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原著对话集的形式在结构上并不非常清晰,所以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加入了较多案例,方便疏理观点。
编辑于2023-05-25 17:09:37 上海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世界及其简单?
人住在主观世界里
且无法摆脱主观影响
而世界就像18℃的井水
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不在于客观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看待”世界
要有摘掉竞争的眼镜、正视世界的勇气
人生目标
心理目标
我有能力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行为目标
自立
与社会和谐共处
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目的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生活是自己选择的
经验本身不决定什么
客观世界
人会从经验中发现符合目的的因素
主观解释
给过去经验“赋予什么意义”直接决定了生活方式
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
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
原因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
目的论:报复父母
孩子的恶作剧
目的
在大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
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孩子依然不停止
“斗争”本身
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和朋友讨论政治,对方人格攻击
对方的目的
想通过权力之争,让不顺眼的你屈服
讨厌A
A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
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
为了逃避与A之间的人际关系
不想上班
讨厌工作本身
核心问题是人际关系
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
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
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
按上司的指示做,失败了就是上司的责任
你有拒绝、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
为了逃避人际关系矛盾、责任
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人生谎言
设立种种借口,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应该自己承担
人生最大的谎言
不活在“此时此刻”
为什么想变成他人
现在的自己不幸福
无人想作恶
人心向“善”(利己)
“不幸”对你而言是一种“善”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
受外部因素影响很大
在10岁左右
现在你可以重新选择
更新,而非更换
不会爱自己
自卑情结
悦纳自己
为不做改变找借口
生活方式
人看待“世界”和“自己”,并赋予意义的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广义
世界观和人生观
狭义
性格
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不变(不满)> 改变(不安)
缺乏勇气
应该去做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自我价值感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
钻石
1美元纸币
自卑感
自我价值更少的“感觉”
主观判断
为什么讨厌自己
自我评价低
原因
下定了“不喜欢自己”的决心(所以只看自己的缺点)
隐含目的
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
身高155
客观事实
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缺点:矮小,不威武
客观上的“劣等性”
主观上的“劣等感”
优点:让人感觉轻松
自卑感人人都有
健全的自卑感/追求优越性
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但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
有勇气
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
刻苦学习
勤奋练习
努力工作
没有改变的勇气
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
只能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自卑情结
优越情结
权势张扬
把“我”和权势相结合,显得“我”很优秀
虚报履历
过度追逐名牌
自负
骄傲于自我功绩的人
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
夸耀不幸
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作武器来使用
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压住别人
把自卑感当作借口使用的状态
外部因果律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自己无法结婚,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
害怕向前迈进,不想真正努力
不愿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享乐
有价值
“我对共同体有用”
接纳自己
直面人生课题
勇气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健全的自卑感/追求优越性
来自与别人的比较
不与任何人竞争
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不断超越自我
竞争关系
人人都是敌人
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
绝不可掉以轻心
世界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
无法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
别人真的在意你吗?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自我意识过剩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人际关系中的 “权力斗争”与复仇
公愤和私愤不属于同一种类
公愤
超越了自身利害
对社会的不满
对政治的愤怒
私愤
发怒是为了让别人屈服
目的
快速震慑别人,使其屈服
手段
发火
妈妈接电话
无缘无故被人破口大骂?
考虑对方的目的
挑起“权力之争”
控制怒气
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的力量
你如果发怒
对方就会“复仇”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
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
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坚信“我是正确的”=坚持“对方是错误的”
已经步入权力之争
所以“我必须获胜”(胜负之争)
试图让对方屈服
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失败”
不想失败
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
选择错误的道路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
不代表你失败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虽不同但平等
纵向关系
行为标准
从理想的形象中一点点扣分
赏罚教育
干涉
评价的语言
有能力(上)→没能力(下)
目的是操纵
横向关系
存在标准
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课题分离
援助(鼓励)
帮助建立自信
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真诚的语言
无所顾忌地表达,不用瞻前顾后
喜悦
我很高兴
感谢
谢谢
帮了大忙了
尊敬
人生课题
三大羁绊
交友课题
工作课题
所有工作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门槛最低
因为有简单易懂的共同目标——成果
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
爱的课题
恋爱关系
浪漫的红线
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
亲子关系
坚固的锁链
课题分离
“格尔迪奥斯绳结”
亚历山大大帝(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 在远征波斯领地吕底亚时,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战车。这是一个很多技艺高超的挑战者都没有解开的绳结。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 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非常牢固,立即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 接着说道:“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人际关系中盘综错节的“羁绊”已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
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
保持适当的距离
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
“回报”思想
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
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孩子不学习
课题分离
放任主义
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
赏罚式教育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
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
闭门不出
断定“这是孩子的课题”
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
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
心理咨询
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
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父母反对你的工作
克服“不认可”是父母的课题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信任
如何对待你的信任,是对方的课题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
毫不讲理的上司
蛮不讲理是上司的课题
我的课题
目的
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
“干不好工作”的借口
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
有时不进行课题分离(干涉别人的课题)更容易
孩子系不上鞋带
对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
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
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这是谁的课题”
哪些是别人的课题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哪些是自己的课题
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归属感
积极参与共同体
直面人生课题
工作
交友
爱
还有更大的共同体
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
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
容易导致优越情结
自我接纳
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
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智慧分辨
《尼布尔的祈祷文》
无法改变的
被给予了什么
平静接受
过去和未来
可以改变的
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勇敢改变
此时此刻
我有能力
自立
他者信赖
信用
有附加条件
信赖
无条件地相信
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仅适用于希望构筑深厚的人际关系
不值得的可以自己主动切断
他者贡献
引导之星
自我牺牲
“过度适应社会的人”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体会到“我”的价值
工作
喜欢自己
人人都是伙伴
与社会和谐共处
幸福是什么?
以自由为前提
自由是什么?
认可欲求
自我中心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不再寻求认可
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是贡献感
“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
人生是什么
一条“线”(“死”是终点)
潜在性的人生
人生的大半时光都在“路上”
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不完整
“此时此刻”就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登顶
“点”的连续
现实性的人生
人生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
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不存在过去和未来
今天就为“今天能做到的事”而存在
把过程本身看作结果
登山本身、旅行、跳舞
人生规划
根本不可能
活在当下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认真而谨慎地过好“此时此刻”
每一个刹那都是一种完结
青年特点
缺乏自信
强烈的自卑感
出身,学历,容貌
悲观
常常陷入自我嫌恶
过于在意他人眼光
活在对他人的怀疑之中
无法衷心祝福他人
不善于人交往
不自然
总觉得像在演戏
由严厉父母养大
自幼便一直被拿来与哥哥进行比较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学校也交不到朋友
一直闷在图书室里
哲人思想
世界极其简单
人可以改变
人人都能获得幸福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世界及其简单?
人住在主观世界里
且无法摆脱主观影响
而世界就像18℃的井水
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不在于客观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看待”世界
要有摘掉竞争的眼镜、正视世界的勇气
人生目标
心理目标
我有能力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行为目标
自立
与社会和谐共处
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目的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生活是自己选择的
经验本身不决定什么
客观世界
人会从经验中发现符合目的的因素
主观解释
给过去经验“赋予什么意义”直接决定了生活方式
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
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
原因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
目的论:报复父母
孩子的恶作剧
目的
在大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
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孩子依然不停止
“斗争”本身
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和朋友讨论政治,对方人格攻击
对方的目的
想通过权力之争,让不顺眼的你屈服
讨厌A
A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
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
为了逃避与A之间的人际关系
不想上班
讨厌工作本身
核心问题是人际关系
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
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
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
按上司的指示做,失败了就是上司的责任
你有拒绝、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
为了逃避人际关系矛盾、责任
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人生谎言
设立种种借口,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应该自己承担
人生最大的谎言
不活在“此时此刻”
为什么想变成他人
现在的自己不幸福
无人想作恶
人心向“善”(利己)
“不幸”对你而言是一种“善”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
受外部因素影响很大
在10岁左右
现在你可以重新选择
更新,而非更换
不会爱自己
自卑情结
悦纳自己
为不做改变找借口
生活方式
人看待“世界”和“自己”,并赋予意义的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广义
世界观和人生观
狭义
性格
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不变(不满)> 改变(不安)
缺乏勇气
应该去做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自我价值感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
钻石
1美元纸币
自卑感
自我价值更少的“感觉”
主观判断
为什么讨厌自己
自我评价低
原因
下定了“不喜欢自己”的决心(所以只看自己的缺点)
隐含目的
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
身高155
客观事实
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缺点:矮小,不威武
客观上的“劣等性”
主观上的“劣等感”
优点:让人感觉轻松
自卑感人人都有
健全的自卑感/追求优越性
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但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
有勇气
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
刻苦学习
勤奋练习
努力工作
没有改变的勇气
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
只能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自卑情结
优越情结
权势张扬
把“我”和权势相结合,显得“我”很优秀
虚报履历
过度追逐名牌
自负
骄傲于自我功绩的人
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
夸耀不幸
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作武器来使用
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压住别人
把自卑感当作借口使用的状态
外部因果律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自己无法结婚,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
害怕向前迈进,不想真正努力
不愿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享乐
有价值
“我对共同体有用”
接纳自己
直面人生课题
勇气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健全的自卑感/追求优越性
来自与别人的比较
不与任何人竞争
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不断超越自我
竞争关系
人人都是敌人
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
绝不可掉以轻心
世界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
无法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
别人真的在意你吗?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自我意识过剩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人际关系中的 “权力斗争”与复仇
公愤和私愤不属于同一种类
公愤
超越了自身利害
对社会的不满
对政治的愤怒
私愤
发怒是为了让别人屈服
目的
快速震慑别人,使其屈服
手段
发火
妈妈接电话
无缘无故被人破口大骂?
考虑对方的目的
挑起“权力之争”
控制怒气
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的力量
你如果发怒
对方就会“复仇”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
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
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坚信“我是正确的”=坚持“对方是错误的”
已经步入权力之争
所以“我必须获胜”(胜负之争)
试图让对方屈服
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失败”
不想失败
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
选择错误的道路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
不代表你失败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虽不同但平等
纵向关系
行为标准
从理想的形象中一点点扣分
赏罚教育
干涉
评价的语言
有能力(上)→没能力(下)
目的是操纵
横向关系
存在标准
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课题分离
援助(鼓励)
帮助建立自信
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真诚的语言
无所顾忌地表达,不用瞻前顾后
喜悦
我很高兴
感谢
谢谢
帮了大忙了
尊敬
人生课题
三大羁绊
交友课题
工作课题
所有工作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门槛最低
因为有简单易懂的共同目标——成果
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
爱的课题
恋爱关系
浪漫的红线
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
亲子关系
坚固的锁链
课题分离
“格尔迪奥斯绳结”
亚历山大大帝(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 在远征波斯领地吕底亚时,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战车。这是一个很多技艺高超的挑战者都没有解开的绳结。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 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非常牢固,立即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 接着说道:“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人际关系中盘综错节的“羁绊”已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
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
保持适当的距离
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
“回报”思想
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
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孩子不学习
课题分离
放任主义
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
赏罚式教育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
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
闭门不出
断定“这是孩子的课题”
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
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
心理咨询
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
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父母反对你的工作
克服“不认可”是父母的课题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信任
如何对待你的信任,是对方的课题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
毫不讲理的上司
蛮不讲理是上司的课题
我的课题
目的
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
“干不好工作”的借口
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
有时不进行课题分离(干涉别人的课题)更容易
孩子系不上鞋带
对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
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
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这是谁的课题”
哪些是别人的课题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哪些是自己的课题
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归属感
积极参与共同体
直面人生课题
工作
交友
爱
还有更大的共同体
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
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
容易导致优越情结
自我接纳
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
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智慧分辨
《尼布尔的祈祷文》
无法改变的
被给予了什么
平静接受
过去和未来
可以改变的
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勇敢改变
此时此刻
我有能力
自立
他者信赖
信用
有附加条件
信赖
无条件地相信
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仅适用于希望构筑深厚的人际关系
不值得的可以自己主动切断
他者贡献
引导之星
自我牺牲
“过度适应社会的人”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体会到“我”的价值
工作
喜欢自己
人人都是伙伴
与社会和谐共处
幸福是什么?
以自由为前提
自由是什么?
认可欲求
自我中心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不再寻求认可
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是贡献感
“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
人生是什么
一条“线”(“死”是终点)
潜在性的人生
人生的大半时光都在“路上”
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不完整
“此时此刻”就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登顶
“点”的连续
现实性的人生
人生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
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不存在过去和未来
今天就为“今天能做到的事”而存在
把过程本身看作结果
登山本身、旅行、跳舞
人生规划
根本不可能
活在当下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认真而谨慎地过好“此时此刻”
每一个刹那都是一种完结
青年特点
缺乏自信
强烈的自卑感
出身,学历,容貌
悲观
常常陷入自我嫌恶
过于在意他人眼光
活在对他人的怀疑之中
无法衷心祝福他人
不善于人交往
不自然
总觉得像在演戏
由严厉父母养大
自幼便一直被拿来与哥哥进行比较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学校也交不到朋友
一直闷在图书室里
哲人思想
世界极其简单
人可以改变
人人都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