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0《经典常谈》之《诸子》
10《经典常谈》之《诸子》的思维导图,分为产生背景、百家争鸣、思想统一三个模块内容,欢迎交流。
《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具体内容有 汉代、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齐梁、唐代、晚唐、宋代的诗内容,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诸子
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制度都起了根本变化
士的产生
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
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
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
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
孟子
人性是善的
“仁政”、“王政”
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
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反对功利,重视功利
注重圣王的道德,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荀子
墨家(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
墨翟
“非攻”主义
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兼爱”主义
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
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
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杨朱
“为我”(“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避世)
老子
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常”)
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无不为,无不治)(““道””)
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
庄子
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
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
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
孔子托于文王、周公
墨子托于禹
孟子托于尧、舜
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
名家(出于讼师)
郑国邓析(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
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
梁相惠施(法律行家)/惠施派
同异都是相对的“合异论”
公孙龙/公孙龙派
不重个体而重根本/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离坚白"
法家(出于“法术之士”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
韩非子
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
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
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
阴阳家
齐人驺衍
研究“阴阳消息”,创为“五德终始”说
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
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
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
思想统一
秦相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
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烧书,禁天下藏
汉武帝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也想来统一思想
董仲舒向武帝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新秩序形成,思想统一成为趋势
要创立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也得参考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