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编辑于2023-07-22 15:17:47 陕西绪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2)教与学情境中的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
3)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特征、机制和规律;更应该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教育
广义
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智能和人格、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从空间范畴分为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从内容范畴分为
社会规范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
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
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育心理学学科特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
教育心理学交叉学科的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的规范和要求,又要带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
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更要关注与教育教学情境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以便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提供具体原则和操作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
学科理论
相关理论
方法论体系
哲学基础
科学背景
方法论原则和实践方法
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和学科性特点的交叉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
理论探索任务
从学科范畴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分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在于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
作为教育科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还应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学科任务
教育心理学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以期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
实践指导任务
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己任。主体的心理反应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其心理的反应和变化与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密切联系,学校教育一般由目标系统,内容系统,教与学的活动系统,教育成效的考核评价系统组成,这些系统的确立和应用既必须遵循主体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也需要教育心理学提供实施途径,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这既是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中日益彰显的重要任务,又是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实际推动力。
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习观和人才观等,成为真正懂教育的人。
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多方面知识构成的,主要包括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从事本专业所需的知识),实践知识(通过实现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条件知识(关于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前三类是从事所有职业都应具备的,只有条件知识属于教师职业特殊要求,而教育心理学则是条件知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完整和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两者与个体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息息相关。
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教与学是以复杂的信息交互作用为特征的主体互动系统,处于这一系统中的师生都是信息加工和表达的主体,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活动规律。因此,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只有遵循主体的心理变化规律,尤其是个体差异规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教育心理学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的认识教与学主体特点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工作者若懂得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就会明确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向,找到提高教育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辩证观
辩证观主张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次的看待事物,反对经验论和机械论,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多元辩证的,科学的认识路线。辩证观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思想方法。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及促进策略,为研究对象。教育情境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客观自然环境和人造物理环境,又包括主体中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环境,教育情境中的主体既指学习者又包括教育者(主要指教师)。因此研究教育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只有从揭示主观与客观,心理与行为等多维的辩证关系着眼,才能透过心理活动或心理事件的”现象“抓住主体心理变化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这个“本质”。
从学科属性的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考虑交叉学科的特点,又不失自身的独特性,这就要求研究者善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学科历史的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的百年发展中,研究者在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继承与创新,借鉴与发展等关系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主要原因是背离辩证观看问题。因此,在妥善解决上述关系问题,唯有以辩证观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位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抓住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寻找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人性观
人性观是指人(总体)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观点。
从有机体发生的角度看,人具有生物本性。生物性是人性中自然性的重要表现。
从有机体发展的角度看,人具有社会本性。社会性是社会成员的本质特征之一,它表现在人的适应,发展,创造等各个社会行为之中呈现出交往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的角度看,人具有独特的意识性。正是由于人类具有意识性,他们不仅能积极的适应环境,而且能主动的改造环境,探索未知,创造发明,发展自身。教育作为人类智慧的开发工程,在人类智慧开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研究教育与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应充分重视人的意识性的探索。
系统观
一要把握主体心理的整体性。对待教育教学情境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必须把它们放在大的背景之下进行综合的考虑。
二,要了解主体心理的层次性,人的心理是一个有序的,自组织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人的心理又具有结构层次性。总体而言,人的心理包括四个层次水平的结构: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心理的起源与发展),个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结构以及心理的物质结构(脑的结构)。这四个结构在心理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应区分这些心理现象的结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找到相应心理现象之间的结构层次网络,揭示出支配人的心理层次的规律。
三,要分析主体心理的动态性。人的心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并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也就是说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心理活动也会随着信息的输入而不断变化,因而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做动态的分析,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发展转化的机制等。
四要增强主体心理的自组织适应性。人的心理系统是环境中的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动态发展的,开放的。在人的大脑的调控下,通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人能够不断的对原有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和调节,从而提高心理系统的有序性,达到对外界环境尤其是社会的积极适应。学习者的行为应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作用,影响和改善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有序性和自组织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学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贯彻客观性原则研究,这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应该根据事先设计的观察内容、步骤,如实详尽的记录作用于被试身上的各种刺激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并以此来判断被试的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诸如被试的口头报告,档案资料,教师的判断等多种方法,确保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准确、全面。
对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与整理,应尽可能根据客观的标准进行,特别是在对待与自己的假、设理论不一致的数据资料时,更应谨慎处理。
最后在下结论时,应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判断,而不应该做过度的推论。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研究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基础的科学研究,它以探明理论为主,针对教育教学的普遍问题,而非一定要指向特殊的教育实践的研究。
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和可应用水平不高。
第二类是外推的基础研究,他的课题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而他的实验设计则是建立在高度简化的基础研究水平之上的,如记忆和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等。
第三类是应用水平的研究,这类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的研究过程都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并考虑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因而研究结果的是和性和可用性都较高,其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和实践价值。
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在观察中应注意
选择特定的观察内容,观察面不宜太广,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
所观察的行为需要事先界定。
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有条件时可利用一定的录音录像器材。
观察时间不宜过长,对同一类行为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及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
最好不让被试知道研究人员的观察行为,以免影响被试的正常行为,如可采用单向玻璃等观察技术。
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心理与行为的相关资料的方法。
途径
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
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情况。
通过作品(如教师的评定,学生的作业,日记,诗歌作文等,)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析。
最广泛的是问卷法。
在编制调查问卷时应注意
问卷题目不宜过多,对问卷题目的回答应是所需了解的内容。
论卷的编制应尽量生动有趣,最好能够消除被调查者的防御心理,而且对题目的回答应尽量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在问卷中应加入一些探测项目,用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真实回答调查项目。
问卷在正式施测之前应,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保证问卷有效性。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中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状况,针对某些教育教学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特理研究,如对超长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困难儿童以及品德不良儿童等的研究
注意事项
研究中要求对个案的资料收集齐全,详尽,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关心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
在进行个案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除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各种情况外,还应与他们多接近,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其充分信任研究者的帮助和关心,这样才能在个案研究中取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个案研究顺利进行下去。
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数据。
实验室实验的优点在于它的变量控制比较严格,数据比较可靠,结论能经受考验。但是实验室实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把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很多心理现象进行了简化,人为性较明显,研究结果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有限。
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自然实验的基本形式
单组实验
他是指同一组被试先后两次接受不同实验因素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恒定,然后对实验因素产生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
等组实验
根据实验条件将被试随机分成条件相同的多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循环组实验
它是单组和等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实验因素在各组中轮流施行。
组织运用的难度较大,实验操作较为复杂。
教育心理学研究科学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
具体评判步骤
研究中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随机 同质
无关变量是否得到有效的鉴别与控制
实验过程是否做到有效,合理的控制
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处理是否做到客观可靠
研究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可代表性和重复性
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还必须学会评价所进行的研究是否有效,一般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展望
教育心理学诞生
背景
社会背景
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
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
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
哲学背景
经验主义哲学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
洛克
他强调人的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后天的经验,强调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理性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
迪卡尔和赫尔巴特
理性主义者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天地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理念,即天赋观念
实政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
孔德
实政主义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实施基础上,而不能被观察和实验证明的经验都不可靠。
实用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
詹姆斯和杜威
他们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的行动信念价值当作哲学研究的中心,这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实用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实用性及效果的价值,因而有利用具有应用性质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学背景
教育心理化运动
教育心理化运动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应该根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教学规律,并有计划的从教育实验中探讨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意义
教育心理化运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了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促进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
教育心理化运动中所提出的一些主张给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供直接研究的课题
心理测量运动
儿童研究运动
儿童研究运动推动了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的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方法,改善教育实践
冯特的科学心理学
1879年,冯特在莱西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主要贡献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学科,为教育心理学的创立铺平了道路
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转到不同于动物的人身上,为教育心理学确定研究对象导航
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培养的人才
教育心理学的许多研究内容正是在批判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还好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向人们证明了人类的高级心理是可以改变和促进的,如学习效率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改善
动物心理研究
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动物和人的心理之间具有连续性,心理学家开始用动物进行研究,进而推测人的心理桑代克接受其老师卡特尔的建议,把动物研究的规律应用于人类学习行为,作为桑代克建立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奠定的基础
科学理论背景—进化论
对心理学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认为动物活动是有机体的某种机能表现,这当然是全部心理学思想史上第一个带有革命性质的重大进步”,“揭示了心理实在和有机实在在二者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同一性,从而为心理学澄清有二元论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理论混乱带来了希望”
承认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
进化论把心理看成动物进化赋予人的一种机能,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这把心理学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从而推动了侧重于应用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进化论中的个体差异思想被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个体差异是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三大内容之一
诞生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
詹姆斯
1899年《给教师的谈话》
高级教师应把教学统心理学规律一致起来,用心理学的原理改善教学方法
强调教师应采用能促进学生积极性为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实践是实验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强调教师应注重学生观念,兴趣价值等
杜威
倡导教育心理化,是儿童研究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杜威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生长论(儿童发展观)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课程和教材,心理化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心理等
创立
桑代克
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发展
发展阶段
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前)
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主要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和科学实证方法论的影响
我国 刚起步 出版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教育实用心理学》 1906 小泉又一
迷茫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内容凌乱,庞杂,分为两派
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按照儿童年龄阶段分期,加上教育工作的实际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苏联 列维托夫《儿童教育心理学》
按照教育学与教育法的基本体系,用心理学的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美国 索里和特尔福德 《教育心理学》 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
我国 1924 廖世承 《教育心理学》
选择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两项任务
对个理论内核的选择和研究领域的选择、拓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社会主义理论
维果斯基
学科体系的重构
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
倾向
理论构建的综合化倾向
研究取向的整体化倾向
早就方法论的本土化倾向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仁见智
心理教育化观点
赫尔巴特
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莫西曼
以学习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桑代克
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加涅、奥苏泊尔、格拉泽
综合化的观点
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模糊
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
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亟待加强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
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非传统领域互补
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向系统、整合、完善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