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外科学:9.瘤、岩
中医外科学:9.瘤、岩。包括概述,血瘤,肉瘤,筋瘤,脂瘤,失荣,肾岩等等。分别论述了概述,病因病机,辨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辨证论治,外科治疗,其他治疗等等
编辑于2023-05-23 17:23:21 陕西瘤、岩
概论
概述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临床特点
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生长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瘤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
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
临床特点
是多发于中老年人
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
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以治愈,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
1.六淫之邪
2.情志郁结
3.脏腑失调
4.饮食不节
【辨证】
中医外科所涉及的瘤、岩多局限在体表
在早、中期或未溃之前多以实证为主,晚期或瘤、岩溃后则以虚实夹杂或虚证为主
1.气郁痰凝证
2.寒痰凝结证
3.气滞血瘀证
4.毒热蕴结证
5.正虚邪实证
【治疗】
总则
瘤、岩的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及生物治疗等各种方法
瘤以手术切除为主;
岩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应调动中西医各种有效方法采取综合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原则
一是扶正与祛邪相统一。
二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三是标本缓急相兼顾。
具体的治疗方法
1.内治法
(1)气郁痰凝证
理气化痰,解毒散结。
开郁散合通气散坚丸加减。
(2)寒痰凝结证
温经化痰,解毒散结。
阳和汤合万灵丹加减。
(3)气滞血瘀证
软坚化瘀,解毒散结。
方用散肿溃坚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4)毒热蕴结证
清热凉血,解毒散结。
黄连解毒汤合当归芦荟丸加减。
(5)正虚邪实证
益气养血,解毒散结。
方用保元汤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2.外治法
(1)可辨证选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金黄膏、阳毒内消散、阴毒内消散、桂麝散、红灵丹等外敷。
(2)紫金锭、小金丸、蟾酥丸、新癀片等可分别研末,以茶水调涂肿块部位。
(3)脓腐未尽之溃疡面可选用红升丹、生肌玉红膏等;腐肉已尽可用生肌白玉膏。
3.其他疗法
(1)手术治疗
(2)激光与冷冻治疗
主要运用于部分良性肿瘤。
3)放疗和化疗
适用于恶性肿瘤,酌情选用。
血瘤
概述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临床特点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
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紫,可呈局限性柔软肿块状,边界清或尚清,触之或如海绵。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病因病机】
1.肾伏虚火
2.心火妄动
3.肝火燔灼
4.脾失统血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毛细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部分在5岁左右自行消失。
多发生在颜面、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
多数表现为
皮肤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
质软可被压缩,色泽鲜红或紫红,压之可退,抬手复原。
海绵状血管瘤
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或扁平高出皮面的隆起物,
有很大的伸缩性,可因体位下垂而充盈,或随患肢抬高而缩小;
瘤内可扪及颗粒状的静脉石硬结,外伤出血、继发感染后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溃疡。
(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X线检查等确诊。
CT、核磁共振等检查血管瘤的危害程度。
2.鉴别诊断
(1)血痣
指压其色泽和大小无明显改变,应与毛细血管瘤鉴别。
(2)筋瘤
多见于下肢,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
【治疗】
1.辨证论治
(1)心肾火毒证
治法:清心泻火解毒。
方药: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
(2)肝经火旺证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
(3)脾失统血证
治法:健脾化湿解毒。
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
2.外治疗法
(1)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
(2)清凉膏合藤黄膏外敷,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以促其消散。
(3)若血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
3.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
(2)激光疗法
(3)放射疗法
肉瘤
概述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临床特点
瘤体质地柔软似棉,外观肿形似馒,
用力可以压扁,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瘤体表面皮肤如常,亦无疼痛。
生长缓慢。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于身体各部,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
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皮色不变,生长缓慢,触之柔软,
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可移动,基底较广阔,一般无疼痛。
多发者常见于四肢、胸或腹部,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轻度疼痛。
(2)辅助检查
B超可以准确判断其位置、大小。
酌情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2.鉴别诊断
气瘤(神经纤维瘤)
【治疗】
小的肉瘤可不处理,瘤体较大者宜手术切除,可配合中医药治疗。
1.辨证论治
气郁痰凝证
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加减。
2.其他疗法
单发且小者,可以不处理。
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筋瘤
概述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本病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静脉曲张。
【病因病机】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
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
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
早期患肢坠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浅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并能指导治疗。
(2)辅助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下肢静脉顺行或逆行造影检查,可显示静脉是否通畅、静脉瓣膜的功能是否正常及是否存在静脉血液的倒流。
2.鉴别诊断
血瘤
【治疗】
1.辨证论治
(1)劳倦伤气证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寒湿凝筋证
治法:暖肝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3)外伤瘀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4)火旺血燥证
治法:清肝泻火,养血舒筋。
方药:清肝芦荟丸加减
2.外治疗法
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
3.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
(2)硬化剂注射疗法
脂瘤
概述
脂瘤是皮脂潴留郁积而形成的囊肿。又称粉瘤。
临床特点
皮下圆形结节,边界清楚,中央见粗大毛孔,可有黑点,内有粉渣样物。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脂腺囊肿。
【辨病】
1.诊断
临床表现
多发于头面、背、臀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春发育期多见。
皮肤局部见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性结节,边界清楚,与皮肤粘连,基底部推之可动,
表面可见粗大毛孔并有黑色小点,囊内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堆积的粉渣样物,用力挤之可见溢出,且有臭味。
脂瘤染毒后可见局部红肿,逐渐化脓,破溃,脓液夹有粉渣样物,可反复发作。
2.鉴别诊断
(1)肉瘤
质地柔软,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表面无黑色小点。
(2)痈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患处平时无结块。
【治疗】
手术将脂瘤完整切除,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痰湿化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二陈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局部红肿者,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已成脓者,宜“十”字形切开引流,以七三丹棉球填塞腔内,待囊壁被腐蚀脱落后,再掺生肌散生肌收口。
3.其他疗法
手术切除。脂瘤染毒者可等红肿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失荣
概述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虚而瘀滞,出现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之枝叶枯萎,失去荣华而得名。
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①原发性颈部恶性肿瘤
②转移性颈部恶性肿瘤
(2)辅助检查
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寻找原发病灶,或肿块局部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2.鉴别诊断
(1)瘰疬(颈淋巴结结核)
(2)肉瘿
【治疗】
1.辨证论治
(1)气郁痰结证
治法:解郁散结,化痰解毒。
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开郁散加减。
(2)阴毒结聚证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解毒。
方药:阳和汤加减。
(3)瘀毒化热证
治法:清热散瘀,化痰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4)气血两亏证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解毒。
方药:八珍汤合四妙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早期颈部肿块为气郁痰结证者,可外贴太乙膏,或外敷天仙子膏
(2)早期颈部肿块为阴毒结聚证者,可外贴阳和解凝膏。
(3)岩肿溃破翻花者,可用白降丹掺于疮面,其上敷太乙膏。
(4)若肿块溃后,可选用蟾酥膏(蟾酥20g、凡士林100g调成软膏)外敷,或用皮癌净外敷,待癌组织脱落后改用生肌玉红膏外治。
3.其他疗法
(1)中成药:犀黄丸口服,每次3~6g,每日3次。
(2)全身化疗。
(3)局部病变可用放射治疗。
肾岩
概述
阴茎乃男子之外肾,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
若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熟透之石榴,皮裂翻开,则又称“肾岩翻花”。
临床特点
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
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病因病机】
1.湿毒瘀结
2.火毒炽盛
3.阴虚火旺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有包茎、包皮过长史
初起在包皮系带附近、阴茎龟头、冠状沟部或尿道口处见丘疹、溃疡、红斑、结节、疣状增生物等,逐渐增大,刺痒,边缘硬而不齐,有分泌物或出血。
晚期则破溃,状如翻花石榴子样,分泌物恶臭,疼痛加重。
严重者阴茎溃烂脱落,并可侵及耻骨部及阴囊。
(2)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1)阴茎乳头状瘤
为常见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冠状沟、龟头及系带附近,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边界清楚,红色或淡红色,质软,生长缓慢。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
(2)尖锐湿疣
多有不洁性交史。
病变呈菜花状、乳头状或结节状,大小不等,数目不定,可带蒂,多位于龟头、冠状沟及包皮内板处。
(3)阴茎白斑
常位于包皮、龟头、尿道外口的黏膜处,病变大小不等,边缘清楚,灰白色、质硬。
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
(4)阴茎结核
好发于阴茎系带及尿道外口,病变单发或多发,也可扩大或彼此融合而波及龟头的全部。
初起为乳白色或红色的脓疱;
溃破后形成浅表性溃疡,境界清楚,边缘稍硬,基底为肉芽或干酪样坏死组织;
晚期因纤维化而使阴茎变形。
【治疗】
1.辨证论治
(1)湿毒瘀结证
治法:利湿行浊,化瘀解毒。
方药: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2)火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泻火,消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壮水,清热解毒。
方药:大补阴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2.外治疗法
(1)岩肿溃烂不洁,用五五丹或千金散撒于疮面,或用红灵丹油膏外敷,每日1~2次更换;
(2)皮癌净外敷,每日1次或隔日1次。
(3)氟尿嘧啶软膏外搽患部,每日2次。
3.其他疗法
(1)化疗
(2)放疗
(3)手术
瘤、岩
概论
概述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临床特点
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生长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瘤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
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
临床特点
是多发于中老年人
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
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以治愈,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
1.六淫之邪
2.情志郁结
3.脏腑失调
4.饮食不节
【辨证】
中医外科所涉及的瘤、岩多局限在体表
在早、中期或未溃之前多以实证为主,晚期或瘤、岩溃后则以虚实夹杂或虚证为主
1.气郁痰凝证
2.寒痰凝结证
3.气滞血瘀证
4.毒热蕴结证
5.正虚邪实证
【治疗】
总则
瘤、岩的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及生物治疗等各种方法
瘤以手术切除为主;
岩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应调动中西医各种有效方法采取综合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原则
一是扶正与祛邪相统一。
二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三是标本缓急相兼顾。
具体的治疗方法
1.内治法
(1)气郁痰凝证
理气化痰,解毒散结。
开郁散合通气散坚丸加减。
(2)寒痰凝结证
温经化痰,解毒散结。
阳和汤合万灵丹加减。
(3)气滞血瘀证
软坚化瘀,解毒散结。
方用散肿溃坚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4)毒热蕴结证
清热凉血,解毒散结。
黄连解毒汤合当归芦荟丸加减。
(5)正虚邪实证
益气养血,解毒散结。
方用保元汤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2.外治法
(1)可辨证选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金黄膏、阳毒内消散、阴毒内消散、桂麝散、红灵丹等外敷。
(2)紫金锭、小金丸、蟾酥丸、新癀片等可分别研末,以茶水调涂肿块部位。
(3)脓腐未尽之溃疡面可选用红升丹、生肌玉红膏等;腐肉已尽可用生肌白玉膏。
3.其他疗法
(1)手术治疗
(2)激光与冷冻治疗
主要运用于部分良性肿瘤。
3)放疗和化疗
适用于恶性肿瘤,酌情选用。
血瘤
概述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临床特点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
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紫,可呈局限性柔软肿块状,边界清或尚清,触之或如海绵。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病因病机】
1.肾伏虚火
2.心火妄动
3.肝火燔灼
4.脾失统血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毛细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部分在5岁左右自行消失。
多发生在颜面、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
多数表现为
皮肤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
质软可被压缩,色泽鲜红或紫红,压之可退,抬手复原。
海绵状血管瘤
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或扁平高出皮面的隆起物,
有很大的伸缩性,可因体位下垂而充盈,或随患肢抬高而缩小;
瘤内可扪及颗粒状的静脉石硬结,外伤出血、继发感染后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溃疡。
(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X线检查等确诊。
CT、核磁共振等检查血管瘤的危害程度。
2.鉴别诊断
(1)血痣
指压其色泽和大小无明显改变,应与毛细血管瘤鉴别。
(2)筋瘤
多见于下肢,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
【治疗】
1.辨证论治
(1)心肾火毒证
治法:清心泻火解毒。
方药: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
(2)肝经火旺证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
(3)脾失统血证
治法:健脾化湿解毒。
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
2.外治疗法
(1)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
(2)清凉膏合藤黄膏外敷,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以促其消散。
(3)若血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
3.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
(2)激光疗法
(3)放射疗法
肉瘤
概述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临床特点
瘤体质地柔软似棉,外观肿形似馒,
用力可以压扁,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瘤体表面皮肤如常,亦无疼痛。
生长缓慢。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于身体各部,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
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皮色不变,生长缓慢,触之柔软,
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可移动,基底较广阔,一般无疼痛。
多发者常见于四肢、胸或腹部,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轻度疼痛。
(2)辅助检查
B超可以准确判断其位置、大小。
酌情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2.鉴别诊断
气瘤(神经纤维瘤)
【治疗】
小的肉瘤可不处理,瘤体较大者宜手术切除,可配合中医药治疗。
1.辨证论治
气郁痰凝证
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加减。
2.其他疗法
单发且小者,可以不处理。
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筋瘤
概述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本病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静脉曲张。
【病因病机】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
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
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
早期患肢坠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浅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并能指导治疗。
(2)辅助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下肢静脉顺行或逆行造影检查,可显示静脉是否通畅、静脉瓣膜的功能是否正常及是否存在静脉血液的倒流。
2.鉴别诊断
血瘤
【治疗】
1.辨证论治
(1)劳倦伤气证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寒湿凝筋证
治法:暖肝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3)外伤瘀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4)火旺血燥证
治法:清肝泻火,养血舒筋。
方药:清肝芦荟丸加减
2.外治疗法
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
3.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
(2)硬化剂注射疗法
脂瘤
概述
脂瘤是皮脂潴留郁积而形成的囊肿。又称粉瘤。
临床特点
皮下圆形结节,边界清楚,中央见粗大毛孔,可有黑点,内有粉渣样物。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脂腺囊肿。
【辨病】
1.诊断
临床表现
多发于头面、背、臀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春发育期多见。
皮肤局部见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性结节,边界清楚,与皮肤粘连,基底部推之可动,
表面可见粗大毛孔并有黑色小点,囊内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堆积的粉渣样物,用力挤之可见溢出,且有臭味。
脂瘤染毒后可见局部红肿,逐渐化脓,破溃,脓液夹有粉渣样物,可反复发作。
2.鉴别诊断
(1)肉瘤
质地柔软,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表面无黑色小点。
(2)痈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患处平时无结块。
【治疗】
手术将脂瘤完整切除,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痰湿化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二陈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局部红肿者,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已成脓者,宜“十”字形切开引流,以七三丹棉球填塞腔内,待囊壁被腐蚀脱落后,再掺生肌散生肌收口。
3.其他疗法
手术切除。脂瘤染毒者可等红肿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失荣
概述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虚而瘀滞,出现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之枝叶枯萎,失去荣华而得名。
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①原发性颈部恶性肿瘤
②转移性颈部恶性肿瘤
(2)辅助检查
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寻找原发病灶,或肿块局部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2.鉴别诊断
(1)瘰疬(颈淋巴结结核)
(2)肉瘿
【治疗】
1.辨证论治
(1)气郁痰结证
治法:解郁散结,化痰解毒。
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开郁散加减。
(2)阴毒结聚证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解毒。
方药:阳和汤加减。
(3)瘀毒化热证
治法:清热散瘀,化痰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4)气血两亏证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解毒。
方药:八珍汤合四妙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早期颈部肿块为气郁痰结证者,可外贴太乙膏,或外敷天仙子膏
(2)早期颈部肿块为阴毒结聚证者,可外贴阳和解凝膏。
(3)岩肿溃破翻花者,可用白降丹掺于疮面,其上敷太乙膏。
(4)若肿块溃后,可选用蟾酥膏(蟾酥20g、凡士林100g调成软膏)外敷,或用皮癌净外敷,待癌组织脱落后改用生肌玉红膏外治。
3.其他疗法
(1)中成药:犀黄丸口服,每次3~6g,每日3次。
(2)全身化疗。
(3)局部病变可用放射治疗。
肾岩
概述
阴茎乃男子之外肾,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
若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熟透之石榴,皮裂翻开,则又称“肾岩翻花”。
临床特点
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
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病因病机】
1.湿毒瘀结
2.火毒炽盛
3.阴虚火旺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有包茎、包皮过长史
初起在包皮系带附近、阴茎龟头、冠状沟部或尿道口处见丘疹、溃疡、红斑、结节、疣状增生物等,逐渐增大,刺痒,边缘硬而不齐,有分泌物或出血。
晚期则破溃,状如翻花石榴子样,分泌物恶臭,疼痛加重。
严重者阴茎溃烂脱落,并可侵及耻骨部及阴囊。
(2)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1)阴茎乳头状瘤
为常见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冠状沟、龟头及系带附近,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边界清楚,红色或淡红色,质软,生长缓慢。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
(2)尖锐湿疣
多有不洁性交史。
病变呈菜花状、乳头状或结节状,大小不等,数目不定,可带蒂,多位于龟头、冠状沟及包皮内板处。
(3)阴茎白斑
常位于包皮、龟头、尿道外口的黏膜处,病变大小不等,边缘清楚,灰白色、质硬。
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
(4)阴茎结核
好发于阴茎系带及尿道外口,病变单发或多发,也可扩大或彼此融合而波及龟头的全部。
初起为乳白色或红色的脓疱;
溃破后形成浅表性溃疡,境界清楚,边缘稍硬,基底为肉芽或干酪样坏死组织;
晚期因纤维化而使阴茎变形。
【治疗】
1.辨证论治
(1)湿毒瘀结证
治法:利湿行浊,化瘀解毒。
方药: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2)火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泻火,消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壮水,清热解毒。
方药:大补阴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2.外治疗法
(1)岩肿溃烂不洁,用五五丹或千金散撒于疮面,或用红灵丹油膏外敷,每日1~2次更换;
(2)皮癌净外敷,每日1次或隔日1次。
(3)氟尿嘧啶软膏外搽患部,每日2次。
3.其他疗法
(1)化疗
(2)放疗
(3)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