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关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知识,大家也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肝硬化的思维导图,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肝脏疾病的终末期病变,以弥漫性的肝细胞坏死,广泛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为基本病理变化,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团形成假小叶,引起肝小叶的结构和血管发生破坏和改建。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晚期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
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思维导图,胃炎指胃黏膜的炎性病变,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为特征的常见病症。
胃炎 消化性溃疡的思维导图,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为特征的常见病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栓形成
概念:活体组织血管系统中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条件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流状态改变(流速减慢,涡流形成,粘度升高
血液凝固性增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加)
形成过程: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小堆(可逆) →血小板血栓(不可逆)→血小板小梁→含红细胞的纤维蛋白网填充在小梁间→内膜处血栓形成
类型及形态
白色血栓:好发于心瓣膜,心腔及动脉内,形成静脉血栓的头部 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组成,灰白色小结节,不易脱落
混合血栓:好发静脉,形成静脉血栓体,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及 红细胞和中WBC组成,粗糙干燥圆柱形
红色血栓:好发静脉,静脉血栓尾部,由大量RBC和中WBC 纤维蛋白组成,暗红色,易脱落
透明血栓:好发微循环毛细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常见于DIC
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钙化(血栓发生钙盐沉积)
机化再通:机化过程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覆于血栓裂隙表面形成 新的血管,重建部分血流的过程
影响
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透明血栓形成)
栓塞
概念: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运行途径:1.静脉系统/右心腔栓子→肺栓塞 2.主动脉系统/左心腔栓子→各器官的小动脉(脑,肝,脾,肾) 3.门静脉系统栓子→肝内门静脉栓塞 4.交叉性栓塞 5.逆行性栓塞(胸腹压升高,血栓逆流)
血栓栓塞
多在静脉形成
肺动脉栓塞:1.肺动脉小分支→影响较轻(肺双重血液循环) 2.肺动脉主干/大分支→跨骑性栓塞→呼吸困难,发绀,休克,循环呼吸衰竭 3.栓子小且多→栓塞肺动脉小分支→右心衰竭
体循环栓塞:多为下肢,脑,肠,肾,脾等 1.栓塞动脉侧支循环缺乏→局部组织梗死 2.下肢动脉吻合丰富,肝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不易梗死
脂肪栓塞
多发生在毛细血管及静脉(长骨骨折/外力撞击,肝细胞破裂释放脂滴)
d>20mm→肺动脉分支,小动脉或Cap栓塞 d<20mm→经肺泡Cap到达肺静脉至左心达体循环分支→全身多器官栓塞
少量脂滴入血→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无不良后果 大量脂滴入血→进入肺循环→窒息,右心衰竭
气体栓塞
大量气体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空气栓塞
多见于静脉损伤破裂,外界空气进入
影响:少量气体→溶解于血液中→无气体栓塞发生 大量气体→泡沫状血液充满心腔→阻碍静脉回流及肺动脉输出 →严重循环障碍→呼吸困难,发绀,猝死
减压病
高压迅速进入低压/常压环境→血液中气体迅速游离
影响:皮下水肿,肌肉关节疼痛,局部缺血梗死 阻塞冠状动脉→严重血液循环障碍致死
羊水栓塞
影响:呼吸困难,发绀,抽搐,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机制:羊水中胎儿代谢物入血致敏,羊水凝血致活酶→DIC
其他栓塞
梗死
多为器官和组织,坏死多针对细胞而言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阻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多为动脉阻塞引起)
形成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影响因素
器官血供特性:肺→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供血;肝→肝动脉门静脉供血,不易梗死 心,脑,脾,肾→动脉吻合支不丰富→易梗死
局部组织对缺氧的敏感性:心,脑敏感,骨骼肌纤维结缔组织较耐受
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突然中断→易梗死;缓慢中断→不易梗死(建立侧枝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