂体瘤
占脑肿瘤的10%左右,以30~60岁常见
直径10mm以下者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肿瘤向上生长可穿破鞍隔突入鞍上池,“哑铃状”
CT:垂体大腺瘤:增强检查,呈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垂体微腺瘤:可见垂体内小的异常信号灶。 垂体大腺瘤:在T₁WI上呈稍低信号,在T₂WI上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检查,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垂体大腺瘤
听神经瘤
颅内神经鞘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桥小脑区肿瘤的80%,多发生于成人内,儿童少见
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早期位于内耳道内,随肿瘤增大则向桥小脑角池生长,包膜完整,常有出血,坏死,囊变。
骨窗见内耳道锥形扩大
CT:平扫,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内可见钙化、囊变或出血,出现第四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积水。
MRI:T₁WI上呈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₂WI上信号增强。囊变后呈明显环形强化
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瘤等鉴别
颅咽管瘤
儿童和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以囊性为主多见,囊壁和实性部分常有钙化。 临床上主要表现生长发育障碍,视力改变和垂体功能低下。
CT:常见呈高密度的囊壁壳样钙化和实性部分不规则钙化
MRI:T₁WI可为高、低、等或混杂信号,T₂WI多为高信号
需与垂体瘤等鉴别
脑转移瘤
来自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绒癌等原发灶,顶枕取常见,也见于小脑和脑干,易出血,坏死,囊变。老年人脑肿瘤最常见。
CT:可见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单发者可较大,瘤周水肿较重,有“小病灶、大水肿”的特征,增强检查,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结合原发瘤病史容易明确诊断,需与其他多灶性病变及多发性脑脓肿等鉴别
转移瘤(肺癌)
脑外伤
硬膜外血肿
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脑膜中动脉常见,血肿较局限,呈梭形
CT:多位于骨折附近
硬膜下血肿
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所致出血,血液集中于硬膜下腔
CT:见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急性期),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亚急性或慢性)
双侧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儿童脑外伤常见,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一般七天左右吸收,此时CT检查阴性
常见脑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区别: 两者均为高密度。硬膜外血肿与内板关系密切,范围相对局限,呈梭性,硬膜下血肿范围相对广泛,呈新月形,偶尔破入蛛网膜下腔,呈蛛网膜下腔出血改变。
脑外伤后遗症
脑软化:为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坏死,吸收而形成的病理性残腔
脑萎缩:严重脑外伤后可引起弥漫性或者局限性脑萎缩
脑穿通畸形囊肿:是指脑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后形成的软化灶且与临近侧脑室相同
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
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
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易破入脑室
CT:①急性期:血肿呈边界清楚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影,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高密度积血 ②亚急性期: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③:慢性期,为出血两个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裂隙状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脑梗死
缺血性梗死
CT:24小时内常难以显示病灶,24小时后表现为低密度灶,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可有占位效应,但相对较轻
MRI:脑沟变窄,随之出现T₁WI低信号,T₂WI高信号影
出血性梗死
CT:占位效应较明显
MRI:普通检查T₁WI高信号灶
腔隙性梗死
缺血灶为10~15mm大小,中老年人常见
CT:无占位效应
MRI:T₁WI低信号,T₂WI高信号表现
颅内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多呈囊性,大小不一
颅内血管畸形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
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
颅内感染
脑脓肿
化脓性细菌进入脑组织引起的炎性变化
以耳源性多见,多发于颞叶和小脑
CT:①急性炎症期:大片低密度灶,伴占位效应 ②化脓性坏死: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③脓肿形成期:平扫,见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增强检查,呈环形强化,一般完整、光滑、均匀,部分脓肿可为多房分隔状。
结核性脑膜炎
CT:增强检查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年轮征”
脑囊虫病
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
脑内囊虫的数目不一,呈圆形,直径4~5mm;囊虫死亡后退变为小圆形钙化点
脑实质型、脑室型(以第四脑室多见)、脑模型
脑棘球蚴病
临床上可出现癫痫,偏瘫等症状
CT:平扫,常表现为边缘清楚锐利的巨大、类圆形囊性病灶,周围无脑水肿,但占位效应明显,囊壁可呈环状强化
MRI:大囊内套小囊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脱髓鞘疾病,好发于青中年,女性多见
MRI:普通检查,脑内病灶呈斑片状,在T₁WI上病灶为低或稍低信号,在T₂WI上多数为高信号
Chiari畸形
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通常表现为小脑,脑干和高位颈髓受压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
颅脑疾病
脑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I级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III、IV级分化不良,为高度恶性
I级肿瘤:平扫,通常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绝大多数无或轻度强化 II~IV级肿瘤:平扫,多呈高、低或者混杂密度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III、IV级肿瘤多数强化明显
MRI:T₁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T₂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
IV型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瘤II~III级
脑膜瘤
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5%~20%,多见于中年女性
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桥小脑角,大脑镰,小脑幕
肿瘤包膜完整,多由脑膜动脉供血,血运丰富,常有钙化,少数有出血,坏死和囊变。
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其内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颅板受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或破坏;增强检查,病变大多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MRI:在T₁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在T₂WI上呈等或高信号。
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垂体瘤
占脑肿瘤的10%左右,以30~60岁常见
直径10mm以下者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肿瘤向上生长可穿破鞍隔突入鞍上池,“哑铃状”
CT:垂体大腺瘤:增强检查,呈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垂体微腺瘤:可见垂体内小的异常信号灶。 垂体大腺瘤:在T₁WI上呈稍低信号,在T₂WI上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检查,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垂体大腺瘤
听神经瘤
颅内神经鞘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桥小脑区肿瘤的80%,多发生于成人内,儿童少见
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早期位于内耳道内,随肿瘤增大则向桥小脑角池生长,包膜完整,常有出血,坏死,囊变。
骨窗见内耳道锥形扩大
CT:平扫,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内可见钙化、囊变或出血,出现第四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积水。
MRI:T₁WI上呈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₂WI上信号增强。囊变后呈明显环形强化
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瘤等鉴别
颅咽管瘤
儿童和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以囊性为主多见,囊壁和实性部分常有钙化。 临床上主要表现生长发育障碍,视力改变和垂体功能低下。
CT:常见呈高密度的囊壁壳样钙化和实性部分不规则钙化
MRI:T₁WI可为高、低、等或混杂信号,T₂WI多为高信号
需与垂体瘤等鉴别
脑转移瘤
来自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绒癌等原发灶,顶枕取常见,也见于小脑和脑干,易出血,坏死,囊变。老年人脑肿瘤最常见。
CT:可见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单发者可较大,瘤周水肿较重,有“小病灶、大水肿”的特征,增强检查,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结合原发瘤病史容易明确诊断,需与其他多灶性病变及多发性脑脓肿等鉴别
转移瘤(肺癌)
脑外伤
硬膜外血肿
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脑膜中动脉常见,血肿较局限,呈梭形
CT:多位于骨折附近
硬膜下血肿
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所致出血,血液集中于硬膜下腔
CT:见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急性期),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亚急性或慢性)
双侧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儿童脑外伤常见,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一般七天左右吸收,此时CT检查阴性
常见脑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区别: 两者均为高密度。硬膜外血肿与内板关系密切,范围相对局限,呈梭性,硬膜下血肿范围相对广泛,呈新月形,偶尔破入蛛网膜下腔,呈蛛网膜下腔出血改变。
脑外伤后遗症
脑软化:为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坏死,吸收而形成的病理性残腔
脑萎缩:严重脑外伤后可引起弥漫性或者局限性脑萎缩
脑穿通畸形囊肿:是指脑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后形成的软化灶且与临近侧脑室相同
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
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
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易破入脑室
CT:①急性期:血肿呈边界清楚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影,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高密度积血 ②亚急性期: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③:慢性期,为出血两个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裂隙状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脑梗死
缺血性梗死
CT:24小时内常难以显示病灶,24小时后表现为低密度灶,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可有占位效应,但相对较轻
MRI:脑沟变窄,随之出现T₁WI低信号,T₂WI高信号影
出血性梗死
CT:占位效应较明显
MRI:普通检查T₁WI高信号灶
腔隙性梗死
缺血灶为10~15mm大小,中老年人常见
CT:无占位效应
MRI:T₁WI低信号,T₂WI高信号表现
颅内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多呈囊性,大小不一
颅内血管畸形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
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
颅内感染
脑脓肿
化脓性细菌进入脑组织引起的炎性变化
以耳源性多见,多发于颞叶和小脑
CT:①急性炎症期:大片低密度灶,伴占位效应 ②化脓性坏死: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③脓肿形成期:平扫,见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增强检查,呈环形强化,一般完整、光滑、均匀,部分脓肿可为多房分隔状。
结核性脑膜炎
CT:增强检查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年轮征”
脑囊虫病
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
脑内囊虫的数目不一,呈圆形,直径4~5mm;囊虫死亡后退变为小圆形钙化点
脑实质型、脑室型(以第四脑室多见)、脑模型
脑棘球蚴病
临床上可出现癫痫,偏瘫等症状
CT:平扫,常表现为边缘清楚锐利的巨大、类圆形囊性病灶,周围无脑水肿,但占位效应明显,囊壁可呈环状强化
MRI:大囊内套小囊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脱髓鞘疾病,好发于青中年,女性多见
MRI:普通检查,脑内病灶呈斑片状,在T₁WI上病灶为低或稍低信号,在T₂WI上多数为高信号
Chiari畸形
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通常表现为小脑,脑干和高位颈髓受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