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
编辑于2023-04-08 13:35:07 贵州10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组成
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免疫活性物质。
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监视
免疫稳定
特点
散布于全身各处
通过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神经支配相互联系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反应过程。
生物学意义:是识别”自己“和”非己“,从而清除体内的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过程: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活化,抗原清除。
免疫细胞
定义
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
组成
淋巴细胞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分类(两类三个亚群)
两类
记忆细胞
效应细胞
三亚种
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功能: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通过自身分化为效应细胞后直接杀灭靶细胞而执行免疫功能)
来源:骨髓,在胸腺发育成熟并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免疫过程: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免疫应答
功能:参与体液免疫(B细胞通过分泌免疫蛋白分子——抗体进入体液而执行体液免疫)
NK细胞--自然杀伤性淋巴细胞
来源:骨髓
特点:1·无需抗原呈递细胞和抗体介导 2·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3·寿命短,数量少
巨噬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定义:体内来源于骨髓的单核细胞,具有强烈吞噬功能的细胞系统。
组成:巨噬细胞, 枯否细胞,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破骨细胞,尘细胞。
功能:1·吞噬微生物及异物;2·参与免疫应答;3·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抗原呈递细胞
定义及作用:能捕获,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复合分子;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并使其激活,从而引起免疫应答的一类细胞。
组成: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特点:1·多突起,呈树枝状;2·细胞表面有大量MHC-2分子,以吞饮方式捕获可溶性蛋白抗原。
功能
识别,捕获,加工,处理抗原。
淋巴组织
定义:机体内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组织。
分类
弥散淋巴组织
结构特点:1·淋巴细胞弥散分布,无明显界限;2·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3·抗原刺激后范围扩大,并出现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Iymphoid nodule)
结构特点
呈球状,含大量B细胞,边界清楚
分类
初级淋巴小结:体积小,染色深;细胞分布均匀。
次级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初级淋巴小结体积增大,细胞增多,形成生发中心,是体液免疫应答的标志。
(中央)生发中心: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场所。
明区:中央,染色浅;
暗区:深部,染色深;
(周围)
周边:一层密集小型B细胞
小结帽:与暗区对应的顶部。
淋巴器官
定义:以淋巴组织为主要结构的器官。
结构特点:实质性器官。
实质--淋巴组织;
间质--结缔组织,深入实质。
分类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
组织结构
被膜
结缔组织
小叶间隙:被膜结缔组织成片状伸入胸腺内部形成,小叶间隙,将实质分隔成许多不完全分离的胸腺小叶。
实质--胸腺小叶
皮质
结构特点
胸腺细胞密集,染色深。位于小叶周边,弥散淋巴组织。
组成
胸腺上皮细胞
数量少,星形。相邻细胞突起构成网架;
分泌胸腺素,胸腺生成素,促进胸腺细胞分化发育。
胸腺细胞--T细胞前身
数量多,密集;近髓质部胸腺细胞大多退化,5%初始T细胞入血。
髓质
结构特点:髓质上皮细胞呈多边形,细胞较大,细胞间以桥粒连接。位于小叶中央,相互连续,浅染。
组成
胸腺上皮细胞:多而密集——分泌胸腺激素的主要器官
胸腺细胞(初始T细胞):少而稀疏
巨噬细胞
胸腺小体(Thymic corpuscle)--胸腺特征性结构
组成及结构特点
有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排列而成;外周上皮细胞幼稚,核明显;中心上皮细胞退化,核消失,胞质透明。
功能
不明。若无胸腺小体,不能培育出T细胞。
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
定义:胸腺皮质内毛细血管及其周围屏障结构。
组成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内皮基膜
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基膜
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功能:阻止血液中药物,抗原等大分子物质进入胸腺实质,保证皮质中胸腺细胞发育成熟的微环境相对稳定。
功能
培育,选择初始T细胞的场所
分泌胸腺激素及胸腺素生成
促进胸腺细胞分化成熟
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
淋巴结
组织结构
被膜:结缔组织,深入实质形成小梁,相互吻合构成粗支架。
实质:由淋巴组织和淋巴窦构成;
皮质:被膜下方
组成
浅层皮质--B细胞区,含淋巴小结及小结之间的薄层弥散淋巴组织
副皮质区(胸腺依赖区):含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微静脉)
皮质淋巴窦
组成
被膜下窦
小梁周窦
窦壁:扁平内皮细胞
腔内:星状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内流动淋巴。
髓质
位于中央
组成
髓索:索条状淋巴组织,吻合成网
组成: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大量浆细胞。
髓窦:位于髓索/小梁间
内含巨噬细胞,有过滤作用
淋巴结内淋巴通路:淋巴——输入淋巴管——北美下窦——渗入皮质——小梁周窦——髓索——输出淋巴管——细菌,异物被清除
聚集成群分布于淋巴管周围;多条输入淋巴管,1-3条输出淋巴管。
功能
过滤淋巴
参与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副皮质区
体液免疫:浅层皮质,髓索
脾--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
组织结构
被膜:厚,间皮+致密结缔组织;富含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小梁支架,小梁动脉,小梁静脉。
实质
白髓:散布于红髓之间,淋巴细胞多而密集;
组成
动脉周围淋巴鞘:围绕于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主要含T细胞
淋巴小结(脾小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一侧,主要含B细胞;初级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体液免疫的重要标志),含较多滤泡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边缘区:位于白髓,红髓交界处;富含T,B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红髓
结构: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
组成
脾索:条索状,连结成网;富含血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
脾血窦:脾索间的血窦,形态不规则;窦壁:长杆状内皮,呈多孔隙栅栏状结构,一层长杆状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成;窦腔:流动着血液;
功能
滤血:脾索,边缘区
参与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脾索,淋巴小结
细胞免疫:动脉周围淋巴鞘
造血
出生前:造血细胞
出生后:具有潜在造血功能
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义:从一个外周淋巴器官,组织的淋巴细胞到另一个外周淋巴器官,组织周而复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途径:外周淋巴器官,组织淋巴器官,淋巴导管——淋巴管——心——血循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另外一个外周淋巴器官,组织
组成:除效应T细胞,NK细胞外,大部分淋巴均参与再循环,记忆性T,B细胞最活跃。
意义:传递抗原信息,有利于识别抗原和肿瘤细胞,扩大和提高免疫力能力;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统一协调。
扁桃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