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
安徽教师编-第五章,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编辑于2023-06-08 11:34:35 四川省课程
课程与课程理论
内涵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合及其进程安排。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某一门学科
我国始见于唐宋(《诗经.小雅.巧言》-“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这里的课程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
西方: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最早
博比特《课程》-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课程是知识
课程是经验
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活动
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业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1.知识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莱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钦斯
课程理论流派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3.学习者中心课程
1.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2.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奈勒
课程类型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最老,使用范围最广泛)
主导价值: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活动课程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属性动动学学
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组织分分合合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要求必修选修
设计开发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管理国地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就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合,它既是国家课程,又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任务基拓研研
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呈现显隐结合
课程内容
分类
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科目的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他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
1.基本事实
2.基本概念和原理
3.基本方法
课程内容的组织
1.直线式和螺旋式
2.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课程目标
内涵: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设计方式
2.体验性目标的称述方式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
知识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2.情感领域
接受
反应
形成价值观念
组织价值观念
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
模仿
操作
准确
连贯
习惯化
课程改革
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
2.经济发展
3.文化变迁
4.科技进步
5.学生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1.新课改的提出
1.1999年开始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试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改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改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习,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
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定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任务
1.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3.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学生观与学习方式 (简答题)
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2.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要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口诀:两独一发
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学行为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课程开发与实施
课程开发: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
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儿童发展
2.社会需要
3.学科特点
课程开发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
1.确定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
课程实施
概念:将已经编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实施课程的取向 (选择题)
1.忠实取向
教师角色的性质就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2.相互调试取向
3.创生取向
教师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1.合理性
2.和谐性
3.明确性
4.简约性
5.可传播性
6.可操作性
学区特点
学校特点
校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