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序
通过检讨传统政治来检讨传统文化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制度均与人事相配合,均有利有弊
前言
两个方面
人事
制度
七端
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各项制度必然相互配合,形成一套
制度跟着人事随时变动
制度创建必有种种人事需要,又必有种种用意
任何制度均有弊有利
历史意见
时代意见
时代性、地域性、国别性
历史的特殊性必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四个范围
政府的组织
汉唐宋明清
考试和选举
政权交付于哪些人
各项职权如何分配
赋税
国防与兵役
汉代
汉代政府组织
皇室与政府
皇室
皇帝是政治领袖、世袭
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管文书)
政府
宰相是政府领袖
十三曹:西曹(主府吏署用)、东曹(主两千石长吏迁除)、户曹(祭祀农桑)、奏曹(奏章)、词曹(词讼)、法曹(邮驿科程)、尉曹(卒徒转运)、贼曹(盗贼)、决曹(罪法)、兵曹(兵役)、金曹(货币盐铁)、仓曹(仓谷)、黄阁(簿录众事)
中央政府的组织
三公
丞相
行政,文管首长(汉代,必须由御史大夫升至丞相);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
军事,武官首长
御史大夫
监察,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与皇室沟通
九卿
1、太常:管祭祀;2、光禄勋:管门房,即皇家侍卫;3、卫尉:管门卫屯兵;4、太仆:皇帝的司机,管车马;5、廷尉:管法;6、大鸿胪:管交际;7、宗正:管皇帝家族;8、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田赋收入);9、少府:管皇室经济(工商业税收)
汉代地方政府
郡(一百多个),郡长叫太守(二千石),与九卿平级,一个郡管辖10-20个县
县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郡每年9-10月向中央上交计薄(财政、经济、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
中央特派专员叫刺史(600石),全国13个区,13个刺史。刺史上属于御史丞,皇宫还有15个侍御侍。部刺史和侍御史报告到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报告宰相
汉代的选举制度
太学,甲科出生为郎(隶属光禄勋),乙科出生为吏。二千石官的子侄后辈申请去宫中当郎。
地方长官要中央委派,如太守、县令。郡县掾属,权力在长官,叫辟署。
乡里选举
无定期的,(新旧皇帝继位,灾祸等),举“贤良”。策问、对策。
特殊的,特殊事件,特殊才能的人
定期的,一年一次,举“孝廉”。一个郡至少一两个。(汉武帝开始,东汉入仕仅有举孝廉,再考试)
总结:士人政府,文治政府
汉代的经济制度
轻徭薄赋
税额十五税一,实际三十税一
土地私有,自由买卖。但耕户卖出土地变佃农,田主对佃农租额很高。
非耕地原属于皇室,汉武帝实行“盐铁政策”,官府经营
总结:做到轻徭薄赋,但未做到平均地权
汉代的兵役制度
全民皆兵(壮丁23服兵役一年)
中央卫兵(优待,任何费用政府买单,一年)
南军(皇宫的卫队)
北军(首都的卫队)
边郡戍卒(费用自理,3天)
戍边路途远,秦代引发陈胜吴广起义
汉代一天一百钱可免戍
原地方服兵役
郡都尉安排每年秋天集合操演一次,名为都试,为期一月
力役
壮丁按册籍每人每年一个月做“更卒”,为国家义务劳动
人口税
每个国民都需缴纳,引发出卖自己做私人家奴(加倍缴纳),奴隶生活胜过普通民户
义勇队
民间团体,叫“良家子从军”,家庭富有、想立功参与。李广一家是范例
汉制得失检讨
缺点
经济: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政府的减轻租税制度失灵。无法废奴
军队:原地每年一月和中央一年的的兵役制度操练不够;军队数量太多,训练太简略,调动不方便
政府组织:皇权和相权分开,但是没有明白的规定。长处是随机应变,坏处是皇帝争夺宰相的职权。汉武帝后,三公变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一公管三卿。权重在大司马手里。导致皇室和政府权限划分不清。东汉光武帝把政权操控在自己手中,政府实权在尚书。政治上没有管束皇帝的制度,事情好坏在于皇帝好坏。这是东汉和中国政治上的大问题。
选举:孝廉充斥仕途,请托舞弊,使举后增加考试。一、汉代察举权在地方长官,公正完全在个人二、分发在中央,悉听中央命令,三、读书机会和书本不易得,造成氏族门第和门第社会
优点
政治:将政府和皇室划分,将宰相和皇帝并列
选举:政府用人采取一项以教育与智识与行政实习成绩取舍。人才平均分配全国各地。
经济:一面主张轻徭薄赋,一面主张裁抑富厚,导致平等
总结: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并不是只是专治和黑暗。
唐代
唐代的政府组织
汉唐相权比较
汉代:宰相一人掌握全国大权;丞相、太尉、太尉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几个部门;三省:中书省(首长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尚书令),均为三品。
总结:三省在汉为内廷官,在唐代为外廷官。东汉后晋魏南北朝时期,皇帝把相权交给内廷官,唐代把相权分配给三省,权力重回政府。
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分配
中书省(出命权)
凡属重要的政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
中书令(正长官)、中书侍郎(副长官)、中书舍人(七八个,拟撰)
流程:中书舍人各自拟撰,谓“五花判事”,中书令或侍郎选定,补充修润,皇帝画敕,行达门下省
门下省(副署权)
侍中(正长官)、门下侍郎(副长官)、给中事(若干,意见)
流程:侍中或侍郎获诏后加予复核再审查,给中事参与给意见。若反对,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不得行下。
尚书省(执行权)
仅有执行权,无过问命令权
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唐制遇下敕书,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中书、门下正副长官均出席,尚书省长官不出席则不获预文命令夺权。中书、门下始称真宰相
太宗时,尚书令虚缺,仅有左右仆射,为一人时或真宰相。开元之后,不出席政事堂,只有执行权
皇帝命令,必须敕字,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政事堂通过才能送到尚书省执行。但也有“斜封墨敕”。
政事堂会议,有一人轮流执笔记录,采用委员制中“首席”来代替领袖制
尚书省和六部
尚书省是政府里最大最高的行政机构,自唐至清末,推行了一千多年
六部: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官吏需先考试,再由吏部分发任用,五品以上由宰相决定,吏部提名;五品以下由吏部决定。户部:掌管民政、户口等事宜。礼部:主管宗教、教育。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法。工部:主管建设。
总办公厅“都堂”,左仆射领吏、户、礼;右仆射领兵、刑、工。每部分四司。上午在都堂集体办公,遇事易于商洽,下午各归本部分别办公。如有“参知机务”或”同平章事“头衔,可去政事堂议事。
中国历史关于政治制度两大名著:《周礼》、《唐六典》,理论思想制度化
唐代地方政府
州:与汉郡平等,州刺史为最高行政长官,共有358个州,分上、中、下三级。十万户(上州)>二万户(中州)>二万户以下(下州)
县:共有1573个县,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户(上县)>二千户(中县)>二千户以下(下县)
州、县长官部属由中央分发。阶级多,升迁难,影响行政
观察使和节度使
唐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地方政府。唐德宗时,六部每两部一人,全国分巡十道。巡察使到地方,成为地方最高一级长官。
监察使巡视边疆,临时全权调度,称节度使。唐朝节度使擢用武人,形成军人割据,造成安史之乱。后,割据局面更加强大。
总结:过分中央集权,中央的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官,军队首领变成地方行政首长,造成唐朝奔溃
唐代的考试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曹操以陈群为尚书,陈群创九品中正制,各州郡推中央任职的为大公正,把人才分为九品,并加评语,澄清吏治。仅一段时间适用
革命的本质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每一项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的。任何制度,断无二十三十年,更无两三百年不变的。
唐代科举制
可以自由报考,但不得是工人和商人及触犯法律的人
考试合格,进士及第,实际分发任用需要吏部再考试,主考仪表,口试、行政公文。
求官者多,得官者少,加设“员外”和“候补”,犯了政权公开的流毒。政府不断奖励知识份子加入仕途,同时压抑工商资本,仕途充斥,造成政治上的臃肿病。
唐代的经济制度
唐代的租庸调制
租:均田制,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缴还政府,土地属于国家。租额四十税一。
庸: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20天义务劳动
调: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唐代的账籍制度
租庸调制能执行关键靠账籍,户口册叫籍,壮丁册叫账。每岁一造账,三岁一造籍。三份,县、州、户部各一份。三年一比,州县五比,户部三比。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田还官。
记录漏洞,古代交通不便,政府组织简单,纸张贵,书写不便,户口登记逐渐错乱。后改为两税制
两税制
唐德宗建中元年杨炎所创,一年分两次收税。你有多少田,收多少税。直到清代,都是容许天亩自有买卖,自有兼并。
造成各地,富乡人越多,穷乡人越少。影响此后中国各地经济升降达到极悬殊的情形。
两税制规定不收米谷改收货币,商人得利,农民损失很大。田产集中使士大夫份子退到农村做小地主,营养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这是两税制一直沿用的原因
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汉: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汉代轻徭薄赋,却是地主占了便宜,有家奴制度
初唐:租庸调时注意下层,不让民间过穷。初唐之后:两税制、茶盐税兴起,兵祸引起经济制度变动
唐代兵役制度
唐代兵农合一,寓农于兵。全兵皆农,当时称府兵。军事区域叫折冲府。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当兵租庸调免除,但无饷给。全唐六百到八百个府。三分之一在中央政府附近,关内;三分之二遍布全国,山西和边疆多
府兵二十岁服兵役,每个府兵需到首都宿卫一年,此外都在本府,耕田为生,农隙操练。中央直辖十六卫,各卫都有大将军,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武官立功以勋名奖励。唐代因府兵制成为世界第一个强国。
失败的原因:第一府兵轮值宿卫原光荣,后变成苦工,受人鄙视。第二唐初政府抚慰金到位,后松懈疏慢。第三有了勋位的军人还是需要服力役,为辱。后期戍边的士兵被营官折磨,没收财物。导致府兵逃亡,后方兵源枯竭,临时买外国人当兵,造成安史之乱,军阀割据,胡族临制。
唐代制度综述
中央政府组织
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三公九卿制,开创了尚书六部制
选贤与能
结束了上半段的乡里选举制,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租税制度
结束田租、力役、土贡征收制,开创单一税制
军队
结束了普及兵役制,开创自由兵役制
综合: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方面最大一个转捩中枢,唐是值得推崇歆羡的朝代
宋代
宋代的政府组织
宋代的中央政府
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有形式推迁,无制度建立
相权之分割
相权:宋代的相权比唐代低的多。宋代的三省,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管军事)同称两府。中书为丞相,地位独重。门下、尚书两省不再预闻政府最高命令。中书和枢密对立,宰相管不了军事
财政:宋代的财政掌握在三个司,第一是户部司,第二是盐铁司,第三是度支司(管经济出纳)。唐代宰相亲自兼领尚书的一个司。宋代宰相管不了三司,王荆公曾变法,未成。
用人:宋代另设一个“考课院”(审官院)。用人之权全不不在宰相,在皇帝。
君权之侵揽
相权低落的反面是君权提升。因五代乱世,皇权低落,相权尊崇,宋太祖要尊王。
宋初,宰相为避嫌,推遵皇帝,遇政府定旨,先写一剳子,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面取进止”,宋代的最高政令决定权在皇帝,不在宰相。
宋王室家训,优假士人,不许开诛朝官。宋代制度缺点在散、弱,不在专与暴
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唐代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
宋代台官、谏官由皇帝亲擢,谏官变成了一个只发表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专门反对宰相。王荆公新政失败,谏垣不合作是原因之一。
宋代地方政府
分三级,最高一级叫路。中一级是府、州、军、监,最低一级仍是县。自五代以来地方长官全是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臣不带兵,也不管地方政府了。政府派知州、知府暂时管辖。
宋代共有十五路,最高首长叫监司官,每一路有四个监司官。宋代的州县要应付4个上司。漕使最为重要。
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
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
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覆。
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
宋代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地方则日趋贫弱。所以金兵入侵,中央失败,全国都土崩瓦解
宋代的考试制度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沿袭唐代。宋代的科举影响与唐代不同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门第早懂政治,从政有法,宋代应考多为寒士,无门第家训和政治传统,对实际政治生疏
唐有公卷、通榜之制,宋代考试制度远比唐代严格,有糊名之制,所凭则是考试成绩
宋代考试制度改革
把学校教育代替考试,两汉有太学,唐代有门第,宋人想积极办学,非一时之功
想把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王荆公改革后效果却不好。
宋代的赋税制度
宋代的赋税制度大体由唐朝两税制沿下,宋代增加差役法,遂成为社会大害。王荆公变法,提出免役钱,均摊,但未能实行。
中国政府的人口册子,宋明两代不重要,不甚可靠
宋代的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宋太祖在军队里条一批精壮的士兵叫禁军。厢军是指驻在各地城厢士兵,并不要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
宋代北方大敌辽国,比宋先立国五十年,宋代建都开封,国防线早已残破,燕云失地未复,不得不养兵,粮草靠长江流域给养,为节省运粮。
两个国策,宋太祖先平定南方再打北方,宋太宗两次征辽都失败,特殊地理导致既不能裁兵又不能复员,要打只能胜,不能败
宋代养兵却不看重兵,是为不再重蹈五代覆辙,提倡文治,重文轻武。王荆公变法推行保甲制。文武官都多,导致冗兵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一年,积贫国力衰弱,导致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功劳:宋代承袭五代,饱受兵祸,所以重文轻武,文化慢慢复兴,宋代补救唐朝帝国主义,中国文化持续是宋代功劳
国防资源:1、地理原因需要骑兵,而马匹产地一个在辽国,一个在西夏,王荆公推行保马制度,但未见效。2、自居庸关到山海关都在辽国之手,无法布防,国防上有先天弱点。
总结:宋朝无大有为之主能主动进攻获胜,以劣势消极防御保国家,迟早要失败。进步可功,退不可守,兵无用而不能不要兵,无法支撑。但特别重视读书人,文治能复兴,内部也没大毛病。
明代
明代的政府组织
明代的中央政府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西方进步,中国退步,政治制度大大退步
汉唐宋,皇权、相权分开,因宰相胡惟庸造反,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即大改变
明太祖把中书省废去,只留“中书舍人”七品小官,等于一书记。“给事中”七品还有封驳权,是明朝的智囊团,有时也能出席廷推、廷议、廷鞫。
中书省、门下两省都废了,只剩尚书省,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不设,尚书省各六部分头负责,叫“六部尚书”,官阶二品。
都察院是由御史台变化而来,专管纠察,都察院和六部称“七卿”。七卿之外有一个“通政司,管章奏,是公文出纳的总机关。一个大理院,主平反。加上刑部尚书,叫三法司。以上全部官员称”九卿“
武官则有大都督,全国共五个大都督府。只管外出打仗带兵。征调军队是兵部的事,不归大都督管。
九卿之上的总成是皇帝,相当于皇帝集权,但是仍有廷推、廷议、廷鞫
廷推:小官吏部尚书任用,大官由九卿或加上巡抚总督公开推举
廷议: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由七卿或者九卿公决
廷鞫:大的狱讼,三法司解决不了,由七卿或者九卿开会决定
明代的内阁组织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称“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办公地点在四殿两阁,官阶五品。奏章批答,明代是皇上的事,皇上口授大学生写出,所谓”传旨当笔“。政治大权还是在皇上。
明制一天有三次朝,称”早朝“”午朝“晚朝”。明制常朝有两种,一叫御殿,一叫御门。御殿又称内朝,是在大殿里议事。御门是到奉天门,就在阳台上,让老百姓可以见面说话。
明太祖、明成祖有精力可以亲裁庶务,儿孙精力逐代萎靡,皇帝偷懒,把政权交付于内阁,阁权慢慢重起来。但官阶低,因此内阁大学士由尚书兼,一般还是经筵讲官(皇家老师)。
奏章审批流程:内外章奏,大学士先看过,拿一张小签条,附上意见,再让皇上细阅决定,皇帝看过拿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称为“批红”、“朱批”,这便是正式的谕旨。
明代有皇帝长久不管事,神宗二十几年没上过朝,宪宗和熹宗前后一百六十年没召见过大臣。因为他们精力智力有限,只怪明太祖废宰相独裁的制度不好
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于是皇帝和内阁多出了一重太监上下其手。太监弄权,皇帝嫌麻烦,让太监批奏折。“披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成了“真皇帝”。内阁学士真要做点事情,必须先勾结太监。
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勾结太监,揽实权,策动政事,非宰相而揽权合法性受到大臣反对,他未能把当时的制度改正,却在当时的制度下委屈求权。
明代的地方政府
明代亡国后,两位大史学家讨论政治制度和中国政治的出路,一个是黄梨州著了《明夷待访录》,主要说的就是废相,另一名是顾亭林,著了《日知录》,说的就是地方政治干的好,就天下太平,干不好,就天下大乱
元明以下的之省区制度
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原意是行动的中书省,让地方无权,各省支离破碎。明代把行省长官改成“承宣布政使”,全国划分十三“承宣布政使”。
与“承宣布政使”并列的还有”提刑按察使“,另外,还有个“都指挥使”管军事。承宣布政使由叫藩司,提刑按察使叫“臬司。清时俗称藩台、臬台。
地方政府的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司(分司),司上面才是省(司),变成管官的多,管民的少。
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上还有总督和巡抚。总督和巡抚是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办事。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是固定在地方的。是政治上的大失败。
明清两代之胥吏
明太祖时,人才不够用,推行荐举,任何长官都可以荐举。明成祖规定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考进士。一般胥吏是考生或秀才中无出路的来当。最有名的是“绍兴师爷”
胥吏中所经营的为栓选、处分、财赋、典礼、人命、狱讼与工程,他们是职业政治家并有专业知识,一切文书例案掌故却经他们手官场看不起他们,他们中遂尽量的舞弊作恶。
明代的考试制度
进士与翰林院
唐宋考试,由民间在地方政府呈报,由地方送上中央,这些人叫进士,考取后叫进士及第。
明代考试,报考人数太多,分几次考。第一是府县考,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俗名秀才;第二是省试,地点在省会,叫乡试,中试者叫举人;各省举人再送到中央,集合会考,叫会试,会试中式称进士。
明代进士及第后,还留在中央读书,中央派一个资格老的本身是官的进士前辈来教。进士读书满三年再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入翰林院。明代风尚极看重进士和翰林,非进士翰林不能做大官。
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是从小官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清,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与翰林,没有做小官的。重法不重人。
进士与翰林成为政府一个储才养望的阶梯。以前的科举只物色人才,明清的科举还可以培植人才,这些人才无形集中在中央。如曾国藩。明清两代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多半从进士、翰林出身。
汉代培养的是掾属,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阁校理之职,明清两代把培养人的机构归并在考试制度里。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因为应考的人数众多,录取标准总成问题。唐代考试,考律诗,古寺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律诗限定字句,平平仄仄要对的工整。宋代考经义,说出来的仁义道德很难辨。明代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格式,八股文是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
明代的赋税制度
明清代国家赋税重要的册籍
黄册
是登记户口的,沿用至清朝后期,黄册以户为主,十年更新一次,四本。黄册制度时间久了,便弊端丛生。
鱼鳞册
登记田亩的,沿用至嘉靖,变成糊涂账
一条鞭法
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天赋项下,计亩征银,以求手续简便。制度久了也紊乱了,并不能完全遵照制度推行。
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和推行,绝不是孤立的,必有几项其他制度相配合,并受其牵动影响,形成一套制度。
明代的兵制
明太祖定卫所制度,当时每一兵区,设在一个府里叫所,连着两个府叫卫。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以前一千一百二十八人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遇需要打仗时,由朝廷派一个将军,叫总兵官,所带的便是卫所的军队。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们赋税。
无论当初的制度多好,时间久了就会腐化。动员打仗,全国平均分调,舟车劳顿。因年久未打仗,所有的军队物资兵器战服均腐朽,部队没有训练,对战地气候也不适应。
清代
制度与法术
制度是处于公,法术是出于私,清代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这明代,加上他们许多私心,这是“部族政权”的私心。
清代的部族政权
西方人讲政治,一定要讲主权,国家主权在民众。中国将政治一向不讨论主权在哪里,一向看重职责。
中国是一种士人政府,元和清就是部族政权,这种政权是私心的,所以叫法术。
清代仍像是士人政权,把满洲部族凌驾读书人之上,是部族专制。
清单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清代的中央政府
清代的军机处
雍正时,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在内阁
清代军机处向六部尚书大臣及各省督抚直接下命令。
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人。政治变成秘密又独裁。
清代的六部尚书
六部尚书、侍郎单独向皇上上奏,有汉人和满族各有一行政长官。
清代不准专则讲事,只有地方最高长官能上则。
清代地方明伦堂里有禁止言论自由的卧碑。
清代大官全由皇帝特简,吏部提名权
清代的地方政府
清代总督和巡抚是地方行政首长,军事时期,经略大臣是首长
满族军队称为八旗军,下面的绿营是汉人军队,但是将领是满洲人。各省的巡抚、总督原则只派满洲人。太平天国启用曾左胡李。甲午后,又启用满洲人。
清代政治完全是军事统治,军事统治完全是部族统治。
清代的各禁区
关东三省,不许中国人出关,直到光绪末年
台湾省,台湾经常有人造反,不许福建人私渡
察哈尔和绥远,目的是把蒙古人和汉人隔开,到光绪末年开禁
新疆,土地肥沃,未开辟,左宗棠平乱后开禁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制度
清朝是愚民政策。
清代的统制制度
拉拢蒙古人,歧视朝鲜人,宗教羁縻蒙古与西藏
压迫知识份子,文字狱。
地丁摊粮,康熙用不加丁赋即人口税
民众的反抗运动
政治上奴性、平庸、敷衍、腐败、没精神。民变四起,先有川楚教匪,后有义和团。
嘉靖年间,太平天国,不懂政治,想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完全推翻,失败
变法与革命
变法
康有为主张变法立宪,但不知道满清皇帝的后面是一个部族政权在撑腰,是保皇
革命
孙中山主张革命,推翻帝制。政权稳固要依赖社会大众所共同遵守的“权”,一种心理建设
总论
不好的趋势
中央政府逐步集权的倾向
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注意地方政治的改进,是值得努力的一件事
传统政治已造成社会各阶层一天天的趋向平等
变成一个平铺的社会
中国政权开放,聪明人都去读书,读书人都想做官,工商业被人看不起
西方社会只有贵族,聪明人都去经商,所以有了自己的力量
长治久安,是人人希望的。
知识份子最多维持三代,皇帝可以世袭,皇权逐渐提升,这是政治上的大毛病
中国政治制度,一天天繁密化
中国社会想做官的人太多,法令制度繁密,重重束缚,是中国政治没有起色的根源。
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的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自由发展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不在推到,在建立。文书制度,承转繁杂,又加上“民主”二字,开会更繁忙。
如何酌采西方的新潮流,如何拿自己的旧经验,来替自己打开一条路,来创新法,运新才,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