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思维导图,内环境相对稳定,细胞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才有可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
运动生理~骨骼肌知识的思维导图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与血浆
从血管中取出来的血液,一般称全血
加入适量抗凝剂,血液不凝固,保持液态,经过离心沉淀后,血液可分为两层,上层呈淡黄色的透明液态称为血浆,约战全血中的50%~60%,下层呈暗红色的不透明固体部分称红细胞,在红细胞上方有一薄层的白色物质,是血小板和白细胞。血细胞约占全血的40%~50%。
不加抗凝剂,经过长时间室温放置,血块缩小,在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澄清液,称为血清。
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
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子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血小板和白细胞约战全血的1%。
血液与体液
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体液,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称为体液。
体液约战体重的60%~70%
体液大部分存在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是构成细胞质的基本成分,约战体重的30%~40%。 少部分存在细胞外部,称为细胞外液,约战体重的15%~20%。
细胞外液主要存在于血管中的血浆和存在各种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血浆约战体重的5%,组织液约占15%。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
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变化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这一生理现象称为内环境稳态。
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细胞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才有可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
血液的功能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
运输
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调节
血液将分泌器官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作用。 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
通过皮肤的血管舒缩活动,血液在调节体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防御和保护
血液中的白细胞 对于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
血浆还有多种免疫物质(抗体),能够对抗外来的细菌和毒素。
血小板于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
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和比重
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呈暗红色。血浆和血清因含胆红质,呈谈黄色。正常全血比重在1.050-1.060之间,全血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黏滞性
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产生的阻力。
液态的黏滞性和流动性互成反比关系,黏滞性越大,流动性越小。
影响因素
温度
血细胞的数量
血流速度
渗透压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晶体:氯化钠 氯化钾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水分出入毛细血管起调节作用。
正常人在 37℃,血浆渗透压约为 5800mmHg。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酸碱性
正常人血浆的pH约为7.35~7.45,平均值为7.4,pH值变化范围为6.9~7.8.
血液中的缓冲对以血浆H2CO3与NaHCO3这一对缓冲对最为重要。 正常情况下它们的比值为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