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理学知识 制图 | 双木成林 工具 | MindMaster
集中式重复: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的重复,以达到记忆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案例1
现象
《认知天性》: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
即,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对长时记忆没有太大用处。
小结
反复阅读三大不足
(3)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案例2
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式学习”,考试中能看到效果,但是考完试很快就会忘了它。
小结
因为遗忘机制的存在正是为了纠正记忆的重要性,起到调节的作用。
它并不会因为你在短时间内大量重复了就不遗忘,它唯一的衡量指标就是时间,所以你必须做间隔式的重复才有效。
案例3
坎德尔科学实验:
对海兔施加连续40次刺激导致的记忆仅能持续一天,而连续4天每天10次的刺激则会导致持续几个星期的记忆。训练中间穿插一些休息,能增强海兔形成长时记忆的能力。
——《追寻记忆的痕迹》
虽然间隔重复很简单,但非常有效,因为它就像是刻意侵入你大脑之中的黑客。
它强制学习变得高效。与肌肉一样,大脑通过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对这种刺激做出反应。
在复习之间留出间隔时间,每次你都可以进一步锻炼这些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产生持久的记忆。
一旦人们开始在学习过程中使用间隔重复,他们就会爱上它、依赖它。
——詹姆斯·古普塔
紧急记忆的知识
估算一下,达成目标大概需要花多少时间,对每日进行合理排程。
阅读式重复 VS 检索式重复
(输入式重复 vs 输出式重复)
一切需要在大脑中检索知识的重复,一切输出式的重复,都是检索式重复。
检索式重复
试着回忆学习材料,即检索练习,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 ——《学习之道》
研究人员在1978年发现,和检索式学习相比,填鸭式学习遗忘得更快。
对于填鸭式学习的人来说,在第一次考试后时隔两天再考一次,他们就已经忘掉了第一次考试时所记住东西的50%;而同期进行了检索练习的人,遗忘的信息量只占前次考试时的13%。 ——《认知天性》
成年人的学习,更多是用知识去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知识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
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旧知识,还需要补足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微观体感,还会纠正我们所学到的错误知识。
海马体也会青睐这种重复,因为一个知识被反复使用,就是这个知识的重要性的最佳证明,这会让记忆变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