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皮炎和湿疹
皮肤性病学思维导图-皮炎和湿疹,包括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湿疹知识总结,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学习,非医学专业科普了解。
编辑于2023-05-09 10:03:53 广东皮 炎 和 湿 疹
接 触 性 皮 炎
定义
因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病因(2类)
发病机制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定义
原发性刺激物经非免疫机制造成的皮肤反应
接触物
刺激性强烈或毒性
任何人接触均可发病
刺激性较小
一定浓度下接触一定时间也可致病
特点
1||| 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
2||| 无潜伏期
3||| 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界清楚
4||| 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典型的IV型变态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物
致敏因子,多为半抗原,本身无剌激性或毒性
仅少数人经一定潜伏期后,再次接触时于接触部位皮肤、粘膜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
特点
1||| 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无反应,经1~2周后若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
2||| 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
3||| 易反复发作
4||| 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适用于检测IV型变态反应
方法
少量可疑致敏物贴皮肤24~48h→小范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用于寻找变应原
结果及意义
阴性反应-
皮肤无任何改变
可疑反应±
痒或轻度发红
弱阳反应+
红斑、痒
强阳反应++
水肿性红斑、丘疹
极强反应+++
显著红肿、丘疹或水疱
假阳性反应
受试物除去后,皮损很快消失
真阳性除去后24~48h内不退或增强
假阴性反应
变应原浓度低、用量不足或失效
基质不适合吸收差
全身紫外线照射造成免疫抑制,迟发反应
受试前3天内或受试期间服用抗组胺药
2周内每天口服强的松10mg以上者
注意
不宜在急性期测试,可引起皮肤兴奋综合征,即强阳性反应可能会使邻近部位的变应原出现假阳性
如试验后72h至1周内局部出现红斑、痒,应及时就诊
48h内变应原斑贴处明显瘙痒,应提前解除该部位变应原
临床表现
急性接触性皮炎
起病急。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少数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
典型皮损
边界清楚的红斑,与接触物基本一致,上有丘疹、丘疱疹
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大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破溃后呈糜烂面,偶发组织坏死
自觉症状
瘙痒或灼痛,搔抓可将致病物质带到远隔部位并产生类似皮损
少数病情严重患者可有全身症状
预后
去除接触物后经积极处理,一般1~2周内可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
亚急性
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
慢性
皮损轻度增生及苔藓样变
特殊类型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皮炎
接触化妆品或染发剂所致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
表现
轻者
接触部位红肿、丘疹、丘疱疹
重者
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甚至泛发全身
斑贴试验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尿布皮炎
病因
尿布更换不勒,产氨细菌分解尿液后产生氨刺激皮肤
部位
多累及婴儿的会阴部,可蔓延至腹股沟及下腹部
皮损
大片潮红,可伴斑丘疹和丘疹,边缘清楚,与尿布包扎范围一致
漆性皮炎
油漆或其挥发性气体引起的皮肤致敏,多累及暴露部位
皮损
潮红、水肿、丘疹、丘疱疹、水疱,重者可融合成大疱
自觉症状
瘙痒或灼热
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
空气中化学悬浮物所致暴露部位尤其上眼睑、面部的急、慢性皮炎
诊断与鉴别
诊断
发病前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斑贴试验
原发性剌激性接触性皮炎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
超敏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愈后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以免复发
系统药物治疗
内服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外用药物治疗
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处理
湿 疹
定义
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病因
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
内部因素
慢性感染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后者与个体的易感性及耐受性有关
外部因素
可由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所诱发或加重
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
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机制
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临床表现
急性湿疹
同时代表炎症演变的时期,发病可从任一阶段始,向其他阶段演变
好发部位
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弥漫性对称分布
皮损多形性
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境界不清,有渗出
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加重
继发感染
形成脓疱、脓液、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合并单纯疱疹
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
皮损
红肿、渗出减轻
可有丘疹、少量丘疱疹,皮损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自觉症状
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
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剌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即表现
好发部位
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多对称发病
皮损
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丘疹、抓痕及鳞屑
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自觉症状
阵发性明显瘙痒
特殊类型
手部湿疹
手部干燥暗红斑,局部浸润肥厚,边缘较清,冬季常形成裂隙
汗疱疹
手部湿疹的特殊类型
好发部位
掌跖和指(趾)侧缘
皮损
深在针尖至栗粒大小水疱,含浆液,可融合成大疱,干涸后形成衣领状脱屑
自觉症状
瘙痒或烧灼感
春、夏、秋季易复发
乳房湿疹
多见于哺乳期女性
皮损
乳头、乳晕、乳房暗红斑,上有丘疹、丘疱疹,境界不清,可伴糜烂、渗出和裂隙,可单侧或对称
仅发生于乳头部位者称乳头湿疹
自觉症状
明显瘙痒
外阴、阴囊和肛周湿疹
皮损
搔抓、热水烫洗而红肿、渗出、糜烂,长期反复发作可慢性化
局部皮肤苔藓样变
自觉症状
局部剧烈瘙痒
钱币状湿疹
好发部位
四肢
皮损
密集小丘疹和丘疱疹融合成的圆形或类圆形钱币状斑片,境界清楚,直径为1~3cm
急性期潮红渗出,慢性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干燥鳞屑
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
自身敏感性皮炎
定义
在某种皮肤病变基础上,因处理不当或继发感染、理化因素刺激,使原有皮损恶化,患者对自身组织产生的某种物质敏感性增高,加上创面不清洁、痂屑堆积,以致组织分解产物、细菌产物及外用药物等被机体作为抗原吸收,引发免疫反应而产生更广泛的皮肤炎症反应
皮损
原有病变加重
多发散在或群集小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等
皮损可相互融合,多对称分布
自觉症状
剧烈瘙痒,灼热感
可伴淋巴结肿大,重者全身不适或发热
感染性湿疹样皮炎
自身敏感性皮炎的特殊类型
易发因素
分泌物较多,细菌毒素刺激
皮损
皮肤潮红,继而出现丘疹、水疱、糜烂,亦可累及远隔部位
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组织病理学
急性湿疹
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少数为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
慢性湿疹
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明显,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变粗
诊断和鉴别
诊断
多形性+对称性+渗出性+剧烈瘙痒+易复发5个特点
慢性期苔藓样改变特征
鉴别
治疗
注意避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避免辛辣及饮酒,海鲜过敏者应忌食,避免过度洗烫,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疾病
内用药物
目的
抗炎、止痒
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不主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可用钙剂、硫代硫酸钠等静注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继发感染加用抗生素
外用药物应遵循使用原则
急性期
无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
渗出多者
3%硼酸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等冷湿敷消毒、抗炎、收敛
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与油剂交替使用
亚急性期
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
慢性期
软膏、硬膏、涂膜剂
顽固性局限性皮损
糖皮质激素局部封包
中医中药治疗
物理治疗
紫外线、冷冻等
特 应 性 皮 炎【 AD 】( 异 位 性 皮 炎 / 遗 传 过 敏 性 皮 炎 )
概述
定义
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特点:“异位性”
常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倾向
对异种蛋白过敏
血清中IgE水平升高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病因及机制
遗传学说
1||| 父母患AD
一方患
3个月内发病率>25%
2岁内发病率>50%
全都患
子女AD发病率可高达79%
2||| 双生子研究
一方患AD
同卵双生子另一方患病概率77%
异卵双生子另一方患病概率15%
3||| 目前已提出的AD易感基因有FLG等多种
免疫学说
1||| 约80%患者血清IgE水平增高
2||| 患者Th2 Cell在皮损中显著↑,产生的IL-4和IL-5也可导致IgE↑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 皮肤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异常,后者可激活Th2细胞并刺激其增殖
4||| 部分患者高亲和力IgE受体有突变,导致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异常
环境因素
皮肤屏障功能异常
AD患者皮损部位神经酰胺含量↓、中间丝相关蛋白表达异常→皮肤经表皮水分丢失量增加、皮肤干燥
临床表现
婴儿期(<2岁) “婴儿湿疹”
发病早(生后1~6个月),2岁内渐痊愈
好发部位
额、面颊、耳廓、头皮及下颌部
皮损特点
急性湿疹特点,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结痂
自觉症状
瘙痒
儿童期(2-12岁)
多在婴儿期AD缓解1~2年后发生
发病年龄
4岁左右
好发部位
四肢伸侧或屈侧的肘窝、腘窝,其次是眼睑、颜面、颈部
皮损特点
亚急性/慢性湿疹特点,潮红渗出减轻,皮疹变暗,久之肥厚呈苔藓样变
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形成“瘙痒-搔抓-瘙痒”恶性循环
青年成人期(>12岁, <60岁)
可以从儿童期发展来或直接发生
发病年龄
12岁以上的青少年或成人
好发部位
肘窝、腘窝、四肢及躯干
皮损特点
慢性湿疹特点,呈苔藓样变,全身皮肤干燥
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搔抓出现血痴、鳞屑及色素沉着等继发皮损
老年期( ≥60岁)
类似成人AD,临床更多表现为面颈部慢性湿疹样皮炎、躯干部苔藓样/渗出性病变及四肢瘙痒性丘疹和结节等,皮疹泛发,主要累及伸侧,具有“反向”特征
诊断和鉴别
诊断
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异位性”特点→考虑本病
鉴别
疥疮、银屑病、慢性单纯性苔藓、接触性皮炎
治疗
治疗目的
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措施
患者教育
了解AD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
提倡母乳喂养
衣物以棉质地为宜,宽松、凉爽
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
浴后使用润肤剂,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外用药物
一线药物:糖皮质激素
轻度皮损
弱效糖皮质激素
中度皮损
中效糖皮质激素
重度肥厚性皮损
强效糖皮质激素
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智部位皮损一般选用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
物理治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UVA1
系统药物
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者
抗组胺药
继发细菌感染
+抗生素
继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抗病毒治疗
外用药物和物理治疗无法控制者,选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