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维导图,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阶级、政党的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个体或群体。
编辑于2023-06-04 00:12:49 江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
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阶级、政党的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个体或群体
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要不是指具有主体性的人,而是指其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一矛盾中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是: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
体现
一是承担一定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二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体现
一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科学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自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二是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三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
体现
一是制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案
二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三是总结、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点
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点是指思想有明确目政治教育者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特殊之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特点
特点
(一)主导性
引领作用 舵守指责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有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舵手"的职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引领作用,保证着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示范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示范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教育对象提供榜样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示范性的特点
身教胜于言教,树人先树己
(三)创造性
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创造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功能
(一)教育活动组织功能
①根据一定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广大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状况确定教育目标
②根据目标要求选定教育内容
③设计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④根据客观条件和保证实效的要求构建实施方案的机制
⑤掌控教育过程的进度
⑥主持教育活动的总结评价
(二)思想理论传导功能
教育者负有同教育对象宣传、灌输 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朝着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职责
(三)思想释疑解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对教育对象释疑解惑的职责,即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破解教育对象思想中的疑点,排解教育对象认识上的困惑,帮助教育对象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认识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责任
(四)德行培育提升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使教育对象了解、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要求,并将之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的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地位
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在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作为对象的人,包含个体和群体
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引导的地位。与教公育者相比较,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居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参与、配合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的接受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客体地位的主要体现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接受者和出发点与落脚点三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特点
(一)受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受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从属性和配合性
(二)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能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育对象在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有目的、有主见、有选择、有创造的
(三)可塑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可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生变化得到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作用
(一)参与教育活动
被动参与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实施活动中,必须考虑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状况、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依据。也可以说,是教育对象以自身的思想行为状况参与教育活动
主动参与是指教育对象积极投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发挥反馈教育过程
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人们的心理与言行体现,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所表现出的态度、情感、语言和行为是对教育过程效果的反馈
(三)体现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要通过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变化来体现和检验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重点
(一)青少年
概念
青少年是指十岁至三十岁象思想行左右的人
原因
第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在社会、国家和民族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第二,青少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青少年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作用决定了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第三,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青少年可塑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第四,当代中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问题也决定了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二)领导干部
第一,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形象的代表
领导干部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第二,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决策者、落实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领导干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第三,领导干部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榜样
领导干部在广大党员和群众中的榜样作用决定了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第四,当代中国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也决定了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作为矛盾的双方,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又具有特殊性,特殊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该矛盾的双方都是具有主体性的、在现代社会具有法律赋予一定权利和义务的人
二是该矛盾的双方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不同地位、起着不同作用的人
民主平等关系
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民主平等关系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具有对等社会地位、享有相同权利的关系
体现
(一)地位平等关系
地位平等包括社会地位平等和人格平等两个方面,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相互尊重
(二)民主和谐关系
民主和谐关系包括自主参与和配合得当两个方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两者应该做到主动献策、相互包容
主导主动关系
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主导主动关系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与教育对象发挥主动作用的关系
体现
(一)自主参与关系
教育者自主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发挥引导作用;
教育对象自主地为教育活动献计献策,主动地配合教育者的工作,努力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
(二)互动共进关系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自觉能动性,实现共同发展的关系
教育者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满足一定阶级、政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育对象为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而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
双向互动关系
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关系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体现
(一)教学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学互动关系是指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学习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
教育者的“教”要受到教育对象"学"的状况的制约。同样,教育对象的"学"也要受到教育者"教"的状况的影响。当两者处于良性互动时,就会呈现"教学相长"的态势
(二)作用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作用互动关系,是指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教育对象的主动作用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在教育对象主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对象的主动作用也只有在教育者正确有效的引导下才能正向、积极地发挥,两者缺一不可
相互转换关系
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转化的关系,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思想互作政治教育活动中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
体现
(一)角色转化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角色转化关系,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所处位置、职责和作用发生改变,教育者变为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变为教育者
(二)互补转化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补转化关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角色未变,但互相吸取对方所长补己之短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将对方的所长转变为自己所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之目的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
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的需要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需要
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就是以教育对象为本,其包括内容
一方面,将教育对象视为人而不是物
另一方面,将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关爱原则
概念
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关怀、爱护教育对象
包括内容
一方面,以谦和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
另一方面,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
客观公正原则
概念
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公平地对待教育对象
包括内容
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认识教育对象
另一方面,公平地对待教育对象
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方式
(一)了解理解教育对象
①要深入调查
②换位思考问题
(二)及时沟通思想感情
尤其是出现负面情绪时
①要掌握沟通方法
②要提高沟通技巧(例如,直截了当或委婉含蓄)
(三)建立密切交往关系
①要增强与教育对象建立密切关系的主动性
②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
③要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沟通的方法主要有话语(谈话、讨论等)沟通、肢体语言沟通、网络沟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