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编辑于2023-05-21 17:25:06 安徽思维
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概括性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对经验的改组
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表现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思维的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成为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作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经过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
表象
表象的定义及分类
表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者像图画一样的心理表征。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划分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从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划分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概念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具体的事物。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有上位概念、基本概念和下位概念等不同层次。由它们构成一个个概念家族。
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概念的种类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常常可以人为地确定。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假设检验
样例学习
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结构
激活扩散模型
推理
推理的定义
推理是指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或者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前者叫演绎推理,后者叫归纳推理。
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证实倾向: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律,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决策
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效果。
决策课分为决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
决定性决策就是在确定的条件下,对备选的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
风险决策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过程。
决策的理性观
古典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决策过程的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
前景理论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易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做出最初的估计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的种类
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非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如果解题者对所有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被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被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大脑皮层额叶对问题解决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类似于一些公式和程序,如果运用得当,它能一步一步地导向问题的解决。
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逆向搜索法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缩短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别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别
无关信息的影响
在问题解决中,有些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但人们容易受到这种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表征方式
思维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作用表现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成为功能固着。
动机和情绪
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问题的解决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创造性和想象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想象
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不存在的或不可能存在的形象。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想象的综合过程
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黏合是人们把客观事物中从未被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夸张又被称为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种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当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有意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和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因此创造性更高。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数量较多的项目,即反应迅速而众多。
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创造性高的人,其思维的变通性较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在一项创造性活动中,人们需要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又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
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它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远距离联想能力高的人能够根据某些标准把互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想。
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影响。责任感、勤奋、热情、想象、兴趣、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