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9.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9.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5-03 15:18:42 山东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汉末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与曹擦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
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恢复社会生产
屯田
民屯
采取军事组织的方式管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设各级官吏管理,不属郡县
军屯
士兵及其家属
设在军队驻扎和“士家(士兵家属)”聚集地区
规模大
军事编制,剥削重,地位低受歧视,积极性低
促进生产,积极
招揽流民,劝课农桑
加强对地方官此方面的考核
官员督促农民从试生产
兴修水利工程
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
人才选拔制度
曹操下令求贤,“唯才是举”
曹丕“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
官制
中央
新设中书以分尚书之权
地方
将汉末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
将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的做法,助长地方割据趋势
极力削弱王国势力,并设监国之官以监察诸王行为
诸葛亮治蜀与蜀国后期政局
重建吴蜀联盟
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内修政理
严格实行法治,强调执法公允,政治比较清明
发展农业生产,水利事业,井盐、蜀锦
和戎抚夷
七擒七纵孟获,巩固南中统治
打破闭塞,交流开发
北伐中原
取得部分胜利、整体失败
两国力量悬殊
蜀国后期政局
吴国对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征山越与屯田
山越出山与与汉人杂居
推行屯田制度
工商业与海上交通的发展
冶铁、制瓷和造船
与夷州、南海往来
江南世家豪族势力的发展
孙吴政权由江北大族和江南土著大族联合支持下建立 江南大族成为主要支柱
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复客制
国家允许世家大族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
世袭领兵制
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士兵可以世袭
士兵得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崩溃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司马氏在魏国专权
高平陵事变
曹爽
淮南三叛
灭蜀和西晋建国
265年司马炎称帝(晋武帝),国号晋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太康元年(280年)统一
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占田制的颁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
废除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内容
农民的占田和课田
占田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
课田是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
户调式
士族地主占田、荫课和荫亲属等特权
实质
以新形式将土地同劳动力结合,保护和限制地主利益相结合,以保证封建政府财政收入
不是将土地授给农民,只是承认其占有土地的限额,将其占有合法化
对士族地主占田在法律上给予一定限制
按官品占田(特权+限制)
诸侯王权力的加强
认为曹魏政权灭亡是没有分封
一方面放纵门阀士族,另一方面分封诸王
扩大宗室诸王权力,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王分三等(户数)
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假节
分封宗室目的是藩卫王室,随着矛盾发展,削弱中央皇权统治
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政治
五等爵制
受封者均实力雄厚的士族
九品中正制
经济
依品占田和荫客、荫亲属,多占的土地和劳动力也被默许,特权之外还有特权
文化
高门弟子耻与寒门为伍,遣散太学中部分学生;建贵族学校“国子学”,法律形式固定教育特权
统治阶级内矛盾
寒门地主与门阀
氏族内部斗争
皇室和氏族矛盾
“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
统治者的腐化
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
流民起义
“五胡乱华”和西晋的灭亡
少数民族内迁
汉族政府招引强制少数民族进入内地,补充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
气候寒冷趋势,逐水草而居南下
民族压迫和民族矛盾
民族歧视
民族压迫
纳租调,服力役
进入地主庄园沦为佃客和奴婢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以淝水之战分为前后期
东晋的建立与门阀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东晋建国
两个不同地域的门阀集团,北方主流,南北之争,早晚之争
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王与马共天下”
政治
几乎把持全部朝政
经济
经济特权超过西晋
“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氏族内部等级、士族与寒门界限进一步森严
修谱牒之风盛行,保证士族特权
内乱
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
中央险胜,但依靠的是其他士族的力量
东晋的北伐与淝水之战
祖逖桓温北伐
淝水之战
苻坚
前秦企图统一全国的战争,时机和条件不成熟,战略指挥失误
东晋的衰亡
淝水之战后进一步压迫剥削百姓,矛盾激化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政权的更替
宋
元嘉之治
元嘉之战
齐
检籍
即清检士籍
门阀渐衰,士族有“籍状”,有名即为士族,于是有人假造,政府推行检籍工作
梁
把治国重点放在调整统治者内部利益上,但对百姓缺严酷
提倡佛教,造佛寺,大量财富和户口流入佛寺
侯景之乱
门阀势力受到打击,南强北弱局面正式形成
陈
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
中央集权的强化
制度变化
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 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有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秘书省
集书省
国家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为三省六部制打下基础
寒人势力兴起
上升途径
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
掌管机要
典签
宗室子弟任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要事需典签签署执行
门阀制度渐衰
原因
腐朽,不思进取
寒人兴起,士族更加强调界限,士庶壁垒森严现象更加严重
谱学盛行《十八州士族谱》
吏部选官依据
矫正伪冒士族的寒人凭据
东晋南朝时南方时经济的发展
统治阶级
皇室、士族、庶族地主和商人等
农业
种类
国有的公田
地主园墅
小农耕地(数量居多数)
发展
侨立郡县
牛耕、水利工程、单位面积产量
负担沉重
手工业
养蚕技术
瓷器(青瓷)
造纸业
压光和染色
商业
市场种类
正规“市”
农民临时“草市”(草市尉管理)
军队设立的“军市”
与少数民族交易“夷市”
敌国进行的“互市”
强烈反差货币衰落
金属与实物货币并行,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给商业带来不便,造成许多浪费,商业畸形发展
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拓跋族的兴起与北魏统一北方
拓跋珪在各酋长的拥戴下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称魏,史称北魏
北魏前期的封建化
拓跋珪(道武帝)
政治
迁都平城
参照汉制设立官职、制礼仪、定律令、考天象
令朝野束发戴帽
收集儒家经典,设博士太学
企图建立中原“正朔”新形象
经济
开始农业定居化
解散部落组织按地域定居
拓跋焘(太武帝) (在士族崔浩,道士寇谦之支持下开始汉化进程)
任用汉人,相对提高汉人地位
与民休息,不断减轻农民负担
文化
以道教为国教,寇谦之
提倡儒学
削弱佛教,大范围灭佛
“国史案”,失败告终 民族矛盾没有消解 参与改革力量弱小 改革派激进 为孝文帝改革提供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背景
经济
经济落后,农业发展难以满足需求
政治
豪强地主坞堡,大量依附人口,影响财政;独立王国,政令难行
官员没有官奉,俸禄生活向人民搜刮
对各族人民压迫
统治内矛盾(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政治经济利益,民族差异)
各族反抗不断
改革内容
两个阶段
484-486 冯太后主持,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
整顿吏治
***按照治绩好坏确定,不固定年限
实行俸禄制
加大反贪力度,树立御史台权威
实行三长制
家→邻(长)→里(长)→党(长)5家为1邻
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制,征发兵役徭役
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
经济
推行均田制
露田,政府授予,不准买卖,身死还田
原有土地为桑田,不还授,不足可补充,多余部分可买卖
奴婢受田与良人同,耕牛受田(4)
地广人稀处可暂借土地农民超额耕种
官吏给公田,离职给下任,不得买卖
新户调制
一方面不触动地主阶级基本利益 通过授田和新租调制把更多农民束缚在土地成为国家编户,土地+租调相对固定减轻,生产条件改善,生产力发展 地主阶级部分隐户被括出,利益受限制但基本没触动,奴婢耕牛等受田实际得到好处
494迁都洛阳以后 孝文帝,改革鲜卑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迁都洛阳
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 以法律形式肯定融合成果,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发展 把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加以强化,使统治腐败和阶级矛盾尖锐化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
牢固树立了农本思想
精耕细作方面积累经验
水利灌溉事业
畜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工商业
北魏初期沿用“工商在官”的传统,孝文帝改革后结束
官僚贵族经商
货币不发达,较长时间以绢布谷物为交换媒介
(低水平货币流通,官商逐渐衰落和民间商业兴起的特点)
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后期腐朽
攀比斗富
放高利贷掠夺土地
佛教重新抬头(大量佛图户和僧衹户)
阶级矛盾
各族人民大起义
北方边镇起义等
柔然衰落和北魏迁都,军镇地位逐渐衰落,镇兵和下层军官地位下降,不满情绪
北魏分裂
东西魏和北周北齐
东魏北齐的政治和经济
统治集团由六镇鲜卑和河北汉族地主组成,民族矛盾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昏暗
西魏北周的政治和经济
以宇文氏为首的武川军人集团和关陇汉族地主组成
进行改革
改革内政,限制门阀
改革均田制
建立府兵制度
柱国大将军(名八实为六)
柱国督两个大将军
大将军督两个开府
开府领一军
周武帝时临时命将配兵,削弱将军权力
士兵组成:豪强部曲、富家子弟、贫下户等
如资装全部自备,则不承担其他课役,战时打仗、农隙讲武教战,向兵农合一全是发展
灭佛和释放奴婢
没收资产,佛图户、僧祗(音只)户编入民籍,强者入府兵
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方式:友好交往、战争、统治者主动
内容: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
魏孝文帝改制,总结和肯定民族融合成果,促进融合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哲学和宗教
玄学兴起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把道家《老子》《庄子》儒家《易》成为“三玄”
表面上是本与末、有与无、明教与自然等抽象哲理问题
始于曹魏年间何晏与王弼
认为自然是本,明教是末,名教出于自然;人君应当拱默无为,委政臣下
嵇康和阮籍
谈说玄虚,“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
西晋向秀和郭象
政治上主张无为,维护门阀士族统治秩序
东晋以后同佛教相结合
名士谈佛理,僧侣多长于清谈
谈玄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提倡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上有所进步的方面
虚无浮夸和提倡放荡的生活作风造成不良风气
与玄学“贵无”对立的“崇有”
裴頠(音伟)认为主张虚无,强调无为没有益处
鲍敬言批判玄学
天上地下自然现象,无尊卑之分,主张不要国家
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
“儒本道末”的提出和玄学向儒学靠拢
南学更重从综合、抽象义理上探求儒学精神 “牖中窥日”
北学注重兼通博考 “显处视月”
儒学虽在哲学思辨方面不如玄学等,但与国家制度法律和公私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仍居于首位
佛教的流行和神灭论思想
长期战乱,统治者有意提倡,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结合
名僧参决国家大事,佛寺遍布各地,僧尼多,西行取经,外国僧侣来华
带来危害,修剪寺塔,耗费人民血汗
范缜从理论打击佛学《神灭论》
“形神相即”形体和精神不可分离
精神是活人的“质”特有的,只有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的作用
道教的改革及官方化
一部分道教领袖开始改革原始道教,使得道教向成熟化、定型化、官方化发展
葛洪《抱朴子》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神秘的玄产生
有仙骨的人得到“玄一”或“真一”就能够成仙
说明君臣上下、设官分职是天理自然
主张严刑峻法
陶弘景
建立了道教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神仙体系
道教神仙谱系哲理化
神谱诸神与世俗等级制度吻合
将儒学中的相关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之中,强调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
寇谦之
“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事闭练”
政治上:原始道教中朴素平等思想抽调,真正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演化成一个具有哲理、神谱、仪式、方法等完整体系,影响中国文化至深的宗教
史学、地理学、文学和艺术
史学
《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人物传记和地方志编撰兴起
地理
郦道元《水经注》,地图绘制
文学
发展原因
儒家独尊动摇,思想新解放
社会大变动,为文学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表现
三曹父子、建安七子、陶潜
民歌、七言谣谚、骈文流行
神话、志怪小说《搜神记》《神仙传》、文人轶事小说《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文学批判和文学理论名著
艺术
石窟艺术
绘画
张僧繇善画寺壁
顾恺之《女史箴图》
书法
王羲之(书圣)王献之
科学技术
数学
机械制造
马钧发明改进机械
祖冲之设计日行百里“千里船”
农学
贾思鳃《齐民要术》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
医学
脉学、针灸
葛洪《肘后救卒方》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分类法
社会生活
饮食
酒、饮茶
服饰
住所
园林式居宅兴起
婚丧
婚姻
早婚现象普遍
由于思想解放和少数民族习俗传入,婚姻较前代开放
门当户对、从一而终、指腹婚和冥婚等传统习俗仍有较大影响
丧葬
薄葬之风兴起
目的选择仍然看重,“望气”“相冢”之学
节气和民间崇拜
三月三上巳节(祈福免灾)
七月七
七月十五,即盂兰盆节、鬼节、孝亲节
九九重阳节
南方蒋神崇拜
魏晋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学
朝鲜日本
南亚东南亚
三国以后海上交通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同南亚各国联系加强
法显西行取经,著《佛国记》
佛教文化中的狮子、塔等也随之传入中国
中亚、西亚及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汉末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与曹擦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
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恢复社会生产
屯田
民屯
采取军事组织的方式管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设各级官吏管理,不属郡县
军屯
士兵及其家属
设在军队驻扎和“士家(士兵家属)”聚集地区
规模大
军事编制,剥削重,地位低受歧视,积极性低
促进生产,积极
招揽流民,劝课农桑
加强对地方官此方面的考核
官员督促农民从试生产
兴修水利工程
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
人才选拔制度
曹操下令求贤,“唯才是举”
曹丕“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
官制
中央
新设中书以分尚书之权
地方
将汉末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
将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的做法,助长地方割据趋势
极力削弱王国势力,并设监国之官以监察诸王行为
诸葛亮治蜀与蜀国后期政局
重建吴蜀联盟
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内修政理
严格实行法治,强调执法公允,政治比较清明
发展农业生产,水利事业,井盐、蜀锦
和戎抚夷
七擒七纵孟获,巩固南中统治
打破闭塞,交流开发
北伐中原
取得部分胜利、整体失败
两国力量悬殊
蜀国后期政局
吴国对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征山越与屯田
山越出山与与汉人杂居
推行屯田制度
工商业与海上交通的发展
冶铁、制瓷和造船
与夷州、南海往来
江南世家豪族势力的发展
孙吴政权由江北大族和江南土著大族联合支持下建立 江南大族成为主要支柱
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复客制
国家允许世家大族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
世袭领兵制
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士兵可以世袭
士兵得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崩溃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司马氏在魏国专权
高平陵事变
曹爽
淮南三叛
灭蜀和西晋建国
265年司马炎称帝(晋武帝),国号晋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太康元年(280年)统一
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占田制的颁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
废除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内容
农民的占田和课田
占田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
课田是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
户调式
士族地主占田、荫课和荫亲属等特权
实质
以新形式将土地同劳动力结合,保护和限制地主利益相结合,以保证封建政府财政收入
不是将土地授给农民,只是承认其占有土地的限额,将其占有合法化
对士族地主占田在法律上给予一定限制
按官品占田(特权+限制)
诸侯王权力的加强
认为曹魏政权灭亡是没有分封
一方面放纵门阀士族,另一方面分封诸王
扩大宗室诸王权力,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王分三等(户数)
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假节
分封宗室目的是藩卫王室,随着矛盾发展,削弱中央皇权统治
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政治
五等爵制
受封者均实力雄厚的士族
九品中正制
经济
依品占田和荫客、荫亲属,多占的土地和劳动力也被默许,特权之外还有特权
文化
高门弟子耻与寒门为伍,遣散太学中部分学生;建贵族学校“国子学”,法律形式固定教育特权
统治阶级内矛盾
寒门地主与门阀
氏族内部斗争
皇室和氏族矛盾
“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
统治者的腐化
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
流民起义
“五胡乱华”和西晋的灭亡
少数民族内迁
汉族政府招引强制少数民族进入内地,补充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
气候寒冷趋势,逐水草而居南下
民族压迫和民族矛盾
民族歧视
民族压迫
纳租调,服力役
进入地主庄园沦为佃客和奴婢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以淝水之战分为前后期
东晋的建立与门阀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东晋建国
两个不同地域的门阀集团,北方主流,南北之争,早晚之争
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王与马共天下”
政治
几乎把持全部朝政
经济
经济特权超过西晋
“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氏族内部等级、士族与寒门界限进一步森严
修谱牒之风盛行,保证士族特权
内乱
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
中央险胜,但依靠的是其他士族的力量
东晋的北伐与淝水之战
祖逖桓温北伐
淝水之战
苻坚
前秦企图统一全国的战争,时机和条件不成熟,战略指挥失误
东晋的衰亡
淝水之战后进一步压迫剥削百姓,矛盾激化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政权的更替
宋
元嘉之治
元嘉之战
齐
检籍
即清检士籍
门阀渐衰,士族有“籍状”,有名即为士族,于是有人假造,政府推行检籍工作
梁
把治国重点放在调整统治者内部利益上,但对百姓缺严酷
提倡佛教,造佛寺,大量财富和户口流入佛寺
侯景之乱
门阀势力受到打击,南强北弱局面正式形成
陈
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
中央集权的强化
制度变化
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 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有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秘书省
集书省
国家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为三省六部制打下基础
寒人势力兴起
上升途径
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
掌管机要
典签
宗室子弟任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要事需典签签署执行
门阀制度渐衰
原因
腐朽,不思进取
寒人兴起,士族更加强调界限,士庶壁垒森严现象更加严重
谱学盛行《十八州士族谱》
吏部选官依据
矫正伪冒士族的寒人凭据
东晋南朝时南方时经济的发展
统治阶级
皇室、士族、庶族地主和商人等
农业
种类
国有的公田
地主园墅
小农耕地(数量居多数)
发展
侨立郡县
牛耕、水利工程、单位面积产量
负担沉重
手工业
养蚕技术
瓷器(青瓷)
造纸业
压光和染色
商业
市场种类
正规“市”
农民临时“草市”(草市尉管理)
军队设立的“军市”
与少数民族交易“夷市”
敌国进行的“互市”
强烈反差货币衰落
金属与实物货币并行,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给商业带来不便,造成许多浪费,商业畸形发展
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拓跋族的兴起与北魏统一北方
拓跋珪在各酋长的拥戴下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称魏,史称北魏
北魏前期的封建化
拓跋珪(道武帝)
政治
迁都平城
参照汉制设立官职、制礼仪、定律令、考天象
令朝野束发戴帽
收集儒家经典,设博士太学
企图建立中原“正朔”新形象
经济
开始农业定居化
解散部落组织按地域定居
拓跋焘(太武帝) (在士族崔浩,道士寇谦之支持下开始汉化进程)
任用汉人,相对提高汉人地位
与民休息,不断减轻农民负担
文化
以道教为国教,寇谦之
提倡儒学
削弱佛教,大范围灭佛
“国史案”,失败告终 民族矛盾没有消解 参与改革力量弱小 改革派激进 为孝文帝改革提供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背景
经济
经济落后,农业发展难以满足需求
政治
豪强地主坞堡,大量依附人口,影响财政;独立王国,政令难行
官员没有官奉,俸禄生活向人民搜刮
对各族人民压迫
统治内矛盾(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政治经济利益,民族差异)
各族反抗不断
改革内容
两个阶段
484-486 冯太后主持,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
整顿吏治
***按照治绩好坏确定,不固定年限
实行俸禄制
加大反贪力度,树立御史台权威
实行三长制
家→邻(长)→里(长)→党(长)5家为1邻
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制,征发兵役徭役
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
经济
推行均田制
露田,政府授予,不准买卖,身死还田
原有土地为桑田,不还授,不足可补充,多余部分可买卖
奴婢受田与良人同,耕牛受田(4)
地广人稀处可暂借土地农民超额耕种
官吏给公田,离职给下任,不得买卖
新户调制
一方面不触动地主阶级基本利益 通过授田和新租调制把更多农民束缚在土地成为国家编户,土地+租调相对固定减轻,生产条件改善,生产力发展 地主阶级部分隐户被括出,利益受限制但基本没触动,奴婢耕牛等受田实际得到好处
494迁都洛阳以后 孝文帝,改革鲜卑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迁都洛阳
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 以法律形式肯定融合成果,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发展 把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加以强化,使统治腐败和阶级矛盾尖锐化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
牢固树立了农本思想
精耕细作方面积累经验
水利灌溉事业
畜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工商业
北魏初期沿用“工商在官”的传统,孝文帝改革后结束
官僚贵族经商
货币不发达,较长时间以绢布谷物为交换媒介
(低水平货币流通,官商逐渐衰落和民间商业兴起的特点)
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后期腐朽
攀比斗富
放高利贷掠夺土地
佛教重新抬头(大量佛图户和僧衹户)
阶级矛盾
各族人民大起义
北方边镇起义等
柔然衰落和北魏迁都,军镇地位逐渐衰落,镇兵和下层军官地位下降,不满情绪
北魏分裂
东西魏和北周北齐
东魏北齐的政治和经济
统治集团由六镇鲜卑和河北汉族地主组成,民族矛盾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昏暗
西魏北周的政治和经济
以宇文氏为首的武川军人集团和关陇汉族地主组成
进行改革
改革内政,限制门阀
改革均田制
建立府兵制度
柱国大将军(名八实为六)
柱国督两个大将军
大将军督两个开府
开府领一军
周武帝时临时命将配兵,削弱将军权力
士兵组成:豪强部曲、富家子弟、贫下户等
如资装全部自备,则不承担其他课役,战时打仗、农隙讲武教战,向兵农合一全是发展
灭佛和释放奴婢
没收资产,佛图户、僧祗(音只)户编入民籍,强者入府兵
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方式:友好交往、战争、统治者主动
内容: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
魏孝文帝改制,总结和肯定民族融合成果,促进融合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哲学和宗教
玄学兴起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把道家《老子》《庄子》儒家《易》成为“三玄”
表面上是本与末、有与无、明教与自然等抽象哲理问题
始于曹魏年间何晏与王弼
认为自然是本,明教是末,名教出于自然;人君应当拱默无为,委政臣下
嵇康和阮籍
谈说玄虚,“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
西晋向秀和郭象
政治上主张无为,维护门阀士族统治秩序
东晋以后同佛教相结合
名士谈佛理,僧侣多长于清谈
谈玄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提倡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上有所进步的方面
虚无浮夸和提倡放荡的生活作风造成不良风气
与玄学“贵无”对立的“崇有”
裴頠(音伟)认为主张虚无,强调无为没有益处
鲍敬言批判玄学
天上地下自然现象,无尊卑之分,主张不要国家
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
“儒本道末”的提出和玄学向儒学靠拢
南学更重从综合、抽象义理上探求儒学精神 “牖中窥日”
北学注重兼通博考 “显处视月”
儒学虽在哲学思辨方面不如玄学等,但与国家制度法律和公私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仍居于首位
佛教的流行和神灭论思想
长期战乱,统治者有意提倡,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结合
名僧参决国家大事,佛寺遍布各地,僧尼多,西行取经,外国僧侣来华
带来危害,修剪寺塔,耗费人民血汗
范缜从理论打击佛学《神灭论》
“形神相即”形体和精神不可分离
精神是活人的“质”特有的,只有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的作用
道教的改革及官方化
一部分道教领袖开始改革原始道教,使得道教向成熟化、定型化、官方化发展
葛洪《抱朴子》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神秘的玄产生
有仙骨的人得到“玄一”或“真一”就能够成仙
说明君臣上下、设官分职是天理自然
主张严刑峻法
陶弘景
建立了道教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神仙体系
道教神仙谱系哲理化
神谱诸神与世俗等级制度吻合
将儒学中的相关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之中,强调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
寇谦之
“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事闭练”
政治上:原始道教中朴素平等思想抽调,真正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演化成一个具有哲理、神谱、仪式、方法等完整体系,影响中国文化至深的宗教
史学、地理学、文学和艺术
史学
《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人物传记和地方志编撰兴起
地理
郦道元《水经注》,地图绘制
文学
发展原因
儒家独尊动摇,思想新解放
社会大变动,为文学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表现
三曹父子、建安七子、陶潜
民歌、七言谣谚、骈文流行
神话、志怪小说《搜神记》《神仙传》、文人轶事小说《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文学批判和文学理论名著
艺术
石窟艺术
绘画
张僧繇善画寺壁
顾恺之《女史箴图》
书法
王羲之(书圣)王献之
科学技术
数学
机械制造
马钧发明改进机械
祖冲之设计日行百里“千里船”
农学
贾思鳃《齐民要术》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
医学
脉学、针灸
葛洪《肘后救卒方》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分类法
社会生活
饮食
酒、饮茶
服饰
住所
园林式居宅兴起
婚丧
婚姻
早婚现象普遍
由于思想解放和少数民族习俗传入,婚姻较前代开放
门当户对、从一而终、指腹婚和冥婚等传统习俗仍有较大影响
丧葬
薄葬之风兴起
目的选择仍然看重,“望气”“相冢”之学
节气和民间崇拜
三月三上巳节(祈福免灾)
七月七
七月十五,即盂兰盆节、鬼节、孝亲节
九九重阳节
南方蒋神崇拜
魏晋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学
朝鲜日本
南亚东南亚
三国以后海上交通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同南亚各国联系加强
法显西行取经,著《佛国记》
佛教文化中的狮子、塔等也随之传入中国
中亚、西亚及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