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重师大运动生理学思维导图
重庆师范大学考研,汇总了运动生理学各章节的内容,具体有: 第一章 肌肉活动 第二章 能量代谢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第五章 免疫与运动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编辑于2023-04-14 22:24:46 陕西重庆师范大学346运动训练学,内容有 运动训练学导言、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重庆师范大学考研,汇总了运动生理学各章节的内容,具体有: 第一章 肌肉活动 第二章 能量代谢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第五章 免疫与运动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重庆师范大学346,汇总了体育学各章节内容,如: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四章 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第六章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第七章 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第八章 体育教学设计 第九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第十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十一章 体育课教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重庆师范大学346运动训练学,内容有 运动训练学导言、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重庆师范大学考研,汇总了运动生理学各章节的内容,具体有: 第一章 肌肉活动 第二章 能量代谢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第五章 免疫与运动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重庆师范大学346,汇总了体育学各章节内容,如: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四章 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第六章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第七章 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第八章 体育教学设计 第九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第十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十一章 体育课教学
运动生理学
绪论
任务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生殖
机体的环境与稳态
稳态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
反馈
前馈
第一章 肌肉活动
第1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P11
刺激
兴奋
反应
细胞生物电活动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K离子外流)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Na离子内流)
第2节 肌肉收缩原理P16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p20
第3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P23
肌肉收缩的形式(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第4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p28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5节 肌电图p39
释义
肌电图的基本原理与正常肌电图
肌电图应用
第二章 能量代谢
第1节 人体能量供给P44
ATP与ATP稳态
ATP稳态
ATP的生成过程
第2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P49
能量代谢测定原理与方法
测定原理
测定方法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基础代谢
第3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p54
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能量代谢整合
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
能量节省化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1节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一般功能p62
神经元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
第2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65
突触传递
释义
化学性突触
传递过程
突触后电位
电突触传递
反射活动基本规律
释义
反射弧结构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中枢延搁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兴奋的总和
第3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p73
感觉概述
感受器
感受器的生理特征
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适应现象
躯体感觉
子主题
内耳的平衡觉功能
第4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p83
运动传出的“最后一公里"
运动神经元池
中枢对姿势的调节
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脑干以上高级中枢对姿势的调节
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节功能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皮质小脑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第1节 内分泌与激素p93
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作用及其特征
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
内分泌系统
激素
激素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激素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① 整合机体稳态 ② 调节新陈代谢 ③ 维持生长发育 ④ 调控生殖过程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激素的细胞作用机制
激素受体在细胞的分布
受体
激素受体的作用特证
"上调"下调"
内分泌功能轴
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应激轴)
下丘脑一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
第2节 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p100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 促进生长发育 ② 调节新陈代谢 ③ 影响器官系统功能 ④分泌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
甲状旁腺的作用(作用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肾,小肠)
① 增强破骨细胞活动,抑制成骨细胞活动 ② 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尿磷增多 ③ 促进维素D3转化成它的活性形式
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 的内分泌功能
糖皮质激素
对物质代谢的作用
① 血糖水平调节 ② 血液中氨基酸及脂肪酸水平 ③ 激素调节 ④ 自主神经的作用 ⑤ 胰岛内调节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释义
生理应激三个阶段
对水盐代谢的作用
盐皮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 的内分泌功能
胰岛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的效应显著增强;
活化脂肪细胞的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
使氨基酸迅速进入肝细胞,脱去氨基,异生为糖
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合成;
增强心肌磷酸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心输出量增加和血压升高
性腺
第3节 运动与内分泌功能p110
重要内分泌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激素对运动时能量代谢的调控
对糖代谢的调控
对脂肪代谢的调控
激素对运动时水盐代谢的调控
第五章 免疫与运动
第1节 免疫学基础p118
免疫系统
免疫的概念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释义
基本特征
免疫功能
释义
主要表现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① 淋巴细胞 ② 单核-巨噬细胞 ③ 粒细胞)
免疫分子
免疫应答
释义
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细胞免应应答反应
① 感应阶段 ② 增殖和分化阶段 ③ 效应阶段
第2节 运动与免疫p123
免疫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开窗理论
免疫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对健身运动的适应
表现方面
主要机制
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运动训练影响下免疫功能的主要变化
运动训练抑制免疫功能的主要机制
免疫功能的调理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p133
血液的组成
释义
血浆
① 水和电解质 ② 血浆蛋白和血脂 ③ 其他有机物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2节 血液的功能 p137
血液生理功能
血浆的功能
血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的功能
功能
淋巴细胞的功能
血小板的功能
血型与输血
ABO血型系统
血量与输血
第3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P142
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对血浆容量的影响
运动对血脂血糖的影响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对红细胞的影响
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Hb(红细胞中的含铁蛋白)与运动
运动员贫血:
运动性贫血:
对白细胞的影响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对血液组成的影响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第1节 肺通气p148
呼吸:
机体在新陈代谢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机体这种与环境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肺通气的动力学
① 呼吸运动:大气与肺泡间的气压差 ② 呼吸形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③ 胸膜腔内压:胸膜壁层和脏乱间的一个密闭腔隙。正常情况下呼吸时,胸膜腔力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
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肺容积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通气量
人体每分钟吸入或呼出气体的总量,其值等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
最大随意通气量
在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最大随意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呼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特点
肺通气的训练的适应
每分钟通气量的适应
肺通气效率的提高
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每分钟通气量和每分钟摄氧量的比值
呼吸肌的训练
① 借助呼吸仪进行 ② 用非呼吸的方法来训练膈肌 ③ 长时间的耐力运动
第2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P156
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各气体的分压差,总是由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移动
气体交换的过程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物理因素
① 气体扩散速度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② 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通气/血流比值
可作为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第3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p158
氧的运输
血红蛋白(Hb)与氧气的结合
在100ml的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气的量,称为Hb氧容量,而Hb实际结 合氧气的量,称为Hb氧含量,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
释义
血流中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氧解离曲线的分析
右上段 60mmHg
中段40~60mmHg
左下段 15-40mmHg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二氧化碳分压,PH、温度、2,3一一二磷醇甘油酸
氧储备
氧气除了维持正常新陈代谢所需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体内备用
氧脉博
人体从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可用每分钟摄氧量除以每分钟心率得到,可作为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
氧利用系数
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氧气容积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可作为评定组织换气或组织细胞利用氧能力的一个有效指标
二氧化碳的运输p162
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第4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p163
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延髓的呼吸中枢是最基本的呼吸中枢机体正常的节律性呼吸是延髓与高位中枢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
反射性调节
① 牵张反射 ②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③ 防御性呼吸反射:
化学调节
① 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② 氢离子和低氧气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一般认为,肺通气的快速增长和减少期主要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慢速增长和减少期则是体液和温度调节的结果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血液循环释义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心脏不停的跳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液循环主要功能
进行体内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以及体液的运输,以保证组织胞正常的新陈代谢,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1节 心脏生理p168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p172
心电图p176
第2节 血管生理p177
血管的功能特点及其其分泌功能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p182
静脉血压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重力性休克
第3节 心血管活动调节p184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p187
肾上腺素
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能使皮肤,肾,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而心骨骼肌和肝中的血管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变化不大,对血压影响较小,故临床上被用作强心剂
去甲肾上腺素
可使全身几乎所有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对心脏的作用较弱,因此临床上用来做缩血管升压药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
其他体液因素
自身调节
包括
心脏泵血功能的自身调节和组织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代谢自身调节
肌源性自身调节
第4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p188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心率、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器官血流量
血压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性心脏肥大
释义
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训练而引起的心腔扩大和心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
特点
① 耐力运动员:全心扩大,同时伴有左心窒臂厚度略微增加,又称离心性肥大 ② 力量运动员:以左心室壁增厚为主,而左右心室腔的扩大大不明显,又称向心性肥大
心脏重塑
在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同时,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肌浆网,心肌细胞的特殊分泌颗粒及神经支配等微细结构均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
微细结构重塑
p192
运动性心动徐缓
意义:安静时心率的降低,一方面增加了运动员的心率储备,从而增强了运动时的心力储备,另一方面则是心动周期延长,心脏在一次工作之后有充足的时间,使心脏的工作更加高效省力。
心脏泵血功能改善p193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第1节 消化与吸收p196
消化
释义
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概述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① 兴奋性 ② 自动节律性 ③ 紧张性 ④ 伸展性 ⑤ 敏感性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道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消化道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
消化腺的分泌与作用
消化液主要功能
1 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3 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的吸收 4所含的黏液、抗体等有保护消化道黏膜的作用
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
口腔内消化
① 咀嚼与吞咽 ② 唾液的分泌作用
胃内消化
渭液的作用p198
胃的运动形式
① 容受性舒张 ② 紧张性收缩 ③ 蠕动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与作用
胆汁的分泌与作用
小肠液的分泌与作用
大肠的功能
吸收p200
释义
食物经过消化后,将一些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概述
小肠吸收的特点
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
运动对消化和吸收的影响
第2节 排泄p202
释义
机体将物质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内的异物、有害物质以及摄入的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与血液循环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
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① 血液供应丰富 ② 肾有两套毛细血管
尿液的生成
生成
肾单位和集合管中
肾小球的滤过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有效滤过压
是指促进滤过的力量与对对抗滤过的力量之间的差值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两侧肾生成的滤液量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滤液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水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通过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过程
肾糖阀
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阀160~180mg/dL时,肾小管便无法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从而出现尿糖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分泌作用
肾小管与集合管将自身的产物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肾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p207
肾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尿量减少同时产生口渴的感觉和饮水要求
肾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排氢保钠,排酸保碱)
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尿量
运动性蛋白尿
释义
正常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产生原因p209
运动性血尿
释义
运动员或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经检查无其他原因
特点p209
产生原因
处理
预防措施
运动生理学
第五章 免疫与运动
第1节 免疫学基础p118
免疫系统
免疫的概念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释义
基本特征
免疫功能
释义
主要表现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① 淋巴细胞 ② 单核-巨噬细胞 ③ 粒细胞)
免疫分子
免疫应答
释义
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细胞免应应答反应
① 感应阶段 ② 增殖和分化阶段 ③ 效应阶段
第2节 运动与免疫p123
免疫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开窗理论
免疫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对健身运动的适应
表现方面
主要机制
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运动训练影响下免疫功能的主要变化
运动训练抑制免疫功能的主要机制
免疫功能的调理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p133
血液的组成
释义
血浆
① 水和电解质 ② 血浆蛋白和血脂 ③ 其他有机物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2节 血液的功能 p137
血液生理功能
血浆的功能
血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的功能
功能
淋巴细胞的功能
血小板的功能
血型与输血
ABO血型系统
血量与输血
第3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P142
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对血浆容量的影响
运动对血脂血糖的影响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对红细胞的影响
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Hb(红细胞中的含铁蛋白)与运动
运动员贫血:
运动性贫血:
对白细胞的影响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对血液组成的影响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第1节 肺通气p148
呼吸:
机体在新陈代谢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机体这种与环境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肺通气的动力学
① 呼吸运动:大气与肺泡间的气压差 ② 呼吸形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③ 胸膜腔内压:胸膜壁层和脏乱间的一个密闭腔隙。正常情况下呼吸时,胸膜腔力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
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肺容积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通气量
人体每分钟吸入或呼出气体的总量,其值等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
最大随意通气量
在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最大随意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呼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特点
肺通气的训练的适应
每分钟通气量的适应
肺通气效率的提高
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每分钟通气量和每分钟摄氧量的比值
呼吸肌的训练
① 借助呼吸仪进行 ② 用非呼吸的方法来训练膈肌 ③ 长时间的耐力运动
第2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P156
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各气体的分压差,总是由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移动
气体交换的过程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物理因素
① 气体扩散速度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② 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通气/血流比值
可作为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第3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p158
氧的运输
血红蛋白(Hb)与氧气的结合
在100ml的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气的量,称为Hb氧容量,而Hb实际结 合氧气的量,称为Hb氧含量,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
释义
血流中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氧解离曲线的分析
右上段60mmHg
中段40~60mmHg
左下段15-40mmHg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二氧化碳分压,PH、温度、2,3一一二磷醇甘油酸
氧储备
氧气除了维持正常新陈代谢所需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体内备用
氧脉博
人体从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可用每分钟摄氧量除以每分钟心率得到,可作为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
氧利用系数
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氧气容积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可作为评定组织换气或组织细胞利用氧能力的一个有效指标
二氧化碳的运输p162
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第4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p163
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延髓的呼吸中枢是最基本的呼吸中枢机体正常的节律性呼吸是延髓与高位中枢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
反射性调节
① 牵张反射 ②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③ 防御性呼吸反射:
化学调节
① 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② 氢离子和低氧气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一般认为,肺通气的快速增长和减少期主要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慢速增长和减少期则是体液和温度调节的结果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血液循环释义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心脏不停的跳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液循环主要功能
进行体内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以及体液的运输,以保证组织胞正常的新陈代谢,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1节 心脏生理p168
构成心肌的细胞
一类是普通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分化了的具有自动节律性的心肌细胞,组成 了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收缩性
① 同步收缩 ② 不发生强直收缩 ③ 前期收缩和代偿间歇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脏的泵血过程
① 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② 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快速舒张期、减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p172
心率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人体在运动时射血分数提高。射血 分数反应了心室的泵血效率,与搏出量相比,射血分数可更准确地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
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心输出量
心力储备
释义
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的需要增加,称为心泵功能储备,简称心力储备
心率储备
最高心率-安静时心率
搏出量储备
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意义
在剧烈运动时,心力储备不足往往成为限制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提高运动员的心泵功能是有氧耐力训练的中心环节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
释义
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前负荷时肌肉在收缩前处于某种程度的拉长状态,使肌肉具有一定的初长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当于心室的前负荷
异长调节的生理意义
对博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出血量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保持平衡,并匹配左右心室的博出量
后负荷
释义
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生理意义
当大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心脏的搏出量能适应后负荷的改变,并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上
心肌收缩能力.
心机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心率
最佳心率
通常只有当心率在120~180次每分钟范围时心输出量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称为最佳心率范围
心搏峰
运动生理学将每搏输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称为心搏峰
心电图p176
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的生物电变化
第2节 血管生理p177
血管的功能特点及其其分泌功能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① 弹性储器血管 ② 分配血管 ③ 阻力血管 ④ 交换血管
血管的内分泌功能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动脉血压
概念
动脉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脉搏压(脉压)
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
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 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② 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③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④ 大动脉管壁弹性 ⑤ 循环血量
动脉脉搏
释义
由于心脏的舒缩所影起的动脉血管周期性脉动现象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p182
静脉血压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② 心肌收缩力量 ③ 体位改变 ④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⑤ 呼吸运动
重力性休克
大量血液淤滞了下肢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大幅减少,引起脑部缺氧而发生头晕甚至晕厥
微循环
第3节 心血管活动调节p184
神经调节
心脏及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控制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血管的神经支配
舒血管和收血管神经纤维
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生理意义: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体液调节p187
肾上腺素
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能使皮肤,肾,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而心骨骼肌和肝中的血管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变化不大,对血压影响较小,故临床上被用作强心剂
去甲肾上腺素
可使全身几乎所有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对心脏的作用较弱,因此临床上用来做缩血管升压药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
其他体液因素
综上所述:p188
自身调节
包括
心脏泵血功能的自身调节和组织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代谢自身调节
肌源性自身调节
第4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p188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心率、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器官血流量
血压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性心脏肥大
释义
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训练而引起的心腔扩大和心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
特点
① 耐力运动员:全心扩大,同时伴有左心窒臂厚度略微增加,又称离心性肥大 ② 力量运动员:以左心室壁增厚为主,而左右心室腔的扩大大不明显,又称向心性肥大
心脏重塑
在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同时,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肌浆网,心肌细胞的特殊分泌颗粒及神经支配等微细结构均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
微细结构重塑
p192
运动性心动徐缓
意义:安静时心率的降低,一方面增加了运动员的心率储备,从而增强了运动时的心力储备,另一方面则是心动周期延长,心脏在一次工作之后有充足的时间,使心脏的工作更加高效省力。
心脏泵血功能改善p193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第1节 消化与吸收p196
消化
释义
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概述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① 兴奋性 ② 自动节律性 ③ 紧张性 ④ 伸展性 ⑤ 敏感性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道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消化道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
消化腺的分泌与作用
消化液主要功能
1 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3 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的吸收 4所含的黏液、抗体等有保护消化道黏膜的作用
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
口腔内消化
① 咀嚼与吞咽 ② 唾液的分泌作用
胃内消化
渭液的作用p198
胃的运动形式
① 容受性舒张 ② 紧张性收缩 ③ 蠕动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与作用
胆汁的分泌与作用
小肠液的分泌与作用
大肠的功能
吸收p200
释义
食物经过消化后,将一些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概述
小肠吸收的特点
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
运动对消化和吸收的影响
第2节 排泄p202
释义
机体将物质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内的异物、有害物质以及摄入的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与血液循环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
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① 血液供应丰富 ② 肾有两套毛细血管
尿液的生成
生成
肾单位和集合管中
肾小球的滤过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有效滤过压
是指促进滤过的力量与对对抗滤过的力量之间的差值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两侧肾生成的滤液量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滤液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水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通过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过程
肾糖阀
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阀160~180mg/dL时,肾小管便无法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从而出现尿糖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分泌作用
肾小管与集合管将自身的产物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肾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p207
肾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尿量减少同时产生口渴的感觉和饮水要求
肾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排氢保钠,排酸保碱)
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尿量
运动性蛋白尿
释义
正常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产生原因p209
运动性血尿
释义
运动员或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经检查无其他原因
特点p209
产生原因
处理
预防措施
运动生理学
第十章 身体素质
将人体在肌肉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及协调等机能能力
第1节 力量素质p212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肌源性因素
肌肉横断面积
肌纤维类型
肌肉收缩时的初始长度
① 被活化的横桥数目 ② 肌肉被拉长通过牵张反射引起肌力增加 ③ 肌肉被拉长后具有弹性势能
神经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与收缩的能力称为中枢激活
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关节运动度
其他因素
① 年龄和性别 ② 激素 ③ 运动训练
力量素质的测定p217
最大肌肉力量
释义
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所表现出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等长肌力,等张肌力、 等速肌力
肌肉耐力
释义
肌肉以一定负荷或速度收缩能够重复的次数或所能坚持的时间
等长肌肉耐力,等张肌肉耐力,等速肌肉耐力
肌肉功率
释义
肌肉收缩时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肌肉张力与收缩速度
张力大收缩速度小,反之
肌肉爆发力
力量素质的训练p219
训练原则
① 超负荷训练原则 ② 专门化训练原则 ③ 力量训练的安排顺序 ④ 力量训练的间隔时间 ⑤ 核心力量应优先保障
训练的方法
等长练习法
等张练习法
等速练习法
超等长练习
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立即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
第2节 速度素质p223
释义
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释义
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
反应时
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肌纤维类型
肌肉力量
神经和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
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释义
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步长和步频
供能效率
生物学因素p225图
速度素质的测定p225
反应时
非乳运动能力测定
① 玛加利亚一卡拉门试验 ② 30m跑测试
速度素质的训练
① 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② 发展肌肉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 ③ 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及关节柔韧性 ④ 提高肌肉放松能力 ⑤ 改进技术动作
第3节 无氧耐力素质p228
释义
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供能的情况下能够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机体缓冲乳酸能力
碳酸氢纳(碱储备),可通过超量补偿机制增加碱储备,增强血液缓冲乳酸的能力
脑细胞耐酸能力
无氧耐力素质的测定
60s最大负荷测试
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无氧耐力素质的训练
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乳酸的累积、 消除和耐受能力
最大乳酸训练
乳酸耐受训练
缺氧训练
第4节 有氧耐力素质p232
释义
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
需氧量和摄氧量
需氧量
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摄氧量
也称吸氧量或耗氧量,是指机体每分钟能够摄取并利用的氧气量
最大摄氧量
释义
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
影响因素
心肺功能和肌细胞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意义
可作为评定有氧运动能力的客观指标,又可作为运动员选材和制定运动强度的重要依据
氧亏
在进行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即使氧运输系统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的要求,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时的水平,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耗氧水平
无氧阈
是指在递增负荷的运动过程中,人体从有氧代谢供能进入到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共同供能的转折点
乳酸阈
当运动达到某强度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拐点即为乳酸无氧阈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p235
氧运输系统功能
骨骼肌特点
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能量供应的特点
有氧耐力素质的测定
有氧耐力的训练
持续训练法
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
高原训练法
第5节 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p239
平衡
分类
对称性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平衡的生理学基础
①位觉器官 ② 本体感受器 ③ 视觉器官 ④ 身体机能状态
平衡能力的评定
平衡能力的训练
前庭功能训练
① 被动训练法 ② 主动训练法 ③ 综合训练法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
视觉器官功能训练
灵敏p242
灵敏性的生理学基础
① 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 ② 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 ③ 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灵敏性的评定
传统测试方法
① 立卧撑测试 ② 象限对脚跳测试
灵敏测试仪
灵敏性训练
① 运动的专门性 ② 结合力量、爆发力训练 ③ 专项训练 ④ 避免疲劳时进行训练
柔韧p244
柔韧的生理学基础
① 关节的结构特征 ② 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③ 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 ④ 中枢神经的协调和肌肉力量
柔韧性的评定
简易评定方法p245
精确测量法
柔韧性的练习
牵张练习
① 冲击性牵张练习 ② 静力性牵张练习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法练习
柔韧性训练原则
① 以关结节构为依据 ② 要与准备活动相结合 ③ 合理的发展柔韧性 ④ 加强儿童少年期柔韧性训练
协调p248
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
① 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 ② 骨骼肌的协调作用 ③ 感知觉的协调作用
协调性的评定
发展协调性的训练
第6节 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新方法p249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的定义
核心区
核心力量
① 稳定核心部位,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② 构建运动链,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 ③ 预防运动损伤
核心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① 核心稳定 ② 神经肌肉的协调控制
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
振动训练p253
定义
是指利用仪器产生的振动作为负荷进行身体训练的方式
振动训理的生理学基础
① 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② 神经肌肉的募集
振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呼吸肌训练
定义
是指通过增加呼吸阻力的方式增加呼吸肌工作能力,是增强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训练方法
呼吸肌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① 呼吸肌与运动能力 ② 呼吸肌的可训练性
呼吸肌郡的训练方法
低氧训练p257
定义
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方法
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机制
① 提高血液氧运输能力 ② 提高红细胞释放氧能力 ③ 提高心肺功能 ④ 提高骨骼肌代谢能力
低氧训练的基本方法
① 模拟海拔高度和持续时间 ② 低氧训练监控
第十一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第1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p264
赛前状态
释义
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生理变化
主要有神经兴奋系统提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
产生机制
条件反射学说
赛前状态的调整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直接影响赛前状态的表现。客服赛前不良反应的方法有很多,如调整准备活动的内容,强度和节奏,不断变换训练环境,增加比赛经验,进行必要的身心调整方法以及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等
准备活动
释义
是指正式训练和比赛前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性身体练习
生理作用
①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② 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③ 升高体温 ④ 降低肌肉黏滞性 ⑤ 增强皮肤血流 ⑥ 痕迹效应
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强度以及正式训练或比赛的时间间隔
第2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p265
进入工作状态
释义
在运动初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可能立即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机能变化阶段成为进入工作状态
产生的原因
人体内脏器官具有较大的惰性。产生生理惰性的原因是由于支配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突触联系较多,传导速度慢
影响因素
极点
释义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初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和动作迟缓不协调的,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产生原因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摄氧量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氧需求所致
第二次呼吸
释义
当极点出现后,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弱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快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产生原因
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气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稳定状态
释义
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较高的机能状态,这一阶段称为稳定状态
真稳定状态
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摄氧量和需氧量可以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假稳定状态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机体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第3节 运动性疲劳p268
释义
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主要表现
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下降
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产生的生理机制
外周机制
衰竭假说
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堵塞假说
主要原因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之中大量堆积所致
突变假说
P270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假说
由于血液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自由基假说
中枢机制
保护性抑制假说
为了防止脑细胞的进一步损耗,大脑皮质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这种抑制即为保护性抑制
运动环路失调假说
运动性疲劳的检测指标p272
神经系统的检测
① 反应时 ② 皮肤空间阈值 ③ 闪光融合频率
生物电的检测
① 心电图 ② 肌电图 ③ 脑电图
主观用力感觉的检测
运动系统的检测(肌为放松程度)
第4节 恢复过程p274
释义
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机能逐步恢复与提高的过程
一般规律
阶段特点
超量恢复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促进恢复过程的措施
① 整理活动 ② 营养手段 ③ 物理手段
第5节 脱训与尖峰状态训练p277
脱训(停训)
释义
由于训练的减少或停止,先前所形成的解剖、生理及运动成绩的适应会完全或部分消失,此现象称为脱训
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心肺功能
会使已提高的心肺功能下降
几种主要身体素质
肌肉力量、功率、肌肉耐力下降,速度和灵敏损失较少,柔韧下降快
尖峰状态训练
运动员在参加大赛前的最后几天采用降低训练负荷的一种训练方式,称为尖峰状态训练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式
第1节 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p281
运动技能
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在大脑皮质主导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的肌肉活动
运动技能的分类
闭锁式运动技能
是指在相对稳定并可预期的环境下完成了技能
开放式运动技能
是指在环境变化和不可预见的环境中完成的动作
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运动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是个体在后天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类反射
条件反射的泛化与分化
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除条件自己本身外,与该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预见性和适应性
形成及其机制
相关中枢之间建立起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本质
多个中枢参与,反射活动复杂
反射活动是链锁的
本体感受性冲动起重要作用
实质上就是大脑皮质的主导下,建立起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运动动力定型
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各有关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在大脑皮质中按照严格的时间间隔和顺序出现,形成固定化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固定化的格式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第2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p285
泛化阶段
产生的原因及动作表现
大脑皮质有关中枢产生强烈兴奋,但此时内抑制过程尚未建立,条件反射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尚不稳定,此时大脑皮质中有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都呈现扩散状态 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动作及错误动作多,动作不连贯及节奏紊乱,动作易受干扰
教学要点
① 多采用直观教学 ② 采用分解教学等方法,适当降低动作难度
分化阶段
产生的原因及动作表现
此时大脑皮质有关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日趋分化和完善,抑制过程得到加强,大脑皮质有关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 多余动作会逐渐消除,错误动作会得到纠正,能够比较顺利、连贯的完成技术动作,并初步形成动力定型,但这种动力定型还不够稳定,遇到新异刺激时,错误动作可能还会重新出现
数学要点
① 加深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建立完整动作的概念 ② 强化正确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③ 加大动作难度,建立更精细化的分化抑制
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产生的原因及动作表现
学习者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技能日趋巩固和完善大脑皮质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更加精确和集中 动作完成的更加准确,协调和优美,动作的某些环节还可以出现自动化现象,既不必受大脑皮质有意识的进行控制就能顺利完成动作
数学要点
① 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不断提高动作质量 ② 经常检查动作质量,防止动作变形 ③ 坚持练习,巩固持久
第3节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p289
运动技能的迁移
对不同类型的技能进行梳理和分析
合理安排数学顺序
掌握动作技能的数量及熟练程度对迁移效果的影响
感觉反馈的影响
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反馈在运动技能发展中的作用
反馈
分类
正反馈和负反馈
作用
提供信息,强化学习、激发动机
在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反馈教学法提高学习效果
合理选择不同的反馈信息
充分利用想象和回忆练习等反馈强化动作的掌握
注意力的影响
依据注意能力的局限性,合理安排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控制注意的能力
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运动生理学
第十三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第1节 儿童少年与运动p296
儿童少年的生长生育
年龄阶段的划分
① 婴儿期 ② 幼儿前期 ③ 幼儿期 ④ 儿童期 ⑤ 少年期 ⑥ 青年期
生长发育特点
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表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
发育速度呈波浪式发展
各器官系统生长生育的不平衡性和统一性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运动系统
骨骼与关节
肌肉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 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 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② 注意全面的身体锻炼 ① 注意运动场地的选择 ④ 慎用负重练习 ⑤ 注意矿物质补充 ⑥ 注意将柔韧练习与负重练习结合 ⑦ 注意肌肉的平衡发展
氧运输系统p299
血液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 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 注意项目和负荷方式的选择 ② 注意区别对待 ③ 逐渐增加耐力训练 ④ 注意掌握呼吸方法
神统系统p301
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均衡
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
青春生育期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 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 注意增加趣味性 ② 注意加强直观教学 ③ 注意男女生差异 ④ 注意降低动作难度
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p302
发展规律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
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身体素质发展的顺序性
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点
力量素质和年龄变化
速度素质和年龄变化
耐力素质和年龄变化
灵敏素质和年龄变化
柔耐素质和年龄变化
协调能力和年龄变化
第2节 女性与运动p305
生理特点
生理阶段的划分
根据性腺卵巢功能的变化,可划分为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和老年期
运动生理特征
有氧能力
概要
无氧能力
概要
肌肉力量
柔韧性
女性运动的特殊问题
月经周期与运动
形成机制
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
运动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孕期与运动
更年期与运动
生理特点
骨质丢失与运动
第3节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p310
生理特点
运动系统
骨骼
关节
肌肉
神经系统
氧运输系统
血液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身体成分
免疫系统
运动对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影响
运动系统
氧运输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原则
健康监测
循序渐进
自我监督
第十四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第1节 身体成分概述p316
体重与身体成分
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的意义
人体健康需要合理的体重和身体成分
运动员获得佳绩需要适应的体重和身体成分比例
理想体重与身体成分
普通成年人
运动员
第2节 肥胖与体重控制p319
肥胖的危害及形成机制
肥胖对人体的危害
肥胖形成的生物学机制
主要原因
概要
机体能量失衡的原因
① 遗传因素 ② 生理因素 ③ 代谢因素 ④ 环境和行为因素
肥胖的检测
① 肥胖度 ② 体质指数 ③ 腰臀围比值
体重控制与运动减肥的生理学机制
体重控制
保持体重恒定的原则和方法
热能平衡
减少体重的原则和方法
增体重的原则和方法
运动减肥的生理学机制
耐力运动消耗脂肪
适度运动降低食欲
增加基础代谢率
抑制脂肪生成
第3节 运动处方p325
释义
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的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概述
分类
① 健身运动处方 ② 竞技运动处方 ③ 康复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内容
运动目的
根本目的
通过科学有序的身体活动,给人一定负荷的运动刺激,使机体产生反应与适应性变化
主要目的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延缓衰老;防治某些疾病,保持健康或恢复某些功能;丰富生活,调节心理,提高生活质量;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竞技水平
运动形式
① 有氧耐力运动 ② 伸展运动 ③ 力量性运动
运动强度
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
① 心率法(最大心率百分比、心率储备百分比) ②梅脱(以安静时的能量代谢为基础,反应机体各种活动时的相对能量代谢水平)③ 自感用力程度
力量性运动的运动强度
伸展运动的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生物节律、锻炼时的空气环境)
运动频率
运动注意事项及微调整
概要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p330
制定
原则
① 因人而异 ② 有效性 ③ 安全性 ④ 全面性
步骤(五大步骤)
一般检查和填写问卷,临床健康检查,体能检测,运动实验和制定运动处方
实施
实施过程
① 准备阶段 ② 运动阶段 ③ 整理阶段
自我监控
心率测定
① 基础心率 ② 运动过程中心率 ③ 运动后恢复心率
血压
体重
主观用力感觉
① 运动中的自我主观感觉 ② 运动后的自我主观感觉
运动处方实例P333
第十五章 环境与运动
第1节 冷热环境与运动p337
体温与调节
正常体温
产热过程
概要
散热过程
概要
调节机制
运动与体温调节
冷环境与运动
运动与冷应激
常见的冷伤害
概要
冷伤害的处理
概要
冷伤害的预防
概要
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
概要
热环境与运动
运动热应激及生理学问题
脑温、肌温和脱水
常见热伤害
① 脱水 ② 热痉挛 ③ 热衰竭 ④ 中暑
热伤害处理与预防
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
第2节 水环境与运动p345
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能量消耗
运动技能的学习
人体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3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p347
高原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特点
① 低压低氧 ② 低温 ③ 高原辐射
影响
对耐力项目的影响
对速度性项目的影响
对爆发性项目的影响
人体对高原环境的反应与适应
反应
呼吸反应
心血管反应
高原病
高原习服
血液
肌肉
心肺功能
第4节 大气环境与运动p350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主要途径
① 呼吸道 ② 消化道 ⑦ 体表皮肤
对健康影响
影响人体健康的效应
大气环境污染与运动
第5节 生物节律与运动p356
生物节律释义
概要
可能的机制与意义
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非同步综合征
概要
运动员生物节律的调整
释义
概要
前适应调整
后适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