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传考研专题4:技术应用专题
本图是关于新传考研专题4:技术应用专题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7-11 10:02:06 福建省“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这是一篇关于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在群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随着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被深深地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波伏娃)的思维导图,《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这是一篇关于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在群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随着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被深深地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波伏娃)的思维导图,《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技术应用专题
技术与新闻(底层技术)
5g
视频
短视频
vlog
中长视频
直播
VR、AR、MR
人工智能
算法
机器人新闻
传感器新闻
高效新闻生产
个性化推送
新闻精准分发
数据安全
信息茧房
心理层面难以预估
把关与事实核查
AI主播
区块链
安全
语聊机器人
自动互动反馈
大数据
物联网
传感器
拓展信息来源
信息安全
云计算
制作基础
技术与新闻(内容逻辑)
内容生产
机器人新闻写作
人工智能编辑部
合成主播(虚拟主播)
视频生产
物联网
传感器新闻
视觉呈现
VR、AR、MR
短视频、Vlog
直播
信息流通与消费
基于算法的智能化匹配技术
大数据
标签与画像
信息安全保护
区块链
互动
语聊机器人
大数据
定义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中对大数据下定义:所谓大数据,是指大小 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简而言之,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大数据的特点可用“4V”来 概括,即Volumes(规模性),Variety(多样性), Value(有价值),Velocity(高速型)
内容
数据采集(众包新闻、传感器、无人机)+新闻制作(机器人写作、可视化呈现/数据新闻、沉浸式体验/VR&AR)+新闻分发(算法推荐)
大数据视域下舆情研究的转向
视角的转向:从单向度的内容研究转向“内 容+关系”的多维度研究。
方法的转向:由舆情信息采集转向数据加工、可视化等。
数据库支持的转向:由简单的、有限的数据库 转向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库。
主体的转向:舆情监控由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 面面俱到转向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
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为舆情预警、预测,从单向度的危机应对、品牌营销转向各领域的综合信息服务
大数据对新闻业态的重构
生产信息提供者层面的变化
个性化信息推荐
众包/众筹:从信息的集成者到社会意义生产者
媒体层面的变化
数据团队进驻编辑部
媒体融合、跨界合作和产业升级
用户层面的变化
体验至上,提升用户分析价值
信息筛选满足受众的细分化,定制化的新闻需求
大数据新闻的四个功能
描述(疫情地图)、判断(美国大选)、预测(传染模型)、信息定制(分发)。
名言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算法
定义
算法是“一种有限、确定、有效并适合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用计算机程序实现的、基于数据分析、面向特定目标的一套指令或方案。算法即是规则,它不仅确立了机器所试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指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法
算法推荐
是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偏好进行数据抓取,经过计算分析后得出用户画像, 然后针对用户特征进行个性化、智能化的内容生产与分发。
算法与社会
算法经济
将生产经验、逻辑和规则总 结提炼后“固化”在代码上,使生产经营活动无须人工干预、自动执行的经济模式,其目标是通过算法的应用大幅改善供需匹配效率和交易成本。
算法社会
“算法社会是一个普遍使用算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进行决策的社会,也是一个围绕算法逻辑而组织和运转的社会。” 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算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础设施。算法对社会的深层介入也带来社会治理从数据化向算法化迈进。
算法中介
算法不仅影响了人的生存,也影响了人与万 物的关系,成为了人与万物间的一种中介。在信息平台是人与信息的中介。在电商平台是人与商品的中介。 算法的中介作用,既表现为认知的建构,也表现为关系的建构。
算法主导下的控制社会
监视研究中的底层战术
抵抗与收编
技术互嵌下的算法共生
认知态度:从轻视排斥到尊重理解
算法生产的控制战略
算法社会自由幻象的搭建:重预测、弱空间、强分体
从等级观察到数字化预测
从空间划分到时间填充
从普遍的个体到特殊的分体
新弱者困境:自由与奴役的交锋
风口上的猪:算法背后的技术政治
来自算法的窥视:排序、推荐与排除
被隐藏的强制:不得不交付的用户自由
被强迫的体验和创造。
获取使用的同时交出行为数据
算法黑箱渗透着利益考量与文化霸权
弱智的逃逸:抵抗即参与
算法受众的几种抵抗战术
1. 对算法产品的空间隔绝
拒绝下载、拒绝点开、快速划走、卸载等
2. 对算法规则的自我重组
3. 对算法规则的主动嵌入
不感兴趣、取消关注、收藏等行为
4. 对算法逻辑的反向规训与控制
将主观意图凌驾于机器意图之上:给予不喜欢的内容以较高的“观看完成度”
控制社会与规训社会的底层战术比较
算法分发发展史
媒体型分发
关系型分发
算法型分发
协同过滤推荐
基于记忆的协同过滤推荐和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前者基于用户历史数据找寻相似内容,后者基于数据构造预测模型,
协同过滤推荐包含两种主要的推荐技术: 一是基于记忆的(Memory-based)协同过滤; 二是基于模型的(Model-based)协同过滤;
基于内容的推荐
根据用户历史项目进行文本信息特征抽取,过滤,形成模型,向用户推荐与历史项目内容相似的信息
关联规则推荐
基于数据挖掘背后的相关关联,以分析用户的潜在需求,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混合模式
算法价值观的重建
还复杂性于人:多维内容标签,为“不确定”留有余地
还商业模式于影响力经济:流量经济的短期利益与长久危机
还监管重点于结构:真正有效传递价值观的是社会整体的信息结构
还公共价值引导于新闻专业主义:专业人才的内容权利的倾斜
算法的价值观异化
传统媒体人的把关权力让渡给算法,在其放大效应下,各种低俗等内容就会源源不断被推送到用户面前,在用户的反复点击行为下,用户画像会被不断强化从而导致算法走向极端,导致分发出的内容价值观偏离
语料
因为人类的生命个体具有局限性,新加入社会的每个个体,首先要面临着先于个体 而存在的技术体制(technical regime)(芒福德,2009)
媒体等同
人们像对待真人实景一样对待媒体,即:媒体=真实的生活(Media=real life)。认为:人与电脑、电视和新媒体的互动,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和自然的。---《媒体等同》巴伦·李维斯和克利夫·纳斯
算法及权力
算法权力
算法改变了信息分发模式,进而重新塑造了权力模式。算法权力包含算法本身的权力和数据的权力
算法权力的主要作用方式
通过对数据的占有、处理与结果输出,演化为资源、商品、财产、中介甚至社会建构力;
算法直接变为行为规范,影响甚至控制个体的行为;
算法辅助甚至代替公权力,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算法决策
算法”作为一种权力范式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沿革
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是算法,而算法的社会本质则是一种权力
话语及其传播作为一种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群体合意”的基础上
“算法权力”在社会进程中的实践沿革
互联网人口红利上半场已结束,低频度需要、高场景需 要和体验型需要则成为这一时期开发长尾市场、利基市场的关键。
算法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应用及其权力的体现
新闻线索获取:信息权的弥散化
新闻写作编辑:算法对把关权力的程序化收编
新闻事实核查:算法通过非制度性权力来构建“社会共识
新闻分发与推送:大数据构建算法无所不至的传播权力,也导致其传播结果的新一 轮“窄化”
算法权力范式对于新闻传播的革命性改变及所面临的课题
算法范式导致媒介权力运作方向的变化。
算法范式赋能赋权,提升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权
算法范式运作的黑箱:技术无意识及纠偏机制
主流算法
主流算法是在媒体形态、舆论格局迅速变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业的传播环境下诞生的由主流媒体作为应用主体的新闻内容质量把关、智能分发和传播反馈机制,旨在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同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已有多家媒体布局、应用相应的算法系统,如 2021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推出“总台算法”;人民日报基于内容智能审核和内容风控体系持续推动主流价值“算法”;主流算法的研发和应用,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和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驱动力,也体现了我国媒体融合进程进入智媒时代,是进入“下半场”以来的重大突破,未来媒体融合进入智能算法技术优化与主流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的传播生态成为大势所趋。
社交机器人
定义
一种基于算法运行的,能够自动生成内容和发布内容,且能够模仿真实用户的话语和表达,能与人进行社交互动的、无物质实体的自动程序型智能体,存在于社交媒体平台商,可以被理解为存在于数字社交空间中的虚拟机器人
社交机器人的角色与作用
社交机器人与信息生产
社交机器人与舆论应对
可以营造意见气候,营造虚假人气,制造话题并引导舆论走向
社交机器人与公关应对
通过大量发布与特定标签相同但内容完全不一致的信息(或虚假信息), 来冲淡、压制或劫持特定信息/观点。烟幕遮蔽效应
社交机器人与情感陪伴
作为虚拟意见领袖,与人类账户争夺影响力
算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新闻生产:机器与人深度协作(人机协同时代的到来)
腾讯dream writer(最早)
新华社“快笔小新”(官方)
今日头条“张小明”(图片)
(二)精准分发:智能算法使信息与场景更适配
(三)事实核查:新“把关者”的效率提升
来源核查
内容核查
负面影响:传播伦理困境
个人隐私落入算法黑箱
算法黑箱
在算法的运行过程中,用户能够看到和理解的环节只有输入和输出两端,信息处理的过程通常是一个无法看清的技术黑箱
算法把关排挤了高质量新闻
用户:技术宰制下的算法囚徒
决策囚徒:具体表现
劳动囚徒:外卖骑手、拼多多砍一刀
隐私囚徒:健康码
算法技术暗含的权力控制
主流价值导向的缺乏
算法推荐形成“信息茧房”,引起群体极化问题
新闻专业主义的式微
算法伦理
算法透明度
算法透明度即允许人们获取更多关于算法运行机制的信息,以便用户监督算法对用户信息的使用:公开算法系统的关键信息,揭示算法决策过程中所有参与主体及其彼此关系,阐明多元主体如何通过协作完成相应的操作
算法歧视
新形式的歧视形式;算法歧视更为隐蔽。算法的制定者在设计之时,将部分弱势群体他者化,只考虑到主流使用人群,从而对被他者化的群体造成损失或伤害。 算法歧视的案例: 1、微软、IBM、Face++公司的人脸识别工具在识别男性、肤色较白的人脸上的表现要优于女性、肤色较深的人脸。
算法偏见
“算法偏见”是指在算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判断,且这种判断会对某些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
多元主体的应对与改变
(一)算法新闻的提供商要将人工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谷歌YouTube
今日头条
快手
(二)优化算法技术,分发不同内容,避免“信息茧房”
技术上保证多元化信息内容的供应
强化信息推送的人工干预
(三)算法新闻的监管者要加强制度化建设
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四)算法新闻的用户要提升自我“算法素养”
人工智能AI
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 AI)一词最初是在 1956 年 Dartmouth 学会上提出的,它是研究、开发 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 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 息过程的模 拟。
特点与优势
受众前馈+信息采集+新闻制作+新闻呈现+新闻分发+受众反馈
信息采集(传感器)+新闻生产(机器人写作)+新闻分发(个性化推送)+用户体验(VR/AR)
人工智能对新闻媒体的影响
人工智能给新闻媒体带来的机遇
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看
受众前馈:拓展新闻价值点来源
超强数据收集处理能力:提高新闻整体性和精确性。
新闻采集:时空双重维度的延伸
传感器技术优化新闻信息源,拓展信息采集的新维度,弥补人类观察范围受感官局限的视域
新闻生产:智能写作加快生产效率
新闻制作:机器新闻写作出稿迅速,海量产量,全天候工作模式
新闻分发:算法推荐增强媒体黏性,场景化、智能化、个性化推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激活长尾市场与 利基市场。
新闻呈现:临场化、互动化得到加强
用户体验:基于感官系统与认知逻辑的双重体验
从新闻模式来看
生产模式:对话式模式出现
审查模式:“把关+人工智能”:信息识别精准优化
从新闻产业结构来看
媒体:重构格局:媒体机构多面融合
市场:资本与技术的双向流动
人工智能给新闻媒体带来的挑战及应对
技术运作下个人隐私的让渡
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建立人工智能信息发布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
内容同质化,适用题材有限
努力提升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创新技术与平台
新闻媒体成为信息茧房的“背锅者
技术裹挟使得把关难度加大
对于新闻失实的把控:把关人与机器共同监管
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危机
加快培养人工智能综合型高端人才
唯“人工智能”论,模糊了新闻报道的焦点
技术人员和新闻从业者承担社会责任
应对措施
打造便捷高效的智能信息检索和生成服务体系
依据社交网络建立实时增长与更新的智慧学习数据库
个性化新闻推送机制的未来发展
走出“茧房”效应:基于用户的社交数据和相关关系“定义”潜在需求
社交机器人“聊新闻”:人机交互模式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深度挖掘
连接物联网:用户获取的不单单是简单的新闻资讯,而是一整套相关的配套服务, 信息获取平台也变成一个实现精准服务的超内容社区
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智能
态度
人和人工智能不是零和博弈,应该是一种双赢逻辑
理由:
机器写作只会淘汰一部分低生产价值新闻工作者
机器写作自身局限性需要人类智能弥补:
机器写作将释放新闻工作者创造力,实现职业转型升级
VR、AR
VR
定义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杰伦·拉尼尔提出。 VR 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用户可以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从自己的主观视角出发与其进行互动,并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其特征归纳为“3I”:immersive、interaction、imagination
VR新闻
VR 新闻是运用 VR 技术手段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可视化新闻样式。 VR新闻重塑了新闻报道的时空界限,改变了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与传受关系,给予用户一种交互式、沉浸式新闻体验,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
AR
定义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 集成的新技术。AR 将原本在现实世界受时空限制下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 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至同一个画面,从而能够被人类感官所感知,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AR新闻
AR 新闻是一种基于 AR 技术手段报道新闻的新兴新闻样式。通过将音视频等多 维信息“叠加”至文本之上,通过“再语境化”的信息拓展,大大提升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以此延伸受众对世界的“感知阀”。在有限的新闻报道的“叙事场域”与无限的“赛博空间”中架起一道“虚拟桥梁“。
MR
MR(Mixed Reality)即混合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 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 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VR/AR给传媒业带来的改变
(一)遥在现场:VR新闻重塑报道边界,增强临场体验
(二)传受关系:从“观看者”到“目击者”
(三)场景融合:以AR/VR技术所营造的沉浸体验将成为新闻传播与人际交往的新范式
语料
法国学者居伊·德波:“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聚集,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
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又称为“分布式记账”(distributed ledger) 技术,被认为是确保数据储存和移动安全的最新方式,它不是将数据存放在一个中心化的地方,而是将其“化整为零”后分别存放在全球互联网络中的数以千计的节点(电脑)上,并同时使用一种强大的加密技术将这些数据相互锁定在一起,从而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区块链新闻
区块链新闻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新闻生产、事实核查等方面的一种新兴新闻样态。区块链技术可使得新闻业以方便进行新闻众筹、游戏化以及平民参与并且实现新闻生产的透明性。区块链技术并非能解决目前新闻业面临的所有问题,如虚假新闻蔓延、算法的负面效应等。
区块链的技术特征
时间戳建立完整数据,具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
P2P网络保护隐私
数学算法建立信任关系
去中心化
不可篡改性、信息固定性、高度透明性
区块链在新闻中的积极影响
信息采集:数据解放,就地取材
编辑制作:更具独立性,减少假新闻。
新闻发布:内容分发透明化,追踪溯源保护版权
噪音消解:信号附加物减少,注重保护隐私
信息反馈:传播效果真实反馈,提高輿情分析水平。
区块链的消极影响
资源储存与运作效率问题
公众的表达自由权受到限制
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被遗忘权的冲突
警惕“区块链乌托邦”思想
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空白多、经验少、耗能大、人才缺等问题
技术改进解决能耗问题:探索区块链的创新运用和人才体系构建
高度用户依赖之下的公众认知浅和不信任问题
深入普及区块链知识,消除技术恐惧,激活受众参与
监管缺失与私隐保障问题
引入政府监管,强调私隐保障,防止技术失范和隐私侵害
在新闻业中的应用
赋能信息源高效查证,遏制新闻反转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信息固定性、高度透明性
赋能新闻公正,防止新闻报道的外部干扰
透明性及隐私性
夯实信息存储和版权保护机制,遏制洗稿现象
赋能数字货币的新闻业运用,革新媒体运营模式
NFT
定义
NFT即“非同质化代币”,其本质是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加密货币,因而具有数据化结构、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等特征。 内容通过“NFT化”成为数字资产后,其上便附着了唯一的权利凭证以及交易、修改的记录,从而得以被“确权”。
NFT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机遇
新闻资源内容NFT化带来新的盈利可能
内容IP化运营与新闻内容出版两方面为自身拓宽盈利的渠道
真实性的核实与众包新闻的实现
新闻来源便可追溯且不可篡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获得了技术层面的保障
新闻媒体机构发行NFT数字藏品 面临的多重挑战
权利模糊与技术缺口下的公共性风险
NFT技术探索对媒体形象的冲击
新闻媒体机构数字藏品 公共性风险的防范
明确“确权价值”对新闻媒体与用户的意义
完善技术体系,开发元宇宙框架下NFT数字藏品应用新场景
物联网
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结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变革
数据新闻
定义
数据新闻是指数据驱动的报道,狭义上指的是基于对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利用丰富的、具有交互性的可视化传播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新方式。 广义上,是大数据时代新闻学发展形成的新领域,代表未来新闻业的发展大方向。
新闻特性在数据新闻中的表现
真实性:变化的内涵与外延。
1)从报道事实到“创造事实
2)从报道现象到揭示规律
3)从关注局部到概括全貌
4)从专家权威到数据权威
新鲜性:多重的保鲜措施
1)数据常新给新闻保鲜
2) 巨量分析到锁定服务
3)独家发布确保数据最新
及时性:科学的预测与发布
1)预测性报道提前引爆新闻及时性
2)按需发布提供信 息“及时雨
3)互动交流促进信息瞬间共享
辩证观: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数据新闻报道题材受限
难以体现新闻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
可视化手段单一,几乎都依赖于静态信息图表
新闻从业者数据素养偏低,数据处理能力有限
数据自主调查较少,新闻缺少独家性
收集数据过程中难免侵犯受众隐私
算法新闻
定义
算法新闻是运用智能算法工具自动生产新闻并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过程、方法或系统。它包括信息采集、储存、写作、编辑、展示、数据分析及营销等业务的自动化实现。 广义的它指包括生产和分发中的运用算法:在生产环节运用算法工具自动生成新闻内容,在分发环节引入推荐算法,在销售环节实现了传受和消费者的聚合,造就了流程更清晰、作业更高效、销售更精准、目标更明确、成本更低廉的业务链条
特点
算法程序是核心
数据资源是基础
智能操作(自动化)是关键
智能时代算法性内容分发的问题与对策
三种分发模式
以编辑为核心的传统分发模式
以社交为核心的人际网络分发模式
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分发模式
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假新闻泛滥
把关权力迁移与把关滞后
信息茧房与过滤气泡
算法偏见技术黑箱
算法分发模式可能引发的风险
精准推送导致个性化孤独倍增(容器人)
信息过度“壁龛化”导致新“知沟”出现
内容分发 2.0 时代的优化策略
改进以算法为核心的分发模式
建立网络世界“人行道”与智联网
自动化新闻
定义
在初期算法编程完毕后,不经人为干预,软件或算法即可自动生成新闻故事的过程,一旦算法生成,从收集和分析资料,到实际的撰写和发布新闻,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自动完成。
生产方式
挖掘用户数据的基础上生成个性化稿件
利用记者数据模型智能化生成稿件
利用结构化数据生成稿件
机器人新闻写作
定义
机器人新闻写作是指运用一定的计算机程序,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的过程。主要呈现形式是数据新闻,即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闻报道,广泛应用于体育新闻、 财经新闻、交通新闻、医疗新闻等领域。
传感器新闻
物联网
物联网:指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传感器
传感器(sensor):是一种监测装置,能感受到被监测对象的信息,并能将其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它形式予以输出,以完成信息的记录、传输、存储、显示和控制等;它具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等特点。从本质上讲传感器是一种收集数据信息的方式。
传感器新闻
传感器新闻(Sensor Journalism); 是通过传感器获得数据信息,经分析整合,将其以一定的方式融入新闻报道,进而完成“讲故事”的新闻生产模式。传感器新闻发端于美国新闻界,主要应用于调查性报道。 本质上讲,传感器是一种收集数据信息的方 式。传感器在获取数据信息上有助于让我们调查无法看到,听到或触摸的事物,这些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感官。
无人机新闻
“无人机新闻”(DroneJournalism) :传感器新闻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小型无人机可以被视为一种“飞行传感器”,可以装载各式各样的传感设备,从而拓宽信息采集的范围,提升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广泛应用于突发事件直播、灾难报道、纪录片制作中
虚拟主播
虚拟主播可以提取真人主播的表情动作、声音、唇形等特征,基于“自然交互+知识计算”的技术突破,运用人脸识别,语音合成、人脸建模、表情合成、唇形合成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虚拟主播得以生成。
计算宣传
元宇宙
元传播
贝特森在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提出,指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他认为任何一种传播活动,同时都在传递着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该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传受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的互动规则。
元宇宙定义
元宇宙起源于尼尔·斯蒂芬森发表于 1992 年的科幻小说《雪崩》,指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本质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整合扩展现实(XR)、数字孪生、AI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推动下产生的虚实相融、虚实共生的全新互联网应用和社会文明形态
元宇宙的特征
元宇宙的基本价值观为共创、共享、 共治。
虚实相融的场景制造
用户低龄化与多元文明的创造
跨越时空的高沉浸社交化体验
技术先进, 基础设施好
具有基于区块链的经济系统
元宇宙的几个重要特征(扎克伯格)
临场感、虚拟替身、主空间(场景)、互通性(物联网)、传送(脑机接口)、自然交互、虚拟商品、隐私与安全
元宇宙的潜在问题
过度依赖沉浸感带来理性探求的缺失
元宇宙沉浸式沉迷和上瘾
虚拟现实边界模糊导致感官错位
UGC+元宇宙带来立法压力和监管
机器性逻辑将影响人的体验方式和思考方式
个人信息与泄露问题
应对之策
加强智慧监管
保障隐私和伦理约束,法律法规制定
鼓励UGC,正向价值观引领传播社会正能量
重视元宇宙政务服务工作,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
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的前瞻开发,助推媒体深度融合
加强技术安全保障,保护国家系统安全
元宇宙当前发展现状
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元宇宙产业
fb改名meta
未来难题
技术离元宇宙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作为元宇宙的重要硬件载体的 VR等设备的普及度不够;
脑机 接口等硬件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尚未出现,
元宇宙之间相互关联的技术基础尚未打好,
XR、区块链、人工智能、 算力等相应底层技术仍远远不能满足元宇宙落地应用的实际需求。
VR、AR 等内容的数量、质量和丰富度都与元宇宙的发展实践要求差距甚远
尚未建立起行业标准
尚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
元宇宙的未来:从云游戏到数字孪生再到虚 实共生
云游戏是元宇宙演进的初级形态
数字孪生是元宇宙的中级形态
所谓数字孪生,是指其为物理对象的数字模型, 该模型可以通过接收来自物理对象的数据而实时演化,从而与物理对象在全生命周期保持一致。 基于数字孪生可进行分析、预测、诊断、训练等,即可以仿真,并将仿真结果反馈给物理对象,从而帮助物理对象进行优化和决策。
虚实共生将是元宇宙的高级形态
沉浸式新闻
虚实互动、沉浸体验:新闻业的颠覆式创新
5G
定义
第5代移动通讯技术,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特点概括为两高两低: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技术不断冲击新闻业专业壁垒,降低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准入门槛,颠覆和解构着专业新闻生产的传统模式。
5G带来的社会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主要交流手段从书写文字转化为视频语言
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加速信息传播形态的变革
信息生产方式由以人为主导的专业生产和用户参与生产相结合, 转变为以机器生产、 传感器感知为主
催生出新的传播形态和场景,虚拟社会全面建构
移动互联时代实现了场景的重组, 5G 技术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 将使现实环境 和虚拟环境不断叠加
5g实现人与物的智能传播
媒介系统从媒介融合走向万物皆媒
传播主体多元化, 被连入物联网的各种智能设备和人一起成为传播主体
消极影响
连接过载,技术由解放人变成束缚人
技术更迭加速,扩大知沟和数字鸿沟
信息量再度爆炸,个人认知体系形成需求
加快整体的社会结构,带来更强烈的时空紧张感
5G给新闻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新闻生产:机器与人深度协作(人机协同时代的到来)
(二)视频革命:对受众思维与行为的再造
视频转向:媒体内部边界逐渐模糊
对受众的影响:对临场感的要求更高,对文字等文本符号不敏感
多维呈现,提升用户沉浸式体验感
(三)沉浸体验:新闻传播的新样式
VR、AR
(四)万物互联与万物皆媒:新闻传播的新生态
人才培养:全媒体记者替代传统记者
5G带来新实践,新闻传播学科迎来新范式新问题新理论
5g给新闻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反思:技术狂欢,人的异化与赛博格化
隐忧:信息安全及新闻价值的缺失
霸权:智能中介影藏技术权力
垄断:被平台驯服的新闻业沦为内容生产商
挑战:专业与深度报道缺乏,即时生产,让位于时效的专业主义危机
学科交叉发展带来的理论及实践困境
5G时代重塑专业新闻,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契机与策略
三个推断
信息可以被工业化生产,但包含价值元素的新闻不能
资本始终保有介入传播的野心,通过影响新闻业进而更深刻地影响社会
市场化不是新闻业的出路,未来专业媒体数量减少,职能也会发生变化
三个优势
1、专业的人才优势
2、社会地位授予功能(背书)
3、传统主流媒体的“在地性”优势
新闻业如何发展
1、维护专业新闻的根基,坚持对真相的探寻
2、重构新闻生产逻辑,突破现有平台垄断
3、拓展主流媒体职能,以智库型转向提升专业新闻的品质和服务
4、条件允许下加强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
5、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人才
场景视域:5G对新闻传播的建构
空间之外的空间:公私场景界限模糊的中间地带
关系赋权2.0.场景激活新型关系网络
场景打开关系接口,推动自组织的话语权崛起
网络事件建构策略的变化,改变关系赋权引爆点
传播资源丰富化、实体化,个体价值被扩展
网络直播
定义
网络直播是近年新兴的一种依赖数字空间的传播形态,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借助于各 类信息接收平台和终端,以即时的视频和语音信息为形态,并且可以实现传受双方即时互动的新兴信息传播方式。
它打破了媒介内容和传播行为之间的界限,在生产内容的同时进行分发。这种即时传播方式提高了传播效率,但也使得内容低俗、同质化、语言暴力、侵权等问题的监管难度大大增加。目前国内常见的直播平台有抖音、快手、虎牙等,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官方机构也加入网络直播
新的发展
内容生产PGC化
直播平台引入短视频
直播平台输出定制综艺
直播尝试更多可能
变现手段的跨界化
人才培育的专业化
发展战略的异质化
瞄准娱乐化
出击海外市场
网络直播的价值探讨
加强阶层文化对话,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操作简单,释放民众自我表达活力
提供场景价值,增强人际关联,拓宽体验空间
虚拟内容创业平台,产生多元直播产业组合模式
网络直播的社会影响
自我赋权,产生新的权力结构
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互联网交往的迷狂与解放
问题的对策
内容类别监管
违规举报处罚
主播素养的培训
直播门槛的监管
慢直播
定义
慢直播是一种以马拉松式全程直播某种普通事件的直播形态,慢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直播事件较长,二是直播节奏较慢。 与常规认知的资讯播报和媒介大型事件活动的直播冲突,成为快直播的抵抗,慢直播的鼻祖是昆士兰大学的沥青滴落实验。慢直播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展现真实为本质,是以事件链为结构,交互卷入其中的“互联记录”。
特点
长时段
非事件
原生态性
陪伴式社交
无限衍生内容:用户交互成为直播内容
直播带货
定义
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的新型服务方式,具体形式可由店铺自己开设直播间,或由职业主播集合进行推介。
特点和优势
虚拟社区,即时互动
价格优惠,多维体验
主体多元,产品丰富
人格主体,对等亲和
网络直播中存在的问题
产品质量没法得到保障
群体用户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如何界定带货者的身份和资质; 如何解决媒体在舆论引导和直播卖货的主副功能间的平衡,保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如何保证主播带货流量、销量及价格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如何协调媒体作为公共资源与商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何做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短视频
定义
短视频是产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新形态,视频长度以秒计数,时长多在五分钟之内, 具有移动、门槛低、轻量、社交属性强等特点。 信息的传播一直在向着更易被感知、更利于受众接受、使用门槛更低的方向演变,也就是回到人类最初沟通 的方式———面对面交流。视频传播最大程度地再现了人类最初沟通的场景,它是人类传播的最高形态,也是最符合人性的一种沟通方式。
结合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分析短视频走红的原因
兴起的原因
p(policy)
政治修辞的视觉转型
政府、短视频产业互动
e(economy)
资本注入文化工业,极具盈利价值
culture
个性化内容与草根视角易引起共鸣(草根文化)
与生活的接近性,易唤起用户情感
t(technology)
生产门槛较低,便于分享和扩散
网络信息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s(social)
模仿与参与刺激内容生产(&二创)
契合当下移动化和碎片化场景
5W+环境框架
传播环境:政策扶持、商业环境、文化契合、用户使用习惯
传播者层面:短视频平台精准营销、自媒体成名的想象
传播内容:短视频自身的优势——创新的特征、补偿性媒介理论、易读性相关研究
传播渠道:冷热媒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渠道结合、强弱连接
受众层面:使用与满足、 UGC 、拟剧理论
传播效果:意见领袖、创新扩散理论、算法推荐下的媒介依赖
发展现状
宏观
主流媒体加入,媒体融合走向深入,社会价值得到凸显
产业整体规模持续增长
共建共治格局逐渐形成
中观
平台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多元化生活场景,推动社会创新
MCN 机制模式趋向成熟
5G 助力短视频场景拓展
微观
Vlog 和互动视频兴起,凸显互动性质
精品培植,打造高质量内容生态
短视频“带货”成为变现亮点
短视频+直播成为热门传播形态
短视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平台危机与转向
平台危机:面临严格的监管整治
强监管下的全面规范化自律管理
平台转向:流量红利消退
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经管思维
内容粗放与升级
内容粗放:优质内容欠缺,价值挖掘能力有待提升
同质化、低俗化、粗制作,版权意识薄弱,价值观异化
内容升级:实现精细化优质内容生产
兼顾国际视野,融入对外宣传(tiktok)
用户误区与媒介素养
视频主与受众存在非理性倾向
媒介素养提高迫在眉睫
渠道紧张和优化
渠道紧张
MCN受头部平台方与内容方双向挤压
渠道优化
头部规范化,腰部垂直化
抖音存在的问题
传播内容混杂、用户结构复杂化挑战监管度的把控
抖音传播存在虚假、夸张、低俗、暴力等有害内容
抖音传播中存在断章取义、伦理失范现象
抖音智能算法推送同质化内容过多
抖音加剧移动网络成瘾、注意力退化等社会问题
抖音圈群文化加剧虚拟与现实交互的失衡
中长视频
定义
中视频概念在2020年由西瓜总裁任利峰在西瓜PLAY好奇心大会上提出,中视频是短视频与长视频结合的产物。中视频多为横屏,其时长通常在30分钟以下,画面更宽,视觉信息更丰富,内容容量也更大。与短视频相比,中视频的 PGC用户多于UGC,其创作需要创作者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 短视频市场接近饱和,形成抖音与快手的两极格局,各大平台需要进一步提高内容深度,铸成更牢固的用户闭环体系,因此中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竞争的新赛道。YouTube是世界范围内中视频领域的重要代表,而国内主要平台则为哔哩哔哩与西瓜视频。
特征
产业格局:竞逐新赛道
用户表现:平台潜在用户众多
从获客潜力来看,我国视频行业存量博弈背景下,中视频行业处于用户积淀期,其用户主要来自其他视频平台的转化,中视频用户市场潜力巨大。由于各大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以及媒体平台都在布局中视频业务,这些平台的用户可视为中视频行业的潜在用户。
内容生产:细分领域深耕发展
盈利模式:以内容付费和电商导流为重
发展差异性:知识类垂直内容成为热点
困境
规模化内容生产模式与视频创作性质之矛盾
中视频创作工作的随机性和高投入与平台期望的规模化内容生产模式之间存在先天矛盾。于视频创作而言,规模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无论是创作内容的标准化,还是创作流程的标准化,都与创意工作本身的随机性相悖。
版权问题之困
社会责任之坎
众多带货类测评视频和“开箱”类视频存在扭曲年轻网民消费观、激发消费主义思潮传播的风险,增加社会治理负担。
展望
以协同监管机制强化视频平台的社会责任建设 探索视频变现和伦理价值维系之间的平衡
优质内容生产和优质IP打造,实现差异化发展
以社交加算法的分发模式助力优质内容的传播
传统主流媒体如何运营中视频
媒体中视频经营难题
缺乏互联网思维
缺少强大的内容分发平台
缺少规模经营的内容生产
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
媒体短视频经营破题
构建自有媒介平台
优化要素配置寻求最大传播力
内容上继续培育“硬核新闻”等优质种子
UGC和PUGC协同创新生产机制
搭建MCN运营矩阵
开创多元服务蓝海
在融合创新中发力:“中视频+”模式全面铺开
语料
丹尼尔贝尔: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柯兰:互联网有潜力帮助我们建构一个更有聚合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