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的概念—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地位)、家庭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编辑于2023-07-15 10:36:08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含义
“教育”一词的由来: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概念—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地位)、家庭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
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表现有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表现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2、按教育功能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与负向功能(消极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计划性)与隐性功能(非预期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创造的,体现了神或上天的意志;所有宗教;是根本错误的,是不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利托尔诺、沛西-能;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唯一一个正确的教育起源理论——“米凯爱劳动”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产生的原因及条件—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及发展的需要。条件:人类劳动的出现(最根本条件),语言的形成(必要条件)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
古代社会教育的总体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最早);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全民多献身”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
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龟速够防守”
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两再一新促生产”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其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决定受教育权;5、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来为政治服务;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人舆公主促政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两传选新促文化”
人口与教育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3、教育能够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和流动合理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分阶段进行教育)、不平衡性(关键期/最佳期)、互补性(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自然成熟论):1、基本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顿(“优生学”)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塑造说):1、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2、代表人物:荀子(“化性而起伪”)、洛克(“白板说”)、华生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作用: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严规范,塑个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决定性因素)—作用: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1、学制确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制约;2、学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4、学制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人口状况)、人的依据(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学制本身的因素(既受国内学制历史发展的影响,也要合理地参照国外学制的经验)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教育形态趋于定型。教育实体形成的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代表人物: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西欧-英国;一轨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学术性较强,一轨自下而上,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两轨既不相通,也不衔接;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单轨学制(美国;自下而上,小学、中学、大学;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效率低下、发展失衡)、分支型学制(苏联、中国;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兼顾公平与效益,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不够灵活)
我国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1902,清政府,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未实施;2、癸卯学制,1904,清政府,日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男女不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壬子癸丑学制,1912,南京临时政府,男女平等,第一次明确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1922,北洋政府,美国,“六三三学制”/“新学制”,我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学制——“人颁布,鬼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嘘美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最早德国;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a、最早产生-1929英国耶克斯利《终身教育》;b、概念化和体系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保罗 朗格朗《论终身教育》;c、最终形成-199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者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狭义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于培养人的总的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课程目标;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2、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那社会孔赫涂图”);3、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培养“自然人”——“啰嗦人福禄齐”);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5、辩证统一论(马克思;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我国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文件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本性质;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客观依据;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依据;3、人们的教育思想—主观依据;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灵魂、统率,保持动力、保证方向
智育:前提、支持;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育:物质基础;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突出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美育: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作用;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
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