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编辑于2023-04-11 17:12:44 云南药理学总论
药效学
药物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因)
药理效应
药物所致的机体反应(果)
药物基本作用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特异性
药物作用的与一性
特异性≠选择性(阿托品)
选择性
药物效应的专一性
特异性高/选择性高 治疗效果好
作用部位
全身
药物被吸收入血,作用到全身
局部
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
治疗效果
概念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汇程,使惠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分类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
副反应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造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
继发反应 继发于停药后的不良反应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与剂最之间存在着正比关条
纵坐标:效应强度
横坐标:剂量/浓度
药理效应的性质
量反应
概念
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且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eg:血压、心率、尿量、血糖浓度)
内容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
最大效应(效能)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表示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股采用50%效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概要
质反应
概念
药理效应是性质的改变(eg:全或无、阴性或阳性、存活与死亡)
内容
半数有效量(ED50) 能引起50%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LD50越大,毒性越小
治疗指数(TI) -LD50/ED50 用于评价药物安全性 T越大,越安全
安全范围 LD5到ED95之间的剂量范围距离越大越安全
药物与受体
受体的特性 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占领学说
内容 认为药物与受体结合需要亲和力与内在活性
亲和力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效价强度
内在活性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效能
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解离常数
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KD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的药物剂量
KD越大,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越小
亲和力指数pD2 PD2越大,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越大
作用于受体药物的分类
激动药
完全激动药(a=1)较强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药(a<1) 强亲和力,内在活性不强
拮抗药(a=0) 较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竞争性拮抗剂
概念
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结合可逆
特点
增加激动药剂量,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亲和力变小,Emax不变
拮抗参数pA2
使加倍浓度的激动刘只能引起原有浓唐时的效应的拮抗药摩尔浓产的负对数
pA2越大,所需拮坑药浓度越小 拮坑作用弱
非竞争性拮抗剂
概念
与激动药作用相同的学体,结合不可逆
特点
增加激动药剂量,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右移但不平行,亲和力变小,Emax变小
受体的调节
受体脱致(上调)长期用激动药后,组织或细抱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观急
受体增敏(下调)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
药物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概念
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
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避免:舌下及直肠下部给药
类型
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 不存在吸收过程
呼吸道吸入给药
局部用药
舌下给药 起效快,避免首过消除
吸收速度 动脉注射>静脉>腹腔>吸入>舌下>直肠>肌肉>皮下>皮内>口服>皮肤
代谢
概念
又称生物转化,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改变
部位
主要在肝脏,其次是胃肠道、肺、皮肤等
时相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结合
结果
药物灭活
药物活化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
代谢酶
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CYP)
选择性低 一种酶能催化多种药物转化
个体差异大
酶活性易受影响
肝药酶诱导剂可使肝药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的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 使肝药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快的药物
排泄
概念
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部位
肾胜(最重要)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胆汁
肠肝循环
分布
概念
指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因素
组织器官血流量
血浆蛋白结合率
游离型药物
活化形式
结合型药物
储存形式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不能通过细胞膜
结合特点:可逆性、饱和性、非特异性、竞争性
组织细胞结合 碘一甲状腺,氯隆—-肝、红细胞,四环素一钙
体液PH、药物解离度
体内屏障
药物消除动力学
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类型
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
绝大多数药物治疗剂量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药物在体内经过4~5个t1/2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
当机体消除账力低下或用药制量超过机体的最大消除能力。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药量与药物浓度无关,为一个常数,出机体最大消除量
药物消除半袁期不恒定,与血药浓度有关,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
药动学审要参数
峰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曲线下面积(AUC)
反应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求参数,如CL、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
概念
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F=A/Dx100% A入血量,D给药量
分类
绝对生物利用度
F=AUC(血管外)/SAUC(静注)x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
F=AUC(受试制剂)/SAUC(标准制剂)*100%
意义
反映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
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蛋要指标
表观分布容积
概念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或稳志时,体内药物总量A按血药浓度C推算在体内分布所需的体液客积Vd.Vd=A/C
意义
Vd大,表示组织分布多,甚至在某些组织浓集,血药浓度低,排泄慢
血浆半衰期
概念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时间
意义
其长短反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和药物消除的速度
药物分类的依据:长/中/短效
预测单次给药药物基本消除时间:5个半衰期
预测连续用药达稳定血药浓度的时间:5个半套期
稳定血药浓度(Css)
概念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药物,以恒速恒量多次给药时,血药浓度先星锯齿形上升,一般经5个半真期则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波动,此时血药浓度称为~
意义
药物在体内消除速率与吸收速率达到平衡
Css的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Css的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负荷剂量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被动转运
滤过 (水溶性)
简单扩散(脂溶性)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膜动转远
胞吞 胞吐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解离度和体液酸碱度
分子型药物疏水亲脂,易通过
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
酸酸碱减解离少,跨膜易,酸碱碱酸解离多,跨膜难
膜通透性、面积、厚度以及药物浓度差
血流量(影响浓度差)
膜转运蛋白量及功能
绪论
药埋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特质。 药物和毒物之间并无严格界限。 毒物是指在较少剂最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而药物剂量过大也可产生毒性反应。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退佳疗效以及降低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
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药理学实验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实验治疗学方法
临床药理学方法
常有的药理学实验方法有
整体与离体功能检测法、行为学实验方法
形态学方法、生物检定法
电生理学方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化学分析方法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方法
新药开发与研究
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均不属于新药
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为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