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化经营战略(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选择)
(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选择)备考注册会计师,知识点连贯学习,内容有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类型、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
编辑于2023-07-09 09:58:47 浙江省国际化经营战略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国际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垄断优势理论:美国学者海默,企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获得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金和货币优势,是该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跨国公司倾向于以对外投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利用其独特的垄断优势
区位理论: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跨过公司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
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
.......
间接区位优势: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
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教授弗农,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命周期不同
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
一般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其结果: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英国邓宁
所有权优势
1.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 2.企业规模经济所生产的优势
技术授权
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出口
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出口贸易
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
将所有权优势转让给外国企业
三者优势皆具备
国际直接投资
寡占市场(即寡头垄断市场)的反应
海默论跨国企业的寡头垄断反应行为:各国寡占企业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地盘加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外国直接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者之间的相互的行为约束和反应
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垄断企业模仿领头企业的竞争策略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动因
寻求市场:规避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以及开辟市场
寻求效率:利用国外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
寻求资源:寻求国内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以及维护资源来源的稳定性
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亚、西亚地区以及石油、铁、铜等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家
寻求现成资产:获取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现成资产
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企业采取跨国并购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竞争优势
具有更大创造就业机会的潜力
有益联系和技术吸收:技术和模式的接近
投资更有可能直接推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出口
目标市场选择
目标市场的区域路径
传统模式(连续方式)
新型方式(不连续方式:全球同步使用新产品)
选择目标客户:东道国细分市场目标客户的定位
选择进入战略
1.是否在全球推广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
2.是否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选择分销渠道与出口营销
按对商品的所有权分类
代理商:不拥有商品,收取佣金
分销商:向出口商购买商品,冠以自己的商标,再进行出售
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方法
直接法:公司拥有并管理分销渠道
间接法:分销渠道独立于公司之外
出口商场上的定价策略
定价偏高
海外市场的风险大于国内市场时的定价策略
与国内市场收益水平接近的价格
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差别很小
短期内定价较低
抢占海外市场份额
只要在抵消变动成本之后还能增加利润,就按能把超过国内市场需求量的产品销售出去的价格定价
扩大销量来分担生产产品的固定成本,充分利用企业过剩的产能
对外股权投资:取得东道国企业的股权,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
对外证券投资:购买国外企业的股票、债券,不控制该企业和参与管理,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在外国举办并经营企业
全资子公司
合资经营
非股权安排
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广泛采用的新型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形式:跨国公司未在东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有关技术、管理、销售、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约
主要方式:合约制造、服务外包、订单农业、特许经营、许可经营、管理合约等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类型
国际战略(双低)
决策:主要体现的是母公司与母公司的利益,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
集权式管理体质
职能分工:研发职能集中于母国,东道主是建立制造和营销职能,同时总部对其实施严格的控制
适用企业
拥有宝贵的核心能力,并且所面临的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和降低成本压力均较小的情形
优缺点
优点:能转移核心能力
缺点:
缺乏地区调适能力
不能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
不能形成全球学习效应
多国本土化战略(全球化低,本土适应高)
决策:分权式管理体制
职能分工:国内市场开发产品,国外子公司进行销售和改造
适用企业
致力于最大程度地顾及地域差别,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较大而降低成本的压力较小的情形
优缺点
优点:地区调适能力强
缺点
不能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
不能转移核心能力
不能形成全球学习效应
全球化战略
职能分工:生产经营设施安排在最有利的国家,对他们的战略行动统一协调,将位于不同国家的活动连接起来,及时转移在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上的成果,更充分地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决策:核心部门和决策由母国总部控制
适用企业:不针对各地的情况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策略,适用于降低成本的压力很大而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很少的情形
优缺点
优点
能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缺点
缺乏地区调适能力
跨国战略(双高))
决策:既不以母公司也不易子公司为中心,多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职能:企业的技能和产品在母公司和子公司间双向流动,形成全球学习效应
适用: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以及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均高的情形
优缺点
优点
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地区调适能力强
可以形成全球学习效应
缺点
往往因组织问题而难以贯彻实施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
1.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2.经济发展速度较高 3.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
按产业特性配置资源
本土企业了解所在产业竞争优势,准确评估跨国竞争对手的实力,明确自身在产业中合适的定位
认识不同产业面临的不同压力
飞机、相机、家用电子产品等产业
需要投入高额的固定成本
通过在多个市场上提高销售量来平摊固定成本
服装、钢材等产业的产品具有地域特色
通过满足本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取得成功
评估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
本土销售网络
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
利用廉价的原材料向其他市场扩张
本土企业的战略选择
本土企业的战略选择 (续)
分类(全球协作、本土独立性和适应能力)
有利于被投资国解决资金困难、引进先进技术、扩展出口贸易、增加就业机会,被广为接受
国际化经营战略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国际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垄断优势理论:美国学者海默,企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获得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金和货币优势,是该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跨国公司倾向于以对外投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利用其独特的垄断优势
区位理论: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跨过公司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
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
.......
间接区位优势: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
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教授弗农,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命周期不同
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
一般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其结果: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英国邓宁
所有权优势
1.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 2.企业规模经济所生产的优势
技术授权
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出口
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出口贸易
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
将所有权优势转让给外国企业
三者优势皆具备
国际直接投资
寡占市场(即寡头垄断市场)的反应
海默论跨国企业的寡头垄断反应行为:各国寡占企业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地盘加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外国直接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者之间的相互的行为约束和反应
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垄断企业模仿领头企业的竞争策略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动因
寻求市场:规避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以及开辟市场
寻求效率:利用国外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
寻求资源:寻求国内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以及维护资源来源的稳定性
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亚、西亚地区以及石油、铁、铜等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家
寻求现成资产:获取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现成资产
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企业采取跨国并购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竞争优势
具有更大创造就业机会的潜力
有益联系和技术吸收:技术和模式的接近
投资更有可能直接推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出口
目标市场选择
目标市场的区域路径
传统模式(连续方式)
新型方式(不连续方式:全球同步使用新产品)
选择目标客户:东道国细分市场目标客户的定位
选择进入战略
1.是否在全球推广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
2.是否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选择分销渠道与出口营销
按对商品的所有权分类
代理商:不拥有商品,收取佣金
分销商:向出口商购买商品,冠以自己的商标,再进行出售
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方法
直接法:公司拥有并管理分销渠道
间接法:分销渠道独立于公司之外
出口商场上的定价策略
定价偏高
海外市场的风险大于国内市场时的定价策略
与国内市场收益水平接近的价格
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差别很小
短期内定价较低
抢占海外市场份额
只要在抵消变动成本之后还能增加利润,就按能把超过国内市场需求量的产品销售出去的价格定价
扩大销量来分担生产产品的固定成本,充分利用企业过剩的产能
对外股权投资:取得东道国企业的股权,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
对外证券投资:购买国外企业的股票、债券,不控制该企业和参与管理,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在外国举办并经营企业
全资子公司
合资经营
非股权安排
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广泛采用的新型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形式:跨国公司未在东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有关技术、管理、销售、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约
主要方式:合约制造、服务外包、订单农业、特许经营、许可经营、管理合约等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类型
国际战略(双低)
决策:主要体现的是母公司与母公司的利益,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
集权式管理体质
职能分工:研发职能集中于母国,东道主是建立制造和营销职能,同时总部对其实施严格的控制
适用企业
拥有宝贵的核心能力,并且所面临的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和降低成本压力均较小的情形
优缺点
优点:能转移核心能力
缺点:
缺乏地区调适能力
不能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
不能形成全球学习效应
多国本土化战略(全球化低,本土适应高)
决策:分权式管理体制
职能分工:国内市场开发产品,国外子公司进行销售和改造
适用企业
致力于最大程度地顾及地域差别,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较大而降低成本的压力较小的情形
优缺点
优点:地区调适能力强
缺点
不能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
不能转移核心能力
不能形成全球学习效应
全球化战略
职能分工:生产经营设施安排在最有利的国家,对他们的战略行动统一协调,将位于不同国家的活动连接起来,及时转移在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上的成果,更充分地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决策:核心部门和决策由母国总部控制
适用企业:不针对各地的情况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策略,适用于降低成本的压力很大而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很少的情形
优缺点
优点
能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缺点
缺乏地区调适能力
跨国战略(双高))
决策:既不以母公司也不易子公司为中心,多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职能:企业的技能和产品在母公司和子公司间双向流动,形成全球学习效应
适用: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以及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均高的情形
优缺点
优点
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地区调适能力强
可以形成全球学习效应
缺点
往往因组织问题而难以贯彻实施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
1.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2.经济发展速度较高 3.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
按产业特性配置资源
本土企业了解所在产业竞争优势,准确评估跨国竞争对手的实力,明确自身在产业中合适的定位
认识不同产业面临的不同压力
飞机、相机、家用电子产品等产业
需要投入高额的固定成本
通过在多个市场上提高销售量来平摊固定成本
服装、钢材等产业的产品具有地域特色
通过满足本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取得成功
评估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
本土销售网络
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
利用廉价的原材料向其他市场扩张
本土企业的战略选择
本土企业的战略选择 (续)
分类(全球协作、本土独立性和适应能力)
有利于被投资国解决资金困难、引进先进技术、扩展出口贸易、增加就业机会,被广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